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第一桶金——假期当小工》</p><p class="ql-block"> 中原定鼎</p><p class="ql-block"> 1975年,我在工程处学校读初二,学校成立了红卫兵纠察队,主要任务是学生自治,维护管理校园内的秩序,成员来自于高年级各班的骨干。当时学校由小学部和初中部两部分组成,小学部五个年级,好象是28个班级;初中部两个年级10个班级。我们是工程处学校第一届初中生,共6个班级,俨然1000多学生中的大哥大,学校对我们也寄予了厚望。人们都说,60年出生的人命苦,生不逢时,饥在胎中、饿在途中,刚来到世上就遇上了大饥荒,老百姓食不裹腹生活维艰。然而,我们这茬在工程处学校上学的60年生人,其他姑且不论,上中学抢了先,成了第一批中学生,响当当的嫡长子呀!这是命运对我们的些许慰籍吧!管他三七二十一,反正在小学弟面前,也能玩把存在感、优越感。我想我亲爱的同学们当年也许感同身受吧!</p><p class="ql-block"> 纠察队由我们初二年级与初一年级的部分红卫兵组成,学校是团委的毛玉梅、姜玉芝,教务的张增富三位老师主抓,张老师是位男教师,印象中管得更多一些,学生们都叫他张连长。文革时期,各行各业实行军管,学校各年级也都叫连,连级主任即是连长。张老师中等个头,清瘦干练,一口地道的大同话,他应该是大同本地人,大同师范毕业,当时感觉他非常享受“连长”这个称呼,张老师严厉、严肃、严谨,学生们都挺怕他。纠察队学生头是我们初二年级的胡喜全,人高马大,工作认真负责,把队伍带的有模有样,深受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青睐。那个时候,校园里的学习氛围不浓,倒是文体活动十分活跃,蓝球、乒乓球、乐器等风靡一时,学校顺应形势,在我们年级组建了文体班,人们趋之若鹜,搬门弄窗往进挤。文体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带来了生机,同时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挑战,尤其是课余时间里,打球的、练琴的、学乐器的忙得不亦乐乎,好多活动晚上还在进行。基于此,红卫兵纠察队应运而生。当时,还真象那么一回事,队员们个个佩戴红袖标,二人成排三人成列,值勤巡逻,站岗放哨,在校园里一扎腾,还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队员们尽职尽责,遇到问题勇于管理、勤于管理、善于管理,问题学生无不敬畏三分,某种程度扼制和震慑了不良现象,维护了校园秩序,同时也锻炼了队伍,培养了队员们认识问题、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相互间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协作配合,个人素质普遍得以提升,为日后的个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事实也正如此,其中的胡喜全、张日、籍昇等人,在步入社会自身发展中的确不同凡响,成为人中龙凤,群中翘楚。他们之中有的提了局长;有的当了外科主任;有的了做了美协主席;有的……。</p><p class="ql-block"> 纠察队最辛苦不过是假期里,其他同学们都放了假,尽情的玩开心的乐。可队员们仍然每天到学校巡逻值勤,晚上还要轮流驻校值班,虽然辛苦,但从没人叫苦喊累。</p><p class="ql-block"> 75年署假,对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假期里我和队员一样每天到校巡逻值勤。一天,我走到五年级一班房后,见校工李步高师付修缮房屋,一人上上下下,实在不便,于是我上前帮忙,铲灰递砖,李师付省劲不少,效率也快了一些,干完活,李师付操着浓重的平鲁一代口音,说了好多感谢的话。我感觉挺好玩,帮助了他人,快乐了自己。自此,在一个假期里,只要我值完勤没事干时,几乎天天去当小工,帮助李师付干活,不是和灰就是搬砖递东西,有时我还操起瓦刀,拿起泥抹当大工挥洒一番,校领导王玉文主任巡检看到后好一番夸奖,连连说:好样的!好样的!一个假期过去了,校园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在李师付的精心拾掇捯饬下变得整齐干净。时间不经意间过去了,新的学期开始了一切归于正常。一天,我的班主任老师王玉璞,把我叫到办公室,拿出一沓钱,说这是你假期里的工资,一时间我曚了,一头雾水。后来,王老师才和我讲清了原委,学校根据我假期的表现,认为付出了辛苦劳动,视为勤工俭学,应该按劳取酬,于是研究决定按1.20元/天临时工待遇支付工资,共计42元。这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