岁月如歌(10)饮食篇

龙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饮食篇之二</b></p><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肉蛋等可以随便买,但人们没啥钱。1968年成立革委会后,特别是七十年代,吃肉很困难,凭票供应,逢年过节才供应点。马仗房1969年国庆节供应的副食品有:每人猪肉一斤,鱼半斤,酒2两,豆腐3条,虾皮2两,鸡蛋随便。</p><p class="ql-block"> 那时凭票也要排队,尤其是商店来点好肉的时候,买点带肥膘的肉,可以省点油。因为七十年代每人每月才供应3两油,做点菜只能沾点油腥,更谈不上炸的了。有时过年拿肉票买猪头(一家子的票能买半个),比肉给的多,可以多吃两顿。平时很难吃到肉和蛋,常常要等到节日开开荤。那时到北京串亲,回来就背猪肉,因为北京猪肉不要票。</p><p class="ql-block"> 那时带鱼什么的凭票供应,商店卖红蚶子、青皮鱼不要票。听说商店进货了,就跑过去排队买。红蚶子3分钱一斤,一买就是一网兜(尼龙线编织的大网眼提兜),到大水管子那冲干净,糊熟了包出肉来沾着酱油吃,或切碎了和白菜一起当馅,包玉米面团子吃。青皮鱼8分钱一斤,家家都买不少,用盐腌上,晾干后储存起来慢慢吃。在车间劳动时,生活条件好的,用菜盒蒸鸡蛋酱或黄豆酱,而大多数带五六条青皮鱼,在烧热的耐火砖上烙糊巴了就饭吃。</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蔬菜都由副食品商店经营,私人很少有卖菜的,特别是文革后几年,割资本主义尾巴,谁还敢当商人、小贩。商店来菜了,都抢着去买,在菜床子跟前挤,有时去晚了还买不到。买菜不能用手挑,都是营业员抓什么是什么。那时家有商店工作的借不少光。</p><p class="ql-block"> 秋天大白菜也是凭票供应,家家买一大堆白菜。到了冬天商店基本没有菜可卖,因此家家户户都准备大缸小缸,腌咸菜、积酸菜,储存白菜、萝卜、土豆,留着过冬吃。直到元旦春节期间,副食品商店才有点细菜,象韭菜、蒜苗、大头菜什么的,基本都是窖储的。</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供应粮食基本上够吃(困难时期例外),也积攒不下。我们家好点,总是省吃俭用,计划着吃,到月底还能有点余粮。有的家就不行,学校有个老师家孩子多,不够吃,每月都差两三天粮,就买土豆吃。那时节,每到30日开始卖下月粮时,粮站门前总要排起长队,有时深更半夜就开始排队,直到早晨八点粮站开门。有段时间,锦西黑市有卖高粱米的,一到每月23日就涨价,原因是那天401厂(锌厂)开工资,不够吃的家庭,等到发工资手头宽绰了才买点米补充一下。</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供应的细粮很少,每人每月只有几斤大米白面,高粱米也有限制,余下全是苞米面。至于小米、江米、黄豆、花生、小豆等杂粮,到年根才供应点。那时物价特别稳定,多少年不变。那时供应的豆油、花生油很少,每人每月3两,别的省多一点。传说有的省想支援辽宁,当时的省革委会主任不要,非要自力更生,老百姓背后叫他“陈三两”。</p><p class="ql-block"> 1973年,我们带两个孩子第一次到北京串亲,早上下车到和平里小饭馆吃饭。一看有油条,非常高兴,四口人吃顿炸油条,因为家里好几年没吃过油条了。1974年夏,我到秦皇岛采购办公用品,看到商店卖四川产虎皮花生,市场上有卖油饼等食品的,感觉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似的。七十年代中期到沈阳丹东公出,当火车路过沟帮子大虎山,停车几分钟,人们急急忙忙跑下车,到站台售货亭买面包,一人排一回只卖两个。因为铁路食品不要粮票,所以深受旅客青睐。</p> <p class="ql-block">  至于孩子们需要的零食就有几样,有时买几块糖,有时炒点花生、黄豆什么的(得等到粮店供应时才有)。夏天隔三差五买根3分钱的冰棍,赶上节假日买瓶汽水。冬天在炉盖子上烙地瓜片土豆片,把粉条在炉盖上烧起泡,当零食吃很酥的。有时改善一下伙食,包玉米面团子或菜包子。油少就把花生炒熟,擀成面和馅,也挺香的。七十年代中期,商店连饼干都没有,就求人割块铁板,焊上耳子当平锅,把苞米面筛细,和点糖精(买不到白糖)切成小块烙熟给孩子们当饼干吃。</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期,粮食蔬菜都不太足,各单位都自己想办法。我们厂成立农副业科,农忙时组织职工下地劳动,种地种菜,不时给职工分点菜,收点钱,比商店便宜些。</p> <p class="ql-block">  进入八十年代,市场逐步开放,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市场日益繁荣,基本上想吃啥有啥,食品不再凭票供应。这个时期物价也在看涨,我们工厂积极为职工谋福利。到外地采购,给职工分过鱼,分过苹果,分过大米、白面、豆油。</p><p class="ql-block"> 自八十年代末起市场放开,商店这部分功能逐渐退化,九十年代不再有专门的副食品商店、蔬菜商店。1995年以后国有企业普遍不景气,下岗职工增多,社会购买力下降。这个阶段,国营商店在国庆节、春节期间有几天出摊,政府给与补贴,卖些白菜、黄瓜、青椒、蒜苔等蔬菜,为的是平抑物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