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团一连——青春的家园

朱传宝

<p class="ql-block">  1971年9月,伴着上山下乡大潮,身高1米5,体重37公斤的我来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我的连队是一师三团一连。</p><p class="ql-block"> 离沪时上海北站留影,图中个子最小的就是笔者。 </p> <p class="ql-block">  一连驻扎在内蒙西部巴彦淖尔盟磴口县的卫国镇,东临富庶的河套平原,西连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的乌兰布和,南依黄河,北靠阴山。这里远在汉代就是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古战场,霍去病的铁骑曾在这里留下过印迹,杨老令公血战的金沙滩就在这阴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  包银铁路头道桥站,我们在此下车,再坐马车,赶十公里路回连队。</p> <p class="ql-block">  一连的前身是哈腾套海综合林场,哈腾套海蒙语为黄河之湾。林场初建于1959年,原职工大多为甘肃民勤来的逃荒者。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林场便成为一师三团的团部和我们一连的驻地,原百余户林场职工一同并入一连。后团部南迁至卫国镇,一连便在此扎下了根,一连便成了数百来自五湖四海知青的青春家园,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  兵团成立时,中苏交恶,我国北部边境形势吃紧。为了战备的需求,各团连的通信地址以数字编号替代,我连为磴口127信箱一分场。后来才明白兵团司令部信箱为124,依据是1969年1月24日中央军委批准组建内蒙士生产建设兵团,一团信箱为125,二团信箱为126,这才有了三团一连的127—1信箱。</p> <p class="ql-block">  早先的哈腾套海负有盛名,素有沙漠绿洲之称,我们连队则被誉为“塞外颐和园”,是内蒙兵团最富有的连队之一。连队拥有三千多亩成熟的农田,数千亩林地,配套的水利设施,几十匹(头)马牛牲畜,履带、胶轮拖拉机等农耕机械设备齐全…… </p> <p class="ql-block">  三盛公水利枢纽,将黄河水引入二黄河,又通过东风渠经大闸导入三、四支渠,联合渠而流遍整个营区农田林地。春夏之际,营区绿树成荫,莺飞鸟啼,水流潺潺,庄稼茂盛,瓜果飘香。</p> <p class="ql-block">  东风渠大闸。</p> <p class="ql-block">  林场原有东西两片职工住宅,场部还留有四排老营房。兵团成立后,战士们又自已动手托坯,编荆巴,新盖了四排营房、大礼堂和伙房,增添了水井,厕所,开辟了篮球场,完善了小学校、医务室和小卖部。72年我连又在营区西部柳树坑边上新建了二排点居点,74年连队还新辟了足球场,增添了阅览室和酒坊,使连队生活、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p><p class="ql-block"> 图为笔者骑大青马留影。</p> <p class="ql-block">  老营房。</p> <p class="ql-block">  大礼堂是我连最宏伟的建筑,有约二层楼高,砖瓦结构,三角铁的房梁,门窗宽大畅亮。礼堂的西头是主席台,台后是化妆间。化妆间里砌有二个大池子,常年腌着萝卜和挂了霜的青西红柿,那几乎是我们一年到头的早餐菜。礼堂是连队的会议中心兼饭堂,里面没有桌椅板凳,空荡荡的。开会点名或文艺汇演时,战士们人手一只马札,按部就班的坐在台下,台上便是主席团或演职人员。吃饭时战士们蹲在地上,一个班围一个圈,通常中间三个盆,一盆棒子面糊,一盆窝窝头,一盆清水蒸白菜。虽然餐食寡淡,但每当用餐时,礼堂里都热气腾腾,人声鼎沸。</p><p class="ql-block"> 图后建筑为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新建营房的墙上书有“亦兵亦农,屯垦戍边,保卫祖国北大门”等标语,各山墙上则辟有壁报,我还记得壁报上的一条通栏标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反帝反修斗志昂扬”。礼堂大门两墙上刷有“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标语,为迎接全国田菜会议,又在东面山墙上刷上了“农业学大寨”的标语。 </p> <p class="ql-block">  我连东边紧挨着红太阳公社的庙湾,南边是庙湾通往团部卫国镇的公路,西边是八连(陈佩斯的连队)和陶来村,连队西北便是一望无垠的乌兰布和沙漠。晴好的日子,站在高高的沙梁上,往北眺望,可见巍峨的阴山山脉。营区就建在连队辖区中部的树林间。营房南面是麦场,东南面是粮仓和原林场职工家属区,西南方向是小学校、马厩、木工房、铁匠铺和部分职工家属区,营区北面是篮球场,足球场和果园,西北角是大礼堂和伙房。</p> <p class="ql-block">  连队营区的钻天杨。</p> <p class="ql-block">  1973年连队名册上有近五百人,其中兵团战士244人,其余为老职工及家属。此后九连部分知青并入我连,连队人数有进一步扩充。连队最初连排以上干部大多为现役军人,来自于北京军区各部。知青则先后来自于北京、河北、浙江、天津、内蒙、山东和上海。</p> <p class="ql-block">  我连知青编为四个排,每排四个班。一排的二班为武装班,该班战士每人都有配枪。此外连队还有连部班、机运班、实验班、菜班、文艺班、炊事班、小学校等设置。老职工除了牛马车队外也分成四个队,分别对应着知青的四个排。</p> <p class="ql-block">  我在连队医务室值班。</p> <p class="ql-block">  我连历任连队干部,连长:第一任徐国海,第二任闻泽华;指导员:第一任王宏臣,第二任王志善,第三任左振中;副连长陈贵友;副指导员强占华,他们都是现役军人。从知青中提拔的连队干部有副连长冯玉珍;副指导员芝,姚玉珍。兵团后期提拔的复员军人和老职工干部有穆青山、张顺和、高志戈等。</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我连的粮食亩产上了纲要(亩产4百斤为上纲要,5百斤为过黄河,千斤为跨长江),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那年我连还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1973年全国甜菜会议在我连隆重召开。</p> <p class="ql-block">  1974年我返沪上大学,离开连队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三团一连,我们青春的家园,哈腾套海,我们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那里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泼洒着我们青春的血泪,写书着我们青春的故事,铭刻着我们难以忘却的印迹!</p><p class="ql-block"> 今年我离开连队已整整50年,但哈腾套海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大西北的乡音常在我耳边回响,一连的人和事已融进了我的生命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