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堡垒式住宅,在福建、广东和江西很多。 其中,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的花萼楼,就是广东客家土圆楼的代表之一,号称“广东第一大圆楼”。 联丰花萼楼,又名花萼楼,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因其圆形楼形似花萼,兼取兄弟邻居乡村相爱之意,故取名“花萼楼”。 花萼楼是现存古建筑,客家土围楼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粤东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最具有开发价值的客家土围楼。 相传花萼楼是由林姓的第五代上祖援宇公经手修建的,援宇公忠厚老实、为人正气好爽,虽家境贫寒,仍时常接济更加贫困之人。一日担石灰到福建,回家途中,因困乏在一山洞中睡着。睡梦中,仿佛看见观音娘娘端坐莲花座,驾着祥云,领着三头白马向他走来。醒来后,发现了三大缸白银,于是他便用此银两建造了这座土围楼并分给乡邻居住。 走近花萼楼,可以看到高大雄伟的圆楼上,仅有一个供人出入的拱形大门。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上钉着坚厚的铁皮,这是为了抵御外敌侵扰而特意设计的。门上悬挂着一对大红灯笼,上方挂着两盏灯笼,两盏灯笼的中间写着“花萼楼”三字,两边写有一副对联:“花开常棣,萼发青云”。花萼楼的第一层不设窗,第二、三层墙上设有内小外大呈三角的枪眼。 整个土楼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冬暖夏凉。内部的结构是“一梯一户”每户分三层,通过三楼的回廊则又户户相通 整个联丰花萼楼是八卦形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很像一个被剥开的橘子,外大内小,双环相套。花萼楼共有三环,210个房间。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 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夯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楼顶为木梁灰瓦。内外环形相套,内低外高。 走进大门,正对面是一个观音娘娘庙。 楼内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 天井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 天井一侧有口古井,用于防火和生活之用。天井的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图案和天井内的排水沟构成了一个“九”字图,寓意着:水是生命之源,水进口和排水沟构成一个九字,象征长长久久、生生不息。 土楼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土楼的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都曾经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 土楼内可储存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筒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收黑烟污染,十分洁净。 在直径50米的花萼楼外,还有一圈低矮的平房环绕。 这些环绕在花萼楼之外的房屋,也许是土楼内的房屋不够住了,在土楼外扩建的房屋。 也许是林姓以外的人家在居住。 也许是楼内各家堆放杂物、养殖牲畜的地方。 在土楼的前面,是一个池塘。附近山坡上是层层的梯田,从村边往山坡的顶端蔓延。 池塘边有一颗神树,当地人称它为“仙人树”。这棵树的树龄有250年,树干很粗壮,树体很高,树叶茂盛。 花萼楼以其设计精巧、结构独特,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