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威海甲午战争博物馆走出,我携老伴按图索骥,又急匆匆走进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从地图上不难看出,威海卫是拱卫京津冀门户。威海失守,门户洞开,如同被人扼住了咽喉。威海卫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甲午战争后,1898年5月23日日军刚撤离,第二天,也就是1898年5月24日,英军便进驻威海卫,前脚走了恶狼,后脚即进来饿虎。随后,英国与清政府签订了42年的租约,期满后可随意续租,直至1940年才撤离刘公岛。</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只顾自己宝座千秋万代而又无能无耻的腐败政府治下,它的子民与疆土注定会命运多舛。</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共设夷风古韵、秦始皇东巡、道教圣地、北洋海军、英国租借等10个展厅。 </p><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迎面是一件名为《七子之歌》的巨幅木雕,令人潸然泪下。惊涛骇浪中,幼童伸手欲扑向母亲怀抱,母亲也伸手欲拉住孩子,却又无能为力悲痛欲绝。木雕象征着威海卫被英国强租而母子分离的遭遇。</p><p class="ql-block"> 木雕以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命名,含义深刻。“七子”指的是被列强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p><p class="ql-block"> 《七子之歌一一威海卫》诗:</p><p class="ql-block">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p><p class="ql-block">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p><p class="ql-block"> 母亲,莫忘了我是海防的健将,</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p><p class="ql-block">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p><p class="ql-block">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p><p class="ql-block">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p> <p class="ql-block"> 栩栩如生的近乎1:1比例的蜡像,还原了当年英军在刘公岛上举行占领升旗仪式的场景。英军乐队似乎正起劲地鼓吹着难以抑制的胜利后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绿色灯光映照下,检阅场景显得荒谬而恐怖,令人有一种群魔乱舞的感觉。令人不解的是,在趾高气扬的英军占领者身边,竟有一位似乎疾病缠身、而又奴颜婢膝的清政府要员陪检,显得不伦不类而又滑稽可笑与可悲。</p> <p class="ql-block"> 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向欧洲输出14万华工,威海卫成为最大的华工输出地。馆内播放的《华工出洋歌》低沉而悲伤。图片中被招募的劳工个个表情木讷,显示出他们对背乡离井命运未卜的无奈与悲凄。</p><p class="ql-block"> 华工输出,据说是根据北洋政府的一位高人梁士诒分析,得出德国必败的结论,中国应该参战。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可索回被德国侵占的山东,并在世界舞台上有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中国,经济实力与军队均无参战能力。梁士诒建议“以工代兵”,派出劳工参战。</p><p class="ql-block"> 一部分华工到达英国后,被派往前线挖战壕、修路架桥、掩埋尸体、排雷等繁重而危险的工作,为国家赢得了筹码和荣誉。</p> <p class="ql-block"> 因急于游览其它景区,我与老伴对下几个展厅均草草走过。</p><p class="ql-block"> 资料显示,英租威海卫期间,建设了包括医疗卫生、教育、体育、交通及商贸等多项设施。</p><p class="ql-block"> 英租威海卫历史,不仅是一部列强入侵的民族屈辱史,还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内涵。</p><p class="ql-block"> 纵观近代史,中国常被世界列强欺凌,甚至瓜分。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但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根源在哪里?虽然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怕是症结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