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九江名人 国学大师陈寅恪

延伸

<p class="ql-block">九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庐山、长江、鄱阳湖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环境与深邃的文化底蕴,润育赋予了它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是个名人英才辈出的地方。陶渊明、黄庭坚、朱熹等都曾在九江著书立说,袁隆平、潘际栾、杨叔子等乡贤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和科技事业发展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国学大师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是九江名人代表之一,他是故乡九江的骄傲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修水县宁州镇竹塅村的陈家大屋,陈寅恪家族的老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师,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热爱祖国,坚守信念,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生治学不辍,积学深厚,功力精深,成就卓荦非凡,于史学、文学、西域学、语言学、宗教学、文化学等诸多学术领域,皆有杰出的建树、独到的成就、重大的贡献,在学术业界影响极其深远。</p> 名人评价与赞誉。 <p class="ql-block">胡适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二日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p> <p class="ql-block">著名教授吴宓,在《吴宓文集》中写道:“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之同于吾言。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以吴宓当时的地位之尊,学术之博,对一个相知不久的人如此评价,可谓推崇备至。</p> <p class="ql-block">在清华时,陈寅恪是中文系和历史系合聘的教授。由于他名气大学问深,不光许多学生慕名而来,就连许多教授都赶来听课,当年吴宓、朱自清、浦江清等人都听过他的课。也许正因为这样,曾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的郑天挺先生称他为“教授之教授”。</p> <p class="ql-block">在西南联大时,一向自视甚高的刘文典教授对陈寅恪的学问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西南联大文学院真正的教授只有“两个半”,陈寅恪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自己只能算半个。他甚至公开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p> <p class="ql-block">当时历史系教授姚从吾先生说:“陈寅恪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p> <p class="ql-block">俞大维说:“他平生的志愿是写一部‘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教训’,如上所说,在史中求识。因他晚年环境的遭遇,与双目失明,他的大作未能完成,此不但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p><p class="ql-block">汉学家伯希和:陈先生能以批判性的方法并利用各种不同文字的史料从事他的研究,是一位最优秀的中国学者。</p> 游学万里,学富五车。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六年即公历1890年,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官宦世家。其祖父陈宝箴深受曾国藩赏识和提拔,官至湖南巡抚,护佑三湘百姓。其父陈三立虽在官场不甚得意,只得了个没有编制的“吏部行走”,却在文坛颇有建树,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素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然而,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这对有家国情怀和经邦纬国之志的父子一起被革职,家道由此中落。陈家不论经历着怎样的沧桑世事,从未在子女的教育上有丝毫怠慢。陈寅恪出身于大户人家,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等知识,少年时,祖父辞世,陈家举家迁居南京,家中开办思益学堂,他先后接受了国学明师刘翼谋、周大烈等教诲,进一步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底子。少年时,亲身经历了当时日本帝国对中国人的欺侮,心中颇为愤慨,并一直怀有赴海外求学的志向。先生求学不为获取文凭,也不限于某一专业,博采众长,成一家之言。 陈寅恪一九〇二年随长兄衡恪东渡日本求学,一九〇五年秋回国。一九一〇年转赴欧洲,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校求学,一九一四年回国。一九一八年冬赴美,入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两年。一九二一年由美再度赴欧,重回柏林大学,研究梵文及东方古文字学,一九二五年回国。前后十四年时间,陈寅恪游学日、欧、美,精通英、法、德、日、蒙、藏、满、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文字(一说二十余种文字,包括一些已经死亡的文字)。等到陈寅恪回国时,仅就所掌握的外国文字的数量已经没有什么人超过他的了。</p> 学术领域的主要成就 <p class="ql-block">历史研究方面,陈寅恪曾长期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研究范围甚广,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代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古代各民族语言、敦煌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并称为“清华四大哲人”,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又与王国维、章炳麟并称“近代国学三大师”。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文学研究方面,陈寅恪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曾经在《文学改良刍议》一书中提出了“文学改良”的概念,并强调文学作品应该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教育事业方面,陈寅恪曾经在多个大学任教,1926年受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教授),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并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及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他的教学风格严谨、注重学生思想启发,对学生影响深远。同时,他还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1929年6月5日,先生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历史组)主任。下半年,清华国学院撤销,先生改就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合聘教授,并在哲学系开课。所开课程有:《佛经翻译文学》、《佛典校读》、《中国中世纪哲学史》、《高僧传之研究》、《唐代西北石刻译证》等。1931年5月,《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刊》,载先生《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云:“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清华西洋文学系1930级学生季羡林,曾旁听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课程,回忆“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陈寅恪治学极为严谨,不仅学术原创,授课也原创,有个极其自信的“四不讲”规矩,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p> <p class="ql-block">1944年。先生当选为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Corresponding 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p> <p class="ql-block">文化保护方面,陈寅恪十分重视中国古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他曾经发起多个文化保护运动,包括保护古建筑、文物保护等。</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陈寅恪的学术成就是非常高的,他对中国文化史、文学理论、教育事业以及文化保护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中国现代文化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先生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p><p class="ql-block">先生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的主要著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寅恪的著作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p><p class="ql-block">历史著作:</p><p class="ql-block">《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首次出版于1944年,从礼仪、兵制、财政等方面论述魏晋南北朝制度变迁与隋唐制度的关系,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开创性的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精辟的论述,综观全史,上溯西晋、南北朝与隋世,下讫唐以后之变化。</p><p class="ql-block">《元白诗笺证稿》。对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进行了详细的笺证。</p><p class="ql-block">《寒柳堂集》。收录了作者的论文和诗歌,包括《论再生缘》、《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等。</p><p class="ql-block">其他重要著作:</p><p class="ql-block">《新编中国通史》系统梳理了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变迁。</p><p class="ql-block">《国史导论》。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总结和回顾。</p><p class="ql-block">《论辩学与中国文化》。探讨了辩证法在中国进和变迁。</p><p class="ql-block">《论辩学与中国文化》。探讨了辩证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中国哲学史纲》对中国哲学史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包括对儒家、道家、墨家等哲学流派的阐释和分析。</p><p class="ql-block">《青史略》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简要评述和概括。</p><p class="ql-block">《柳如是别传》描写的柳如是为明末清初的名妓,嫁给钱谦益。柳如是幼年被卖与官宦人家,后沦落青楼。其人不仅貌美,还善诗会曲,能书擅画,行风流纵诞,志不羁陋俗,敢追求人生幸福,且明于民族大义,远胜时官腐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女子。该书展示了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群体的全景图以及他们置身其中的江南社会风貌。这对于理解当代的江南文化以及当代文人的思想文化状况,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文集和诗集:</p><p class="ql-block">《陈寅恪集》。收入了陈寅恪的全部著述,对于全面了解他的学术思想有着极大的帮助。</p><p class="ql-block">《陈寅恪诗集附唐筼诗存》。收录了陈寅恪的精选诗歌作品。</p><p class="ql-block">这些著作不仅展示了陈寅恪在学术界的卓越贡献,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p class="ql-block">2003年6月16日,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庐山植物园。主墓碑由数块形态各异的岩石组成,略呈椭圆状的岩石上面写着黄永玉的手书“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十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由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了这一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陈寅恪先生在大时代中,读书治学、辗转浮沉的人生,其中我们看到的是文人的风骨,学者的坚韧,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这也正是他一生的追求。陈寅恪以“独立”为中国士族至高无上的气节,以“自由”为中国学术至高无上的灵魂,超越政治、权力、金钱、人情,超越一切世俗意义的“赞誉”、“名利”和“成功”。他认为:“每当社会风气递嬗变革之际,士之沉浮即大受影响。其巧者奸者诈者,往往能投机取巧,致身通显。其拙者贤者,则往往固守气节,沉沦不遇。</p><p class="ql-block">“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指学者在治学和研究中应具备的两种重要品质: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p><p class="ql-block">独立精神强调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能够客观冷静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始终遵循客观实际。</p><p class="ql-block">自由思想则是指不能停止思考,不能被固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要勇于解放思想,承认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自由并不意味着放肆,而是在真理和客观实际的框架内进行思考和行动。背离真理或客观实际的自由对社会有害无益。</p><p class="ql-block">在实际生活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保持理性和客观,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种精神品质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也适用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先生,学人一生无波澜壮阔之传奇,然“胸中磊磊,无阉然媚世之习”。先生于国家危难之时,民族存亡之秋,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求“吾国学术之独立”。其学术人格、学术精神及学术成就,总览古今,庶几几人。先生风范将长留后学心中,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p> 九江学院松门别墅。 <p class="ql-block">1929年~1933年,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曾在庐山松门别墅住居5年。陈三立,号散原,清进士,曾任吏部主事,戊戌变法的参加者。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其父为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提倡维新变法。子衡恪、寅恪,衡恪次子陈封怀,为庐山植物园创办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国学大师陈寅恪,九江学院专门在校园内的两南山,以陈氏故居为原型仿建了“松门别墅”。这里既是九江学院人文教育基地,也是陈寅恪研究院。松门别墅展示了义宁陈氏家族简史,介绍了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平及学术成就,陈列了义宁陈家族文物手稿和书信(复印件)、不同时期的文学著作。</p> 陈宝箴、陈三立故居。 <p class="ql-block">陈寅恪故乡九江市修水县,修缮了陈宝箴、陈三立故居,系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宝箴、陈三立故居位于修水县宁州镇桃里竹塅村,始建于公元1792年。故居1986年公布为修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陈氏故居为两栋并列的大屋,均建于清朝,保存完好,其一名“凤竹堂”,为清乾隆时期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一进两重。天井两侧厢房为客厅、官厅,上下堂前厅房为卧室、书房,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其二是一栋新屋,为清光绪年间陈宝箴所建。凤竹堂门前有一对旗杆石和一座进士墩。进士墩上还刻有楷体“光绪己丑年主政陈三立”十个大字,那一年(1889年光绪十五年)陈三立参加殿试,中三甲四十五名进士,授吏部主事。</p><p class="ql-block">陈宝箴(1831-1900),义宁州(今修水)桃里竹塅人,出仕后屡因功绩得以迁升,最终官至湖南巡抚。他锐意创新,响应和支持戊戌变法,为慈禧所不容。陈宝箴长子陈三立(1853-1937),出生于竹塅故居,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授吏部主,因淡于名利未实际就职,积极参与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同光体”诗派主要代表人物。陈宝箴、陈三立均在竹塅故居生活数十年,二人均名载《辞海》、《世界名人词典》等典籍。陈三立后裔陈衡恪、陈寅恪等亦青史留名,誉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修水陈门五杰。</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显第世家颇多,地处偏僻的江西修水县在近现代涌现出义宁陈氏即其中一个著名的家族,一个可以把修水把九江甚至可以把江西写大的文化世家。</p><p class="ql-block">义宁陈氏五杰陈宝箴(1831—1900)曾任湖南巡抚,在晚清时期领导了颇有影响的湖南新政,是一位有魄力、有建树的封疆大吏;陈宝箴之子陈三立(1853—1937)维新四公子之一,清末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近代爱国诗人;陈三立长子陈衡恪(1876—1923)近代著名画家,并擅长篆刻、书法、诗文;陈三立三子陈寅恪(1890-1969)现代著名史学大师、教育家,他学识渊博,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四人事略均载入《辞海》 笔者注);陈衡恪次子陈封怀(1900-1993)著名植物园专家、植物分类学家。一家四代出了这五位杰代人物,修水后人并称之为陈门五杰。陈宝箴1831年正月十八日出生于今修水县山口镇竹 村,故居至今保存完好无损。这五杰除学术、思想造诣极高外,而清廉节俭的高尚情操也极难能可贵,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2013陈寅恪研究学术研讨会暨陈寅恪夫妇归葬庐山十周年纪念活动由九江学院主办。本届大会研讨陈寅恪的学术成就,以继承前辈学者优良学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著名作家陈祖芬,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汪荣祖,台湾纯智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陆善仪女士,江西科技厅原厅长李国强,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胡迎建,修水县县委书记黄斌,义宁陈氏后裔陈小从、陈星照、陈云君、陈流求、陈美延、陈小彭、陈贻竹等出席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陈寅恪先生及家族,与故乡九江、庐山、修水的因缘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今天,我们缅怀陈寅恪先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他在学术层面的卓越贡献,而且更有今天重振国学、再铸国魂、光大中华文明、开创新局面提供启示、注入活力的重大意义。用他们的爱国之心、用他们的民族大义、用他们的不屈之志、用他们的正统家风、用他们的宏大学问,教育后人,激励后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p> <p class="ql-block">注:本美篇主要内容系网上信息资料综合,谨向原创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