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寿故居</p><p class="ql-block"> 记得游寿,源于她曾和林徽因一起被列为民国十大才女书法家。民国时期的林徽因风华绝代,因为家世、婚恋和交际能力,在一众才女中总是鹤立鸡群,能彼此相提并论,算是沾了她的仙气。如果把林徽因比作厅中玫瑰,那么游寿就是空谷幽兰。看排名林徽因居首,游寿靠后许多,但若真论笔尖上的功夫和才情,游寿可能要甩林徽因几道街。</p><p class="ql-block"> 到一个城市里去,总喜欢到它的老城区、老巷子、老屋子、老建筑处兜兜转转,因为那里总会遗留下古人走过的深深足迹,或有文人骚客的浓墨重彩,既有历史的沧桑和厚重,又充满了市井氛围和人间烟火之气。</p><p class="ql-block"> 报道后在入住酒店前台和组委会处询问,在旅游地图和导航上搜索,都没有得到当地人文地理的有用信息,有点失望。中午熟识的领导叫吃饭,满满的一桌当地省市县领导,多不认识,就只管埋头吃饭,侧耳倾听。话题漫无边际,新冠疫苗的后遗症、诗歌新作、活动嘉宾介绍。一名来自福州的领导闲聊中片言只语的提到了“上午去游寿故居逛了逛,想为故居保护呼吁一下”,心中一动,忙手机搜索,果然游寿是霞浦人,便暗自留了意。</p><p class="ql-block"> 一日上午讲座结束的早,看看离午饭时间尚早,于是见缝插针,导航搜索了“游寿故居”便健步直奔过去。步行不到二十分钟,似乎到了霞浦县的老城老街,青砖绿瓦、青石板路、老商铺已被现代城市元素挤压得只能隐约可见。导航拐进了一胡同居民区提示已到目的地,但左顾右盼就是不见游寿故居标识。旁边一小院门虚掩着,推开进去,一穿着马甲的老大爷在侍弄花草,说明来意,他热情的带着我往回走。</p> <p class="ql-block"> 走过刚才路过的挂着“炳烛斋旧庐”匾额的一座古色古香的旧门楼,老人开始敲右边一个小侧门上的门铛,一会儿里面有人开了门,老人就给我招手。</p><p class="ql-block"> 进去才发现这是一座二进的老院子,一进的院子里很破乱,里面堆着些建筑和生活垃圾,往里走的木门上挂着一副县保的“游寿故居”木牌,从位置和木牌质量上都很不讲究。现在才明白,外面紧闭的挂着“炳烛斋旧庐”匾额的门楼就是游寿故居的正大门,而这个“游寿故居”的标识却匪夷所思的挂在里面,让我这个游客在此地转来转去找不到地方,估计像我这样第一次前来的游客都会遇到类似的窘境。</p> <p class="ql-block"> 我和大爷说了我的看法,他笑了笑不置可否,带着我进了二进院,脚一踏进去,顿时有了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二进院口是个典型的南方天井,接天水,接地气,深沉的青石板显示着老宅的厚重和沧桑,站在边上望向整个院落,目之所及,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 高大的厅堂没有雕梁画栋的华丽装饰,只有原木色调的朴实无华,四根支撑的木柱陈旧的让人担忧。大厅悬挂着三对大的宫灯,厅堂正上方悬挂着“风清苹鹿”的匾额。大爷带我一路细看解读下来,匾额是游寿弟子大家王立民所题,下方是一张大红宣纸书写的金文榜书“寿”字,旁边是隶书对联“立身为志,教书育人”,对联两边各有一幅斗方的金文“羊”字,均是游寿先生所写。地面上竖着两面屏风式的石碑,左边是游寿撰写的《炳烛斋旧庐记》,右边是霞浦县前县长黄家增撰写的《炳烛斋旧庐叙略》。</p> <p class="ql-block"> 讲毕大爷又走到金文榜书“寿”字下面把框扶正,看到上面还粘留了许多胶带残迹,大爷忍不住嘴里开始骂骂咧咧,好像是前几日谁家老人过寿,把这幅字借去充当门面,归还的时候没有打理干净。他把下面的胶带仔细清理干净,上面的够不着,我们俩找遍厅堂没有座椅之类的支撑物,便盯上了旁边放的消防器材。俩人一对眼便心领神会,一起过去抬了过来,大爷还抢着站了上去,我只好扶着他,看着他像修补文物一样仔细清理着。</p><p class="ql-block"> 收拾干净大爷拍打了身上的灰尘,有点痛心疾首的说,“游寿的这些作品极具文物价值,可惜保护不力,往外借给人过生日撑脸面就是暴殄天物”。</p><p class="ql-block"> 游寿与江南的萧娴并称为“南萧北游”,都是著名的女书法家。萧是康有为先生的入室弟子,游寿是胡小石高徒,两人都得名师真传,都以阳刚大气的碑派书法闻名遐迩,若论区别,萧更浑厚豪纵开张,游更内敛富含书卷气。她早已“点墨成金”,有人高价索取时她常常只淡淡一句:“我的字,不卖。”</p><p class="ql-block"> 最后大爷摇摇头说,“游寿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只做学问,人品难得啊”!</p><p class="ql-block"> “你跟我来”,大爷说罢又带我到了院子西边的一个小侧门边敲了敲,一会儿有个中年男人出来,大爷说,“这是外地来的客人,想参观一下,我得回家做饭了”。看中年男人同意了,大爷就和我告别,说这是游寿的后人,里面是她年轻时候在霞浦的住处,你可以再看看,这里他们一般不对外。真心的感谢了大爷,和这个游寿先生的后人进了一个狭小、昏暗还有点潮湿的小屋子里。</p> <p class="ql-block"> 里面简易的展览柜里摆满了各个时代和游寿先生相关的各种书籍、资料和生活用品。中年男人按照辈分应该叫游寿姑奶奶,对游家近代史、现代史正儿八经的是如数家珍,没有因为我是独自一个外地人而慢待冷落,带着我对一件件“家藏”文物娓娓道来,尤其是其中两块饱经沧桑的珍贵匾额更是他的“馆藏珍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屋子里摆放的一本厚厚的《游寿传》也让人侧目,能让后人为其著书立传,足见其人生前的显赫和功成名就。</span></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游家后人口中得知,游家老宅目前已传七代,饱经三百年风霜战乱,从眼前的残存依稀还能看出当年繁盛,“一门三进士两举人”皆从这个院子里走出,游寿高祖游光绎是嘉庆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是这个古老院落和教育家族的开山鼻祖,清末名臣林则徐就出自他的门下。在一众成功男人之后,更是走出了游寿这个现代女子大家。霞浦博物馆近现代史许多瞩目的史料,都来自游家或游寿的捐赠。他介绍,游寿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大兴安岭考证了拓跋鲜卑祖庙嘎仙洞、石刻祝文及发源地,在霞浦考证了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空海在中国的漂着地。南京顾颖教授认为,“游寿是自元朝管道升以后,唯一一位兼有极深厚学术素养、极为丰硕学术成果和高水平的女书家。这样的成就,在800年中国书法史上独此一位。</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个不逐名利、不媚世俗、不求功名、不拘小节,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和十年文革中走过来,自死都在学术的海洋里遨游、徜徉的现代女子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书法家,不由得生出了深深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时至中午,远近都飘来了饭菜香,知趣的告别游家后人。走出来再看被四周杂乱的居民房和城市高楼包围着的游寿故居,翻新的青砖围墙、做旧的木质门楼,已远远承载不起悠长的岁月和游家的功业,文明发展和文物保护,但愿不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