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东部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外景</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冬至那天,虽天寒地冻,却阳光明媚,北京的阳光和蓝天让人心旷神怡。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了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探索历史的痕迹,感受文物的魅力,从而领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b> 走进博物馆大厅后,一层沿着“历史大道”走进历史的隧道,</b><b style="font-size:18px;">带你穿越历史时空,感受中国的鼎铸文明。</b><b>中国历史时间轴及各时段的大事件即展现在眼前。二层是 “文明起源”(旧/新石器时代),这里有陶人面像、彩绘龙纹陶盘、大口陶尊、宋书文字陶壶等文物,陶人面像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代表性文物。三层是 “宅兹中国”(夏商周),展示了夏商周三代考古发现,尤以二里头和妇好墓文物居多,比如绿松石龙形器、镶绿松石兽面纹铜牌、妇好象牙杯、铜牺尊等都是不可错过的精品。四层是“大国一统”秦汉(隋唐元明清),人类进化世界大同,孙中山手书,马克思、恩格斯肖像,陈忘道首次翻译中文本《共产党宣言》,侯外庐首次翻译中文本《资本论》。还可以欣赏到白地黑花龙凤纹瓷扁壶、明代王爷马车陶俑、永宁寺菩萨像等文物,感受不同朝代的文化特色和艺术。</b></p> <p class="ql-block"> 战国车马坑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伊始,1950年中国科学院就组建了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辉县,夏鼐先生第一次剔剥出战国车马坑。在田野考古中技术上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宋代海船模型 </p><p class="ql-block"> 1974年福建省泉州湾后渚巷出水的宋代海船模型。原船是一艘远洋贸易三舱帆船,34米长,11米宽,船壳板由三四层木板叠合而成。与《马可·波罗游纪》记载的泉州船多层板构造相吻合。具有吃水深,容量大,稳定性好,防触礁水密隔舱的先进技术。</p> <p class="ql-block"> 这辆铜车马不仅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大、结构最复杂的古代车马,还被誉为中国古代车马研究的里程碑。向公众展示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后母戊鼎</p><p class="ql-block"> 这件方鼎长方形,直耳、平底,柱足。器身四边角和足上部有扉棱枝槐。口下饰饕餮纹,由两条夔龙构成。腹部四面左右侧和下侧均饰规整的乳钉纹。</p> <p class="ql-block"> 这件白地黑花龙凤纹瓷扁瓶是元代新创的器形,造型古拙朴实,遒劲雄浑。它出土于北京元大都遗址,是元代磁州窑的精品代表。</p> <p class="ql-block">青铜编钟</p><p class="ql-block"> 这套编钟共由大小不同的九枚组成,钟体为合瓦形。每一枚编钟均能发出正鼓音、侧鼓音。两音音色纯正,演奏时乐音优美动听,余音缭绕。<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音乐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马克思恩格斯肖像</p><p class="ql-block">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革命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中,一直关注着遥远東方的中国。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直接提到中国的就有800多处。他们在著作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和贪婪的本性,强烈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对中国革命的高度关切期待,对中华文明的珍视和赞杨。</p> <p class="ql-block"> 陈望道</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1年出生于浙江义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新文化运动先驱者,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span>《共产党宣言》中文本首译者。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专心致志,废寝忘食。母亲爱子心切,给他送来 粽子和红糖水。当母亲来收拾碗筷时,发现儿子嘴里滿是墨汁,红糖水一点没动。原来儿子竞然 蘸着墨汁把粽子吃了。一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理的味道非常甜”。</span></p> <p class="ql-block">候外庐</p><p class="ql-block"> 1903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郭沫若、范文澜等并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五老”。最早翻译了中文本《资本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考古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古代文明的地方,更是一个让我们感受历史、了解文化的地方。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过去的历史和故事,让我们去深刻理解和解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考古博物馆必看十大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十件藏品让你真正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每一件都是国宝级文物,每一件都有其独特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 绿松石龙形器 </p><p class="ql-block"> 龙,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图腾,龙的形象从八千多年前的玉猪龙开始,经历了多种变迁,灿若繁花,中国考古博物馆里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就是比较接近后世龙的形象。他巨头蜷尾,龙身曲伏,龙身中段有一饰有凸弦纹的铜铃,铃内有玉质铃舌。他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的高等级墓葬中,二里头遗址是中原王朝文明的先导,这里的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出土时在墓主人的肩部到髋部,墓葬接近宫殿的中轴线,显示出墓主人显赫的-身份地位。应当是夏王朝的重要礼器。</p><p class="ql-block"> 龙形器通体由2000多片绿松石和白玉粘贴而成。这件玉龙出土十一年来第一次展览,就陈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之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司母癸”铜方尊 </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口下内壁有铭文“司母癸”,是其子女为祭祀亡母“癸”而铸造此尊。国家博物馆有一个外形与此相似的后母戊尊(又称司母戊尊)。“辛”、“戊”是商王武丁之妻的庙号,他有三位妻子,第一任“戊”(妇妌),第二任“癸”(妇癸),第三任“辛”(妇好)。<span style="font-size:18px;">司母癸铜方尊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古代祭祀文化的象征。这件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工艺的精湛技艺,还让我们对古代祭祀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span></p> <p class="ql-block">铜牺尊</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器身为一只站立状怪兽,身上附着四只动物,背部盖纽上的凤鸟,项背上的卷尾虎,胸前和臀部各一只的回首卷尾龙。盖内底部和器体腹内各有两行六字铭文:“邓仲作宝尊彝”,因此也称“邓仲牺尊”。也是博物馆门前石雕原型。</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洛阳二里头遗址,是我国最早的“金镶玉”艺术品。历经三四千年依然完好无缺,数百片绿松石丝丝入扣,无一松动脱落。</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象牙杯</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妇好墓,首批禁止出境文物,出土时共2件,另一件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因象牙制品对保存环境要求极高,该展品可能无法对公众长期展出,“能看到已十分难得”。其由杯身和把手(鋬)部分组成。通体雕刻兽面纹、夔( kuí )纹等繁缛精细的花纹,并镶绿松石。</p> <p class="ql-block">彩绘龙纹陶盘</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之一。陶盘唇沿及内壁上缘一周涂成朱红色,内壁用朱红彩绘蟠龙纹。</p> <p class="ql-block">朱书文字陶扁壶</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壶腹部写着一个醒目的朱书汉字“文”,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与甲骨文为同一体系,表明中国文字的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陶人面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土于宝鸡北首岭遗址,脸部丰颐,鼻梁挺直,以黑彩绘出眉毛和胡须,眼睛及口部镂孔,</span>面部较宽,下巴微圆,头发用绳纹表示,眉毛和胡须用黑彩表示,眼睛和嘴巴呈长条形的镂空状,双耳扁平,并各有一穿孔,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像雕塑作品。仰韶文化,7000多年前的先民样貌。<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史前人类最早被记录下的样子。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利用火,第一次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鸟形神器</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分为上、中、下三部分,顶部是一只鸟身兽首的类鸟动物;中间是一个倒扣的圆锥,圆锥底部的两边各有一个鸡冠一样的饰物;底部是一个圆柱,支撑着圆锥。专家推断它可能是部族的一种鸟图腾,为氏族的首领所拥有。</p> <p class="ql-block">唐代鎏金錾花九曲银勺</p><p class="ql-block"> 勺柄扁方修长,弯柄的末端做成凫头形,勺面上视呈九曲花瓣状。器表以鱼子纹为地,錾刻尖瓣宝相花及雀绕花枝图案。枝蔓回转绚丽,结构细密流畅,鎏金工艺精湛。勺的内壁打磨抛光,明亮照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些藏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每一件都值得你细细品味,感受那份古老而神秘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 走出中国考古博物馆大厅后,我又参观了“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 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 龙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p><p class="ql-block"> 龙出东方,从新石器时代滿天星斗的各地原始文化中以图腾形式孕育发生。隨着多元一体的史前社会发展融汇创新。</p><p class="ql-block"> 龙行天下,在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最终形成中国龙的形像。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 龙泽四海,自秦汉一统,龙的形象及其精神实质一直延续至今。充滿了勃勃生机和无限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p> <p class="ql-block">玉猪龙 </p><p class="ql-block">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8000年前龙形象。</p> <p class="ql-block">玉玦</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约7000年前</p> <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铜盘龙纹盘</p> <p class="ql-block">鎏金走龙</p> <p class="ql-block"> 2002年5月到台湾考察时,台湾区油空压同业会创业理事长企业家邱水来先生赠予我的纪念品是一条陶瓷龙塑像。充分证明台湾人民认同他们自己是中国龙的传人,是中华民族一分子,与中华民族同宗同族,与中国人民一脉相承,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中国龙,既像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强国建没,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强决心和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中华文化标志性符号,龙不仅成为中国人民喜爱的吉祥物,以龙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范传播,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谋介。</p> <p class="ql-block"> 考古博物馆门前此雕塑的原型为馆内“铜牺尊”展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用全部真实文物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悠久的文明积淀及中国一词的最早来源。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展品涵盖从远古到现代的考古发现,通过宏大的叙事方式展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是一座一眼千年领略到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博物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