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天气格外晴好。我上周一打篮球时拉伤的小腿,也见好了许多,便忍不住到附近的公园去走走。</p> <p class="ql-block">走到一半,看见一个大约4岁的小男孩蹲在地上哭,我便走近他,对他说:“小伙子,勇敢些!别哭!”然后,我继续往前走。</p> <p class="ql-block">小男孩随即站了起来,往前跑,边跑边哭。我一看,前面有一位年轻的女士,也加快了步伐,意在不让男孩追上。我明白,她就是孩子的妈妈。小男孩见追不上,又蹲在地上哭。</p> <p class="ql-block">见此情景,我也加快了步伐,待到与女士差不多平行时,向她说:“孩子够棒的了,哭着还来追你,你怎么走得更快了?!”探询之中带着明显的责备。“他缠着要吃零食,从家里带来的又不吃!”女士侧脸回应,脸上还半带着笑意。“哦!我明白了!”我的回答明确表达了理解和认同。</p> <p class="ql-block">这么简单而常见的小场景,这么简短的两三句对话,我为什么要记叙下来呢?因为,近年来,我确立了善念善言善行的人生理念,也确立了融入场景的行为模式,一直在且行且探索。今天的场景与往常稍有不同,我的话带有一定的责备,但依然能得到陌生对方的理解和积极回应,这说明了什么?“诚能发声!”——<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要极尽真诚坦诚,无不可言。</span>这是王阳明先生的一个重要思想观点,今天再一次得到了印证,同时,也再一次加持了我近年来确立的人生理念和行为模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12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