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为爱妻写出一卷“仙书”

书情话意

赵孟頫,元朝书法家,为保佑爱妻写下了一卷被誉为“仙书”的《金刚经》,这一作品竟盖过了被誉为“天下第一”的《灵飞经》。但此卷却永久禁止展出,这其中有何奥秘? 赵孟頫,其书法成就斐然,“赵体” 小楷更是声名远播。元大德二年(1298 年),他的爱妻管道升重病缠身,风寒久缠不愈。在这令人揪心的时刻,赵孟頫怀着对妻子深深的眷恋与担忧,在求医问药的同时,将满心的祈愿融入笔端,多次虔诚地抄写《金刚经》,期望以此为妻子祈福,盼其能早日脱离病痛的折磨。每一次抄写,他都沐浴焚香,以极其庄重的态度对待,仿佛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他对妻子无尽的爱与牵挂。在岁月的长河中,诸多抄经之作或散佚或损毁,而这唯一完好保留至今的《金刚经》,宛如命运的垂青,成为了他们夫妻深情的珍贵见证。<h3><strong> </strong></h3></br>此卷《金刚经》其风格深受晋唐神韵的熏陶,在笔法、结构与章法上皆有令人赞叹的精妙之处。在用笔上,可谓细致入微,尖入钝出之间尽显对笔锋的精妙把控。汲取了钟绍京《灵飞经》与敦煌 “写经体” 的长处,入纸后的衄挫、调锋动作娴熟流畅,如灵动的指尖舞蹈,刚柔并济。结字骨肉匀称,于平稳中追求变化,平中出奇。欹正、高低、收放等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王羲之书法内擫含蓄之韵,又兼外拓舒展之态,每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美玉,精准凝练,毫无冗余拖沓,将汉字结构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h3><strong> </strong></h3></br>此卷《金刚经》巧妙地融合了楷书的规整严谨与行书的灵动意趣。楷书的端庄如谦谦君子,端坐在纸间,给人以稳重之感;行书的灵动似清风拂过墨痕,行笔流畅洒脱,打破了唐楷的固有拘谨,于端庄中见自在,于平稳里现飘逸。透过这卷经文,后世之人犹如透过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扉,能够窥探到元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风貌与文化追慕趋向,清晰地感受到佛教在艺术创作领域所留下的深刻烙印。它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 24 厘米,横 508 厘米,洋洋洒洒 5200 余字、262 行,以小楷写就如此巨幅,实乃凤毛麟角。因其珍稀非常,长期遵循文物保育理念被禁展出,与颜真卿《祭侄文稿》同列禁止出境展览名录,成为书法界、文物界当之无愧的稀世珍宝。<h3><strong> </strong></h3></br>赵孟頫在《金刚经》的书写过程中,他对经文的敬畏与虔诚之心溢于言表,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追求。此作写于他 45 岁之时,正值其书法艺术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与晋唐小楷传世作品稀少、纸本墨迹更是罕见的情况相比,赵孟頫的这篇《金刚经》纸本墨迹现世,无疑为习书者提供了极为难得的临摹范本。<h3><strong> </strong></h3></br>当代书法爱好者时常临摹此作,能够从那润丽鲜明的墨迹中,敏锐地察觉笔法的微妙变化,精准地感受笔锋的切入点与转换角度,从而深入掌握小楷的纯正法度与丰富的笔法变化,有效强化书写的力量感,使控笔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为书法学习夯实坚实的基本功。并且,从中还能深刻领悟 “二王” 笔法的精髓,学习到流动畅意的灵活感,避免被 “楷法” 所拘束,为进一步学习行、草书奠定良好的基础,助力书法学习者在艺术之路上稳步前行,领先一步领悟书法的真谛。<h3><strong>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赵孟頫因出仕元朝,在历史上曾被视为 “贰臣”,遭到一些人的唾弃与辱骂。但从史实来看,他的出仕实乃无奈之举,是在元人以赵氏一族性命相胁迫下的被迫选择,并非其心中所愿。而且,以 “人品论书法” 的观点有失偏颇,艺术鉴赏本应回归到技法与风韵的专业考量之中。从纯粹的书法专业角度分析,赵孟頫的《金刚经》足以超越被称为 “天下第一” 的《灵飞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