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谈书法

黎德良

<p class="ql-block"> 为堂</p><p class="ql-block"> 之前我写过两次《谈书法》。第一次,主要立足于书法的文学性与艺术性,谈的是书法的文化属性; 第二次,主要立足于书法的要求与高度,提出了书法即经典的观点,谈的是难度; 第三次要谈的,将立足于书法的概念,揭示书法的传统本质,谈的是书与人的生发关系。</p><p class="ql-block"> 今年十月下旬,我离开彭州的葛仙山龙宝寺回湖南老家。见西大师开车送我到彭州车站坐车,老僧觉和师随车相送。车开到离车站不远处,觉和师突然说: 黎老师,我想问你最后一个问题?我说,您说说看?他说: 书法天才能不能创作出经典的书法作品?我少加思索回答:书法天才可以创作佳作,最多不过精品,但创作不了经典!觉和师反问为什么?我说: 法即经典,经典即法!无论是佛家道家还是儒家,所有经典都来自圣人,这叫人不达则言不实。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书法也不例外!觉和师说:“我懂了!”</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我做理论方面的研究,于是写了不少文字。一个善于诗文方面的朋友看了,私下对我说: 你就是敢于下结论!我反问他:你认为我的结论下得行不行呢?他说:当然好!我说:真正好就行。我又问他:你写文章不敢下结论吗?他说:是!我说,这个原因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不然!我继续说,不敢下结论的根本原因是对事物的概念拎不清。拎不清,当然无法分辨是非!分不分得清是非是对一个人的智慧的考验。水平的高低不在言辞的美妙,而在认识事物本质的深浅。</p><p class="ql-block"> 庄子的寓言故事《支离疏》中所说的“支离其形”是对形神关系的深刻揭示; 同时指出的“支离其德”则是去小我成大我,揭示了人的个性与本性的关系!老子著《道德经》,庄子著《寓言故事》。老子是圣人,庄子是老子衣钵的继承和发展者。老子著《经》,庄子著《典》。这种至高无上的文献才能被称之为“经典”。圣人之下便是贤达,他们所产生出来的作品只能称作精品!可见,书法天才连产生精品的可能性都非常的小!觉和师父说他懂了!很明显这些概念在佛学领域是基本的道理,很多人只是没有贯穿来思考。心中有了这些基本一点就通!</p><p class="ql-block"> 一位同学受高人指点。几年前他联系我,在一起聊了很多!之后他对我说: 你还在外道,要从内道上求!开始的时候我不是很明白,慢慢的懂得了其中的一点奥妙。从此之后就从心静上去修,自然的懂得了去贪嗔痴的必要!之前静不下来的心慢慢的变得清静了。印印泥古法的用笔难度也随之一步一步的迈过去。如果不入内道,只停留在外道,那样的作品都在表面,是不可能引人深思的!字如其人。要求我们研习书法的同时要打通书与人的关系,进行综合考量,不应单独以字形作权衡,其中的学问深不可测!在此,我也只能作一些简单浅显的阐释。</p><p class="ql-block"> 人静字静!这里的人静主要是心静。能让心静下来其实是一种功夫!需要长年累月的修养。静能生慧,则笔底自然而有神,字里行间便能洋溢出一种静穆的气息!静气彰显大气。</p><p class="ql-block"> 人正字正!这里的人正主要指心正。能以置身事外的态度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然后根据事物的本质去处理解决问题。一旦养成了这样的正确心态,树立了这样的正见观念,便有了摆正字体笔画的底色与底气!心正字正,于我便有切身的体会和比较深刻的认识。就此本人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做了相关的论证。如果心存邪恶,则字里行间邪气外露,让人嫌厌!像宋代的蔡京,秦桧等,都是能从其作品中感受到一些奸佞邪恶的气息的。</p><p class="ql-block"> 诸于求真去伪,积善除恶,乐美厌丑,这都是对做人的美好要求。需要花费毕生的精力去实践,同时也都将成为个人书法血液的源泉,营养与背景!</p><p class="ql-block"> 这里重点强调一下书法的真诚性!好几年前,我在跟学生讲述“铁画银钩”的时候,说到一句:“要能将浓墨写淡,能将淡墨写浓”。这样说的目的是强调笔力的作用,笔力到了无论用浓用淡都能做到铁画银钩,线质铁灰!这时候有一个书法科班毕业的书法老师,跟我学生一起过来玩。他说: 他可以把墨调到这种灰色再写!我两眼望着他,深感无语!我说,调成的墨色是掩盖不了虚弱的笔力的!就算能掩盖又能怎样?假的始终是假的,自欺欺人有什么意义吗?其实在当代的国展中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就不乏这样的实例。</p><p class="ql-block"> 学习书法,只是一条通往修行入道的法门。专门练习书法估计此路难通!我是带着一种清醒与徨惑下山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