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古城

大川

<p class="ql-block">  咸阳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国都,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座古城背塬面水,塬下不远处滔滔渭水奔流东去,苑似一条游龙,人们从这里渡过渭河,东出函谷,或向西踏上丝绸之路,于是就有了咸阳古渡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渭河古桥遗址石碑</p> <p class="ql-block">  古渡遗址在渭河南岸河道,我们可以看到河面上有一些木桩,那里就是咸阳湖的渭河咸阳古渡遗址。咸阳古渡从商代末期开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秦、汉、唐时期,咸阳作为京畿之地,咸阳古渡逐渐成为繁忙运输通道,历史上一直是关中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四年(公元1327年),渭河渡(现古渡遗址处)北岸建咸阳城,渭阳渡成为渭河上中心渡口,号称“秦中第一渡”。</p><p class="ql-block"> 东渭桥的木柱排架墩</p> <p class="ql-block">  现在是冬季枯水期,下到河道里能清楚的看到柏木木桩。</p><p class="ql-block"> 渭城桥,1992年12月奠基,1995年1月8日落成。全长2660米,一桥飞架,横跨渭沣两河,贯通南北,势如长虹卧波,桥塔双索,通高88米,挺拔巍峨,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  渭城桥两边都是河堤路,在路上看到有人在锻炼身体、有人坐在路旁的长椅子上晒太阳、有人遛弯、有人遛娃,还看到一位男士在路旁一边自拍、一边自娱自乐。这里,是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道路两侧种植有树木、草坪、花卉,环境不错。但现在是冬季,花儿都没开放。</p><p class="ql-block"> 渭城桥北侧,看到“廊桥卧波”的亭子。</p> <p class="ql-block">  清渭楼,曾叫“咸阳东楼”、“秦楼”、“咸阳楼”,位于咸阳市区的渭河北岸,一直被誉为“西北第一名楼”。</p><p class="ql-block"> 相传,此楼始建于秦代,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迭有兴废,尽管楼址多次移位,后来的面目已非当初,但它却一直跟随咸阳县城走,跟随咸阳古渡走,始终矗立在渭河岸边。明清时期不断修葺,1998年前后被彻底拆除。到了2004年10月开始重建,2014年12月,崭新的清渭楼正式落成,它又以它瑰伟绝特的雄姿重现于世。如今,作为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这里成为咸阳湖边的标志性建筑。虽然老的清渭楼已经荡然无存,但是新的清渭楼气势更加雄伟,雕梁画栋,巍然矗立。此楼高51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巨大的台基东西长106米,南北长89米,内部也有空间。台基上的主体建筑为明清风格,斗拱飞檐,菱花隔扇,柔和绚丽。</p><p class="ql-block"> 清渭楼</p> <p class="ql-block">  想上清渭楼看看,因楼里没有美术展览不开放,没上成。</p><p class="ql-block"> 从清渭楼前往咸阳古渡博物馆参观时,路上看到南阳门。</p> <p class="ql-block">  渭水访贤,即“周文王访姜太公”。吕尚曾经非常穷困,年纪大了还常到渭水之滨垂钓。一日,文王将出外狩猎,占卜:“捕获的非龙非虎非罴,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于是,文王西出狩猎,果然看到吕尚于小溪之上,两人相见甚欢。文王大喜曰:“我的祖先曾预言将会有圣人到达周邦,辅佐镇兴周国,难道说的就是您吗?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久矣”。于是拜吕尚为“太公望”,立周之国师,周乃大兴!</p><p class="ql-block"> 南阳门</p> <p class="ql-block">  “咸阳古渡”几千年,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关中八景还有:华岳仙掌、骊山晚照、雁塔晨钟、曲江流饮、草堂烟雾、灞柳风雪、太白积雪),口口流传至今。远在史前时期,咸阳地区的先民们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商周时期,舟楫已成为人们渡河往来的交通工具。秦时,随着都城咸阳急遽扩张至南岸,咸阳渡上跨河建横桥(中渭桥),沟通南北。汉代,官方开始大办漕运,居住在渭河之南都长安的皇亲国戚、王孙贵族们,纷纷往来于长安、渭城之间,过咸阳渡拜谒皇陵祭祖。</p><p class="ql-block"> 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唐时,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咸阳古渡成为西出长安的第一渡和中西商路上的桥头堡,以及中原和西域各国通使、通商的咽喉。渡口繁华,贩夫走卒,人马喧闹。附近建有“西市”,来往的商旅马帮、驼队必在此歇脚,为唐都长安西门户的第一集散地和大驿站。宋元以来,渭河上桥梁多有损毁,古渡作为南北交通的往来形式,更为活跃,不减隋唐。</p><p class="ql-block"> 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内的古渡塑像</p> <p class="ql-block">  渭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源出陇东,横穿关中平原。秦汉至隋唐时期,为了便于交通往来,先后在渭水上修建了多座木柱桥梁,尤以渭水三桥最著名。这三座桥,平时为官使往返、贡赋输送、商贾周流等必经之地,战时是屯兵戍守所在之处。由于木质梁柱年久易损,加上天灾人祸及河床北移等原因,古桥的原形今已不复存在。近年来,经考古发掘,东渭河的木柱排架墩已全部出土。中渭桥、西渭桥也先后探索到遗址所在,这些出土遗迹、遗物为我们研究古代桥梁建筑技术、水运交通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古渡典故</p> <p class="ql-block">  官渡是另一种方式,就是渡船与便桥并用结合。人们根据河流水性的季节性变化,秋夏汛期在渡口用船摆渡,冬春枯水期搭建便桥渡,让行人车马从便桥上通过。或者在水势宽大的河面用舟渡,在水域窄浅的地方用便桥,等来年汛期河水大涨时,将简易的便桥拆除。咸阳古渡,即采用这种渡河方式。</p><p class="ql-block"> 古渡商贸</p> <p class="ql-block">  唐代从长安去西域,多在渭水边送别。遥远荒凉的西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凡有亲朋西去送行至此,多感悲伤,在此地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离别诗。杜甫吟诵的《兵马行》,正是反映了历史的忧伤和惨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诗中讲到的咸阳桥,即为唐代的西渭桥。</p><p class="ql-block"> 古渡送别</p> <p class="ql-block">  古时交通不便,亲朋一别,数载难见,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唐代诗人王维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深情地描画了在西渭桥上,与好友元二依依惜别的图景。因此,咸阳古渡,即有樽前月下的浅歌低吟,也有迎来送往的缠绵悱恻。</p><p class="ql-block">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p> <p class="ql-block">  2002年5月,考古工作者抢救性发掘古渡遗址中,位于河堤遗址的第二层砌石中发现有三块残碑,碑首为“咸阳县新修河岸之记”,碑文由明代文学家王九思撰写。</p><p class="ql-block"> “咸阳县新修河岸之记”石碑</p> <p class="ql-block">  石碑主要记载了当时用柏木5299株,大小石14002块,石灰1400石,铁2875斤,日用工1000人,先后用车7601辆次,修成河岸4.5丈宽,182丈长。由碑文可知,当时修筑的石堤规模较大,此碑应为修筑河堤而立。</p><p class="ql-block"> 胡人牵三彩马</p> <p class="ql-block">  王九思(公元1468——1551年),明代文学家,陕西鄠县(今户县)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著有诗文集《渼陂集》、杂剧《沽酒游春》及散文集《碧山乐府》等。正德四年(1509年)调为吏部文选主事,年内由员外郎再升郎中。后因列入瑾党(与刘瑾是关中同乡),被迫归乡。回乡后弃官带领乡亲修涝河桥,施舍医药,教育生徒,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文学创作和戏曲倡导方面,历四十年,84岁辞世。</p><p class="ql-block"> 唐代錾花金执壶</p> <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二点半,碰上博物馆的古渡立体实景演出,就进去观看,让人仿佛身临其境。</p><p class="ql-block"> 这是演出的部分视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咸阳城西迁到渭水驿,咸阳古渡依城南河堤而置,渡口西起张飞庙,东到清渭楼,东西水路客商如云,店铺货栈鳞次栉比。</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粉彩龙凤纹瓷盘</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重修古渡,石砌护堤,构筑码头。明嘉靖中以舟为浮桥,岁可常通。其后冬春有桥,夏秋行舟,正所谓“临流不见蹇裳客,冬自桥梁夏自舟”。</p><p class="ql-block"> 古渡人家</p> <p class="ql-block">  在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参观后,绕到博物馆后面渭河上看秦代古渡。</p> <p class="ql-block">  渭河上古代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  这个看上去是皇亲国戚乘坐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  从古渡遗址博物馆出来吃午饭,在街上看到中山街墙上的图画,才知道这是咸阳古城的老街。</p> <p class="ql-block">  永安综合店前,两个小孩买冰棍</p> <p class="ql-block">  老字号服务楼理发分店前,小孩子踢毽子。</p> <p class="ql-block">  “深沉节制”碑,是康熙皇帝亲笔御书。因殷化行战功成绩很大,特别是在平定葛尔丹叛乱后,更是功绩非凡。康熙皇帝赐御“深沉节制”匾额赠与殷化行。</p><p class="ql-block"> 安国寺门口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殷化行(公元1643——1710年),字熙如,陕西咸宁(今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靳里村人,清朝台湾总兵。幼时父母双亡,被父友王氏领养,因此又称王化行。20岁中武举,27岁(康熙年间)武进士出身。历任陕西火器营守备、汉中城守营副将、直隶三屯营副将、授司都佥书兼副将,1688年调升台湾总兵。1704年,康熙巡幸西安,专门招见殷化行,1710年病逝。殷化行是一代儒将,武功文才集于一身,著有《西征经略》传世。</p><p class="ql-block"> 安国寺御书亭里的“深沉节制”石碑</p> <p class="ql-block">  咸阳“行政公署”旧址,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座秘密基地,咸阳地区的共产党人,利用这个红色驿站,秘密宣传党的纲领,传递党的信息。这里不但是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也是向人民军队输送粮食、医药和枪弹的一个转送站和救助伤员的后方医院。在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岁月里,“行政公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咸阳“行政公署”旧址</p> <p class="ql-block">  凤凰台位于咸阳仪凤路东、南街交汇处,与安国寺南北对峙,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是扩建渭水驿旧城时,在原北门城墙基础上建台立庙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传说为秦穆公爱女弄玉和萧史吹箫引凤至此,故为其筑台;另一说是建筑形制颇似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名凤凰台。</p> <p class="ql-block">  凤凰台主体建筑由台墩、蹬道的大殿构成,台上东、中、西殿为三间,中间两座殿前后纵排,前殿略高,台墩两侧有蹬道,整体建筑形似凤凰。明清时,每年有“二月二游百病”、“重阳节登高”之风俗,因此“凤凰高台城中建”,又被列为咸阳八景之一,是咸阳古城中最高的建筑,也是市区唯一保存完好的高台古建筑群,同时又是一处革命旧址。凤凰台以其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咸阳古城明珠”,享誉省内外,是关中四大名台之一。</p><p class="ql-block"> 凤凰台前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乘龙快婿”,是一个发生在咸阳凤凰台关于爱情的美妙传说。</p><p class="ql-block"> 凤凰台安国寺景区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秦穆公的爱女弄玉,聪明无比,常在凤凰台上吹笙,时有百鸟和鸣。一晚,她梦见一位英俊青年,极善吹箫,愿同她结为夫妻。秦穆公便派人到华山去寻找这位梦中人,果然遇到一位气宇轩昂、举止潇洒正在吹箫之人,此人名为萧史。使者将其引至宫中,与弄玉成了亲。从此,萧史就教弄玉吹箫,学凤鸣之声。一日,两人正在月下吹箫,引来了紫凤和赤龙,萧史告诉弄玉,他为上界仙人,与弄玉有缘,故以箫声作合。于是,萧史乘龙、弄玉跨凤,自凤凰台驾祥云而去。</p><p class="ql-block"> 凤凰台上第一展室,主要是讲萧史与弄玉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室:帝都咸阳展览室里的瓦当</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室为战争年代,凤凰台作为秘密电台旧址的文物,这是“永不消失的电波”塑像。</p> <p class="ql-block">  咸阳凤凰台陈列的北周到清代(公元557——1911年)的碑碣、石刻文物总计17件组,跨越时空1300多年,其中以成君墓碑、重修凤凰台碑等最为著名。</p><p class="ql-block"> 碑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开始大量出现,根据内容和用途,碑大致可分为三类:墓碑,也称神道碑,立于墓前,主要记载墓主的生平、家世、颂扬其业绩;纪功纪事碑,或刻于天然崖壁,或立于殿宇、寺观、祠堂等,用于记述事件经过及其功德;官文碑,将官方文书以碑刻的形式保存,以期永久。</p><p class="ql-block"> 碑碣石刻是证史、考史、补史的第一手资料,它对研究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习俗和艺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凤凰台的石碑亭</p> <p class="ql-block">  咸阳文庙,位于咸阳市渭城区中山街53号,现存大部分为明代建筑,坐北面南,共有四进院落,总面积8531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212平方米,平面为曲尺形,是咸阳城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现为咸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丞孔文郁主持修建文庙,明清两代均有续修和增建。咸阳文庙主要建筑有牌楼、一殿(原戟门处)、东西两庑、大成殿(二殿)、二三殿(原明伦堂处)、小牌楼、偏院正殿等。</p><p class="ql-block"> 文庙牌楼</p> <p class="ql-block">  咸阳博物馆里的石鼓文,因外形似鼓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文庙里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秦定都咸阳之后,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政治上逐步建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中央设置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治粟大夫、少府、宗正、典客、廷尉、太仆、卫尉、郎中令、奉常),地方分立郡县乡亭等行政组织,军事上实行郡县普遍征兵制。</p><p class="ql-block"> 秦中央集权郡县制机构表</p> <p class="ql-block">  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统一,打造出中华文明的基本框架,使中国历史进入到大一统时代。</p><p class="ql-block"> 这是文庙里的院落,前面是“佛影留痕”展室。</p> <p class="ql-block">  由此,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管理范式。此后,历代王朝皆对秦制继承并发展,使其更趋完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和形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 文庙里拴马桩</p> <p class="ql-block">  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自1965年面世以来,蜚声海内外,深受世人关注,并享有“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杰作”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西汉军团”展览,是在文庙小牌楼进去的院落里。</p> <p class="ql-block">  它让世人目睹了西汉军队的阵列编制和装备,为我们勾勒出两千年前,西汉军团的威武之气和泱泱汉风。它们生动逼真的形象和栩栩如生的表情,也彰显出汉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为我们展现了西汉时期的文化和艺术风貌。</p><p class="ql-block"> 西汉军团阵列</p> <p class="ql-block">  古渡廊桥,是全国首座钢结构秦风格双层步行景观桥。</p><p class="ql-block"> 在古渡廊桥二层观景平台上,能看到桥上的二十个秦人铜像,在廊桥两边排列。</p> <p class="ql-block">  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主持编撰《吕氏春秋》。</p><p class="ql-block"> 每个铜像后面都有捐赠人姓名</p> <p class="ql-block">  司马错,战国时秦人,秦国名将。力主并统兵兼并巴蜀两郡,拓展秦国疆土。</p> <p class="ql-block">  郑国,战国末韩人,水利专家。创修“郑国渠”,使关中成为“金城天府”。</p><p class="ql-block"> 这些铜像人物的表情,看上去都很酷。</p> <p class="ql-block">  古渡廊桥位于咸阳秦都区,一层供游客步行穿过,二层为观景平台,有三座阁楼,分别为润心阁、秦风阁和天籁阁。</p><p class="ql-block"> 润心阁,内藏有少儿文史、养生等多方面的书刊近两万册,可供游客阅览。</p><p class="ql-block"> 观景台上看咸阳湖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秦风阁,主要展示书画作品,提供书画教育和学习的场所。南端设有科技馆,馆内有VR体验、智慧医疗等项目。</p><p class="ql-block"> 天籁阁,取音天籁之意,是提供音乐教育和乐器演奏的场所,有时还会在这里举办文艺表演。</p><p class="ql-block"> 古渡廊桥长廊</p> <p class="ql-block">  咸阳作为中华第一帝都,秦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标签,但秦文化必竟距今两千多年了。而置身于咸阳古渡廊桥,在二十座秦人铜像前,那遥远年代的秦人故事似乎立体起来,伸手可及。不管当年这些秦人或呼风唤雨,或战功赫赫等等,在今天看来都是历史故事,但我们从这些故事里,强烈地感觉到了一个大秦强国的崛起。</p><p class="ql-block"> 古渡廊桥</p> <p class="ql-block">  今天(24日)在咸阳参观的景区,除了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咸阳博物馆在入口处需刷身份证之外,全部都是免费的,而且景点相距不远。我觉得,今天的收获不小,让我对秦汉的历史、渭河古渡、清渭楼、凤凰台、文庙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