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仓岭新解

乐山乐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空仓岭新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 诗村人</p><p class="ql-block"> 空仓岭乃高平名山,说到空仓岭不得不提到明代一篇碑文,即《空仓岭建城记》,文曰“高平、沁水之交有山曰空仓,考之典故,询之土人,盖秦白起诡运置仓以绐赵括之云。”基于此,便衍生出了一则高平人耳熟能详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传说廉颇在大粮山屯粮的消息传开后,秦帅王龁慌了手脚,为了消除秦军的慌恐,压住阵脚,只好“依样画葫芦”,在老马岭的显眼处用芦苇席搭起一大片空粮仓,想以此欺骗自己的兵将,稳定军心和大粮山相对抗,谁知天不作美,一夜大风把空仓岭上的假粮仓刮的七零八落,闹了一场笑话。后来,当地老百姓就把这条岭叫空仓岭。这个故事以高平郎志仁老师写得最为细腻。</p><p class="ql-block"> 故事终究是故事,其真实性值得质疑。长平之战中秦军并没有出现严重缺粮问题,没有必要在荒山野岭建假粮仓糊弄敌人和自己,倒是《战国策》有“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的记载,《史记》也有“至九月,赵不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之记载。从实地考察看,此地沟深林茂,山左峭壁,右陡涧,根本不适合大队人马通行,白起在此设防并置粮仓的可能性极小。靳生禾教授在他的《长平古战场报告》中划定的空仓岭防线仅是根据现代战争地理环境臆断出的一条防线,其真实性值得商榷。空仓岭上的高平关尽管现在很出名,但它建关时间并不长,战国时期还未达到通关条件。高平关赵匡胤借头的故事更是故事中的故事。明清两朝编撰的《泽州府志》和现存清代四种版本的《高平县志》中均无“高平关”之说,可以肯定地说,唐宋之前尚无“高平关”之说,现在所能见到的关城基址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所建关城之遗存,和长平之战无任何关系。倒是其北的南关坪隘口极有可能是秦军进军长平的通道之一,此隘口之西即沁水的上粱村,与其东高平的交河村昔有古道相通。</p><p class="ql-block"> 空仓岭又名老马岭,老马岭的得名传说有两种,一是山形象奔腾的骏马,二是山势险骏,老马都能累得爬下。沁水县旧志中老马岭和空仓岭是分开记述的,南为空仓,北为老马,其实是一条山脉两个山峰。现在人们将其合而为一。</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一下乾隆版《高平县志》中的一段杂著记述:“空仓,秦以绐赵;米山,赵以绐秦。夫唱筹量沙,敌犹疑之,曾谓聚米为山十数里。层峦复岭,假以走敌,安可欺秦赵之牧竖哉!北岳祀恒山以其神庚桑,泫西空仓岭北庙祀空仓神,是乃庚桑之转音也。”</p><p class="ql-block"> 我把此段译成白话文,大意如下:空仓岭说的是秦骗赵军,米山说的是赵骗秦军。喊着粮食(沙子)数量入仓,秦军还是怀疑,更不用说聚米为山。一重重山峦十数里,借以用来供敌方行军,就连秦赵的小牧童也骗不了,更不必说欺骗将帅了。北岳祭祀在恒山,其神叫庚桑。古泫西空仓岭北庙奉祀空仓(亢仓)神,是庚桑的转音所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庚桑是何许人呢?庚桑,春秋时期陈国人,为亢桑子,又名亢仓子、庚桑子。又传说为《庄子》中的寓言人物,姓庚桑,名楚,陈国人。能视听不用耳目。隐居毗陵孟峰,登仙而去。为《亢仓子》(《洞灵真经》)一书作者。他是道教四大真人之一,为老子的高徒。可以肯定地说“空仓”是“亢仓”的讹传。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高平市西南的武神山,其实是吴神山的讹传,因为其上原有吴王泰伯庙。为此我写过一篇文章《吴神山考辩》。可以断定大唐立国,以道教为国教,在晋东南地区有一次道教文化复兴,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先贤被推崇奉祀,但时过境迁,这些高士道人逐渐被人们遗忘或讹传,真相也渐渐被岁月湮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