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道在行中,不唯矢溺》</p><p class="ql-block">文/王勇(贵州镇宁)</p><p class="ql-block"> 没有诗思,浏过了所涉平台,又不想读书,这时我就来重读字典、词谱、曲谱之类,或者韵书。重复着熟悉或不熟悉的“平上去入”,也来细审自然而然的“新韵”。</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正式开读”的第三天,“正式”的意思就是一定得看完才算一件事,不是平日“开卷有益”的随便翻翻。这回细心而欣喜的发现:本次《通韵》的编排上(例用《单用北曲格律》李瑞利主编版),极有利的通学了一遍“多音字”。或许创作写诗中你一时记不住也不用记某一字之用时,该用它的“哪一个音”,实质到此读音之下的“平仄”及“含义”,此时此刻,就会“举一反三”地得到加强!</p><p class="ql-block"> 例如:其编排为“阿(又鹅韵阴平)、腌(又安韵阴平)、差(又去声、又衣韵阴平、又哀韵阴平)……我用手指划着细读,再用红黑笔画下线突出表示,脑海里同时出现的是首先</p><p class="ql-block"> “阿,a,阴平声,‘阿哥阿妹的阿’;其次‘又鹅韵的阴平’,‘阿谀奉承’之句”。</p><p class="ql-block"> “差,a,成绩或水平不好的‘差’;同时又是‘衣韵阴平’的差-i,‘参差不齐’之用;第三层‘哀韵阴平’的‘出差、差旅费’之意。</p><p class="ql-block"> 再读到该字在另一“韵部”之时,又反过来印证了它在此前、此中、此后的“韵部”中包含的“读音、平仄、含义”。读一遍也高兴,读几遍受益更记得牢!是为“学而时习之,不每说乎!”学习一遍,“形、音、义”都得全了,当以“善读”为意。</p><p class="ql-block"> 学习和创作是分不开的。学习是为了运用,服务于创作。学是涉猎、进取,习是复盘(动词,盘点之盘),学得不够,知道掌握的不多,难免创作时就总会“窘迫”储备不够。有人一段时期可以写数十首作品,面对不同的景物情状,所用到的“关键字词”就只那么几个,翻来覆去的用,作品本身也“创”不出“新”,学之弥少,用之弥多,稍一接触,活脱脱一个“才尽江郎”!</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刚上一年级,在乡下,坐的是石块当凳子,用的是两块木板搭张桌。代课老师来教“第一课:毛主席万岁!”</p><p class="ql-block"> 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几个大,拖声摇气一遍又一遍的念:“毛一一毛主席的毛一一”“主一一毛主席的主一一”“席一一毛主席的席一一”其他的关联或拓展,一概不教。</p><p class="ql-block"> 小朋友们读得熟,念得熟,闭着眼睛都背得熟。可是测验提问,拿张纸板在中间挖个圆洞洞蒙在字上,不论是露出哪个字来问,全班同学都是刷刷的回答“认不倒一一”</p><p class="ql-block"> 这不就象一个大大的笑话吗?但却是真真发生在笔者身上啊!</p><p class="ql-block"> 教不得法,学的又如何学得来法?窃以为,除了“启蒙”,就当“见贤思齐”、“不耻下问”、“自导为师”。然后得道,得出道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