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入腊月,村里绑了个秋千,就竖在村中心广场前。前去荡的人不多,大概是因为天气寒冷的原因吧,有人说不管那事,现在年味淡了,大小人手机不离手,家中空调暖气,又或炉火熊熊,麻将一桌,谁还来荡这玩艺?只是几个小孩耍耍而已。</p> <p class="ql-block">然而就是这个秋千,它激活了少年时小程序。那时没电视机,也没手机,娱乐的项目也少。自打我幼小开始记忆起,我们村子每年过年,都要绑缚几架秋千。秋千分为大秋千和小秋千。</p> <p class="ql-block">村里热心的大人们挑个既热闹又平坦宽敞的地方,一般都在大街的中心位置。测量好距离,深挖四个深坑,把四根又直又长的木头结结实实埋进去,有五六米高。然后四根木头交叉着摆好,上头用粗铁丝捆绑住。还要用一根粗壮的木头横梁,横架在上面,横梁也要绑牢固。用两根垂下的粗粗缆绳系在横梁上,当秋千索,绳索底部固定在一块宽宽的木板上。秋千板近半米宽、一米长,两个小孩并排都坐得下。缆绳和木板需要结实,牢固,不然那些毛头小伙子用力荡秋千,容易连人带木头一起荡飞出去。</p> <p class="ql-block">我们把荡秋千叫“打秋千”。其他的一些人纷纷的在主秋千附近开阔处,依样搭建几副低小的秋千,供妇女或是小孩儿戏耍;个别爱惜孩子的在自家院里,在家大树枝拴两根绳,绳下绑了木棍或小车外胎的。供小孩子玩。玩小秋千纯属戏耍,不带竞技和挑战。低小秋千起到了分流人群,引导妇女儿童远离有危险性的大秋千场所的功能。小秋千上基本都是小孩子自己坐上踏板,双手紧握了两边的绳索,小角度轻微的荡动; 旁边的大人一方面根据秋千底板起扬的高度,在身边随时的伸手加力送一送,或是轻挡一下绳索阻滞高度,还要不断提醒秋千上的娃娃要把脚扬起来,免得崴了脚。小孩子们胆子小,身子也小,一个秋千板坐不满。有时,往往都坐一对小孩,对着头坐,大人们轻轻的慢慢推送,也不敢晃悠高了,怕下孩子摔下来。小孩们的手不敢离开绳子,坐好了,抓紧绳,有人在后面推一下便荡起来了。胆小的的一荡就开始哭,荡了不几来回便要下来。胆子大的,推送的人便用力,荡的高点,秋千上的孩子开心极了。</p> <p class="ql-block">再有还抱在怀里的月娃儿,也咿呀咿呀地想荡一荡,他的母亲们、或是姐姐伙就抱了他们在怀里,稳稳坐上踏板,靠自己的脚在地上一蹬荡起来,口里还不住念唱儿歌“打秋打秋不害怕,怀里抱个金娃娃;打秋打秋高又高,宝宝过年就长高”,逗引得身边人哈哈哈,怀里的孩子嘻嘻嘻。幸福和喜悦漫布在所有人的脸上。</p> <p class="ql-block">一些顽皮的小孩荡秋千时,,则别出心裁,荡出花样。大点的孩子,往后退了,双手抓绳,跑步向前,一跃而上踩着“炮杆”便开始荡起来,会荡的一撑绳,脚下用力一蹬,借着摆动的势能荡的越来越高。他们人或坐着或站在木板上,两手抓紧两侧的绳索,用脚踩在上面使劲蹬,往往打得高、转得快。</p> <p class="ql-block">单人荡时一个人一般坐在上面,利用惯性自己先慢慢晃悠,然后用脚猛力蹬地;他们或高或低,自在悠荡,煞是惬意。有经验的还会做出几个惊险动作,来个“花式荡”,观看的伙伴在旁边使劲往前推,随着惯性越荡越高,秋千上的人像小燕子一样上下翻飞,高声尖叫,周围的人欢呼雀跃。</p> <p class="ql-block">两人对荡。一般是两个年龄、力量相当的人,相对面站在踏板上,要靠别人从后背的推送力量而荡起来。两人往往是一个站直,一个低蹲;一方用力时,另一方下蹲静等,一摆一荡双方用力,如此交相往复。站着的人弓腰、脚蹬板,一起一伏,好不潇洒。时间稍长些,秋千也会荡得老高;对打的优势是每一次腾起和后摆都有一方在用力,力与美的展示就更撼人心魄;因而两边大树的上半身也有些晃动,树脑袋更是摆欢了,纷纷掉下一些在整个冬季北风里都没落下的细末枝梢。若从侧面去观察,只见一个站直分绳用力蹬踏,一个曲蹲蓄积能量,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具有很美的画面感。每个秋千架旁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场面热闹刺激,村里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荡高、荡稳是个技术活,胆大的,荡秋千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有的能荡到几乎与上面横杆平齐;胆小的,则胆战心惊,吓得魂飞魄散,在半空中不停的用乡言土语吆喝。那一句句的乡音,随着岁月的变迁,变成了一份份的乡情,演化成了我记忆中一缕缕的乡愁,并深深镌刻脑海。</p> <p class="ql-block">最是热闹有趣的,还最吸引人的,还是那喊声一浪高过一浪、嬉笑一波盖过一波的大秋千处。远远地,除了传进耳鼓的喊声和嬉笑声就是那两只牛轭子在木横梁上往复摩擦发出吱拧拧的富有乐感的声响,好似与年前忙碌的碾场、磨坊里传出的那种久远的声音,进行了衔接。</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叫转秋千,其中转秋千最刺激和吸引人,但很危险。转秋千用木棍、木板、铁丝、绳索、车轱辘、“牛锁头”等农村常见物品和农具组成。立一根高十余米的大树杆或粗壮的钢管,在大杆顶端装有“米”字形六根挑翅,形如倒置伞骨。挑翅末端各栓有两米多双股绳索,下连一个“牛锁头”代替木板。如此六根挑翅系六个“牛锁头”,间隔均匀,成为六个座位,离地面有六十公分左右。大杆基部装一车轱辘作转动机关,四个人像推磨一样推着,大杆飞速旋转,坐在秋千上的人就会随着飞转起来,且越转越快,类似现在儿童游乐园的“摩天轮”。如果坐不稳或抓不牢有甩出去的可能,那个年代也没安全保护设备,只图刺激快乐,也不管安全不安全,后来就没人玩了。</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农村人荡秋千完全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周围一些村子每年都发生从秋千上把人摔下来的事情。也有把小孩掉下来的情况。从秋千上摔下来,往往摔断胳膊或腿,也偶然有摔死人的事情发生。现在想来那真是一项危险的活动。而那时我们也许太年幼而不知它的危险程度有多大,家长们也并不阻拦孩子们参与这项活动。因此大多数孩子都喜欢荡秋千,更喜欢让大人们带着荡得老高老高的。而那时的大人们也似乎很轻率,谁家孩子愿意上秋千就随便带着那个孩子。他们有时也随便拽一个孩子就上了秋千,要是真的出了事,那责任该由谁负责呢?愚昧而单纯的年代,就会造就一批单纯的人们。也许那时各家各户孩子多,家长们并不多管孩子的事儿。要是放在现时,谁敢带独生子女们玩那危险的游戏呢?又有哪位家长敢让别人把孩子置于那种危险的境地呢?听着都让人害怕,而我们那时却着实地玩了一把,它是不是一种惊险的经历,或是一种岁月的历练。反正经历过的事情,也成了我们炫耀的资本。孩提时代的无知,往往缔造着一种勇敢精神,它也许对我们后来的人生有着一定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随着农村生产经营形式的变革,农民生活也在一种快节奏中加速着前进。于是精壮劳力,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们纷纷走出家门,进城经商务工,寻找新的生产门路来增加经济收入。那些热衷于娱乐的年轻人也带走了农村的一部分活跃气息。每到过大年时,村上也再没有人缚秋千了,我家门口不再有那种热闹非凡的场面。我也再没有机会过把秋千瘾了。荡秋千只能成为一种永远的记忆。在那样的年节里,在大秋千荡摆的氛围里,有的只是激情与欢乐、力量和胆魄。整个村庄弥漫的就是那种乡间不灭的悠悠的情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