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1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曾用笔名刘勉之、赵彦等。浙江省义乌县苦竹塘村人,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北京市副市长。</p> <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时, 吴晗陪朋友看患病的袁震,吴晗与袁震认识后一直照顾袁震,不离不弃。后来吴晗坚持与袁震结婚,由于袁震有病,婚后一直未要孩子。抱养了一女一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0年,吴晗追随胡适的脚步从上海到北平,后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在胡适的影响下选择专攻明史。清华求学期间,吴晗得到学校的认可,得到郑振铎等人的赏识;清华毕业后,吴晗受邀留校任教。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吴晗先后到云南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后加入民盟,投身到革命运动中,宣传中共政治思想。</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初,吴晗辞去在燕京大学的工作,吴晗决定再次投考北京大学史学系,此次考试,他的英文、文史满分,但因为数学零分被北大拒之门外。吴晗重新去报考清华大学,考清华时吴晗考了同样的分数,虽然清华也有一门考零分不能录取的规定,但是,清华大学以吴晗文史成绩特别优秀为由,破格录取了他。</p> <p class="ql-block"> 郑振铎当时是燕京大学的教授,1933年秋天,他想发起创办《文学季刊》,在找到了巴金、谢冰心、朱自清和吴晗等人当编辑。在创刊号上,吴晗写了《<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受到郑振铎的赞赏。自此以后,郑振铎就成了吴晗的良师益友。</p> <p class="ql-block"> 1934年,吴晗从清华大学史学系毕业,应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蒋廷黻的邀请吴晗留校任教。</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吴晗受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的邀请到云南大学任教。1940年,吴晗从云南大学转到西南联大任教。</p> <p class="ql-block"> 1941年9月,叙永分校结束,师生返回昆明,在回到昆明之前,吴晗与妻子一起到重庆去拜访董必武,董必武给他们讲了当时的抗战形势,介绍了延安的情况,这次谈话对吴晗以后思想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43年7月,吴晗经周新民、潘光旦的介绍,正式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次年夏天,吴晗介绍闻一多加入民盟。</p> <p class="ql-block"> 1946年5月四日,西南联大举行结业典礼后,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迁回北平、天津。吴晗离开了昆明到上海后在报上看到了李公朴、闻一多被杀的消息,写下了《哭公朴》《哭一多》两篇战斗性很强的文章,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暗杀行径。在举国衰悼李、闻烈士时,周恩来特地从南京来到上海,招待中外记者后在张君励家里会见了吴晗等人,给吴晗以极大的鼓舞。</p> <p class="ql-block"> 1946年8月,吴晗回到北平,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担任北平民盟的主任委员。当时,党交给民盟的任务之一是团结一批教授加入到斗争中来。吴晗很快就和钱伟长、孟庆基、沈元等建立了密切联系,和张若、朱自清、潘光旦等一些名教授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反饥饿、反内战,以及反对美军暴行的斗争中,北平一些教授发出的通电声明,大多是由吴晗参与起草,然后由他到老教授中去征求签名。.</p> <p class="ql-block"> 在清华任教期间,吴晗利用教授身份,把一些暴露了的地下党人送到了解放区。1948年大搜捕后,吴晗被列入黑名单中,在地下党的催促下吴晗到了石家庄解放区。在中共所在地西柏坡,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会见了吴晗。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吴晗参加了人民解放军的入城仪式。之后,受党中央委托,和钱俊瑞一起接管了北京大学。接着又以副军代表的身分,接管了清华大学,并担任了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0月1日,吴晗参加了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吴晗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吴晗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历史学会会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 胡适在北大时十分赏识吴晗的才华,是吴晗的恩师。1949年北平解放在即,吴晗奉命前去劝说胡适留在北大,但胡适拒绝了吴晗的劝说,并用三句话表达了他的立场:</p><p class="ql-block">“你不懂,美国人来了,有面包也有自由。”</p><p class="ql-block">“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没有自由。”</p><p class="ql-block">“你跟着他们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p><p class="ql-block"> 这三句话反映了胡适对当时政治局势的看法和担忧,也导致他的声誉因此一夜跌入谷底。胡适随蒋介石去了台湾。</p> <p class="ql-block">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祖籍为安徽省徽州府绩溪县上庄镇(今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上庄镇)。曾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驻美大使、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等职。他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是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与领袖之一。</p> <p class="ql-block"> 虽然人们对吴晗在北京旧城改造等的观点和作法有不同看法,但他不失为一名民主斗士,文史大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过很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1957年3月,吴晗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他发表《论海瑞》、《海瑞骂皇帝》等文章,提倡敢讲真话的精神。1960年吴晗应友人之约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次年九月,吴晗和邓拓、廖沫沙用“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发表杂文《三家村札记》专栏,以歌颂正义光明、匡正时弊为宗旨。</p> <p class="ql-block"> 1965年11月15日,姚文元在《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诬陷吴晗的《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一株毒草”,随后,又把吴晗和邓拓、廖沫沙一起被打成“三家村”反党集团。1966年5月10日,《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此文分7个部分系统全面地批判“三家村”,以此揭开“文革”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晗从精神到肉体都受到摧残,1966年夏,吴晗已被关了起来,但是批判并未停止,1969年10月11日,吴晗被迫害致死。</p> <p class="ql-block"> 吴晗每天被毒打批斗,吴彰年纪还小,吓得瑟瑟发抖,而姐姐吴小彦有一天终于爆发,冲过来对着一个人猛踹一脚,大喊:“回家打你爸爸去吧”。也许是被这突如其来的气势震慑住了,这群人不再殴打吴晗。但这样的“女儿救父”只能用一次,对吴晗一家人的迫害程度越来越严重。</p><p class="ql-block"> 母亲病的奄奄一息,想喝口粥被拒。两个10来岁的孩子借来平板车,把妈妈推到医院,医院得知情况后拒绝抢救治疗不幸去逝。爸爸意外去逝,吴小彦被关进精神病院,1976年意外去逝,吴晗弟弟也不幸意外去逝。吴彰后来在回忆中写道:我永远忘不了8岁时,看到爸爸被跪着帮在树杆上,头发揪光、拧耳朵、用皮带抽打……尸骨现在没有找到,只留下两件血衣。</p> <p class="ql-block"> 吴小彦与弟弟。1975年秋,她被北京公安局拘留,在看守所遭受了非人的折磨。<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晗夫妇、养女吴小彦特殊年代非正常去逝。</span></p><p class="ql-block"> 人无完人,吴晗的悲剧,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应忘记过去极“左”路线的惨痛教训,更要珍视今天的开明与包容,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绽放出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光芒,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p> <p class="ql-block"> 粉碎“四人帮”后,为吴晗平反的呼声越来越高。1978年2月专案组作出“吴晗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问题性质严重”,“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结论。吴晗的亲属拒绝这种结论,上书党中央,要求重新审查。邓小平看到了这封信后,要求对吴晗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来。1979年1月,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全部推翻了原专案组关于吴晗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1979年7月,北京市委为“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平反,为吴晗恢复党籍,恢复名誉。1979年9月14日,党中央和北京市委在八宝山为吴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胡耀邦等人出席了追悼会,在悼词中赞扬吴晗是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优秀的历史学家,肯定了他在革命中、明史研究中做出的贡献。1984年11月,吴晗的家乡开放了“吴晗故居”。清华大学为纪念吴晗修建了“晗亭”,由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晗亭”二字,表达了对吴晗革命与治学的功绩及人格与品德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 军委主席邓小平为清华大学的“晗亭”题字。</p><p class="ql-block"> 朱镕基总理与吴晗夫妇是清华校友,朱总理为浙江义务吴晗衣冠冢碑题字。众所周知,朱总理一般不轻易题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