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一道试题看当代诗词鉴赏力的滑坡</p><p class="ql-block">请选出下列《柳枝词》中的优秀之作并说明理由。</p><p class="ql-block">1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p><p class="ql-block">2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p><p class="ql-block">3一树依依在永丰,两枝飞去杳无踪。玉皇曾采人间曲,应逐歌声入九重。</p><p class="ql-block">4和花烟树九重城,夹路春阴十万营。 唯向边头不堪望,一株憔悴少人行。</p><p class="ql-block">5暖傍离亭静拂桥,入流穿槛绿摇摇。不知落日谁相送,魂断千条与万条。</p><p class="ql-block">6吴王宫里色偏深,一簇纤条万缕金。不愤钱塘苏小小,引郎枝下结同心。</p><p class="ql-block">7凝碧池边敛翠眉,景阳台下绾青丝。那胜妃子朝元阁,玉手和烟弄一枝。</p><p class="ql-block">8渡头残照一行新,独自依依向北人。莫恨乡程千里远,眼中从此故乡春。</p><p class="ql-block">9西园高树后庭根,处处寻芳有折痕。终忆旧游桃叶舍,一株斜映竹篱门。</p><p class="ql-block">10日暖津头絮已飞,看看还是送君归。莫言万绪牵愁思,缉取长绳系落晖。</p><p class="ql-block">11苏州杨柳任君誇,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p><p class="ql-block">12叶叶如眉翠色浓,黄莺偏恋语从容。桥边陌上无人识,雨湿烟和思万重。</p><p class="ql-block">13枝斗纤腰叶斗眉,春来无处不如丝。霸陵原上多离别,少有长条拂地垂。</p><p class="ql-block">14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p><p class="ql-block">这是在某论坛我出的一道题目,目的是考考那些奢谈诗词者的真实欣赏水平。诗词创作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诗词欣赏也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水平高低不是看谁说得多,引据得多,而是要到诗词中践行。一说诗词就滔滔不绝,引经据典,但一到诗词鉴选时就二目无光,一脸茫然,能说欣赏水平高吗?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懂诗词只有这个办法,并且是最好的办法,拿一组诗词给他鉴选,看他能否辨别优劣,立马原形毕露,无所遁迹。</p><p class="ql-block">结果呢?令人失望,没一个全选对,都在猜。下面是他们选出的优秀之作:</p><p class="ql-block">奇刀:2、7。</p><p class="ql-block">大道:1、14。</p><p class="ql-block">子规:8。</p><p class="ql-block">打铁:1、4;2、4、8;3、4、8、14。</p><p class="ql-block">金建:5、8、10、13。</p><p class="ql-block">云溪:13。</p><p class="ql-block">山水:14。</p><p class="ql-block">Yu:4、14。</p><p class="ql-block">Fang:4、9、13。</p><p class="ql-block">Cao:11、12、13、14。</p><p class="ql-block">Han:13。</p><p class="ql-block">Mu:2、13。</p><p class="ql-block">更有甚者,居然不知这组诗是唐诗——中国诗歌的标杆,并且很多是公认的大家名家的佳作。</p><p class="ql-block">1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p><p class="ql-block">2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p><p class="ql-block">永远的列兵说:起承诗味十足,转结一落千丈,大煞风景哦!格老爷怎么还在犯头重脚轻的毛病呢?</p><p class="ql-block">3一树依依在永丰,两枝飞去杳无踪。玉皇曾采人间曲,应逐歌声入九重。</p><p class="ql-block">陌上风来说:这一首倒是不错,先赞一个!不过,感觉没有时代气息,应是泥古之作。</p><p class="ql-block">悟风说:只说下自己的一点浅见,不见得正确。感觉有的用词不很顺,如“暖傍”,有的欠张力,如“花萼楼前初种时”,按说下句应该接上带张力的句,但没有,显得非常“平”,有的整句似乎怪生硬的,如“尽日无人属阿谁”,还有不少句就是看不懂,当然可能仅仅是我个人看不懂,比如说存在我不熟知的典故。当然,还有一点就属个人习惯问题了,那就是似乎有些故意弄雅,反倒显得不够自然。这一点在本坛(中华诗词论坛)也有大量存在。</p><p class="ql-block">1、2首诗可是大诗人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名篇啊!白诗一出立即流遍京师,还惊动了皇帝唐宣宗,以致“永丰柳”成了一个典故,可见永远的列兵等人多么无知!无知没什么,花点时间读读书补上即可,但这鉴赏力却叫人担忧,因为这能力不是读书能补上的,这和悟性有极大关系。</p><p class="ql-block">中国式诗论有个弊端,喜欢贴标签,又像万金油,哪里都可以抹,什么“清新”“自然”“洗练”“含蓄”“韵致”,到处都是,入没入门的都可以高谈阔论一番。你说这诗“意杂”,他说“警辟”,你说“高古”,他说“别扭”,更有心术不正者指鹿为马,故意歪曲事实,怎么办呢?只有这个办法。譬如这道题就不太难,属于入门级,如果连这道题都不会做,说明他的欣赏水平还没入门,他的话是不能作数的。</p><p class="ql-block">不由得想起民国的诗人来,他们的鉴赏力普遍比现在高,这不需要论证,看看《石遗室诗话》就会明白。按理说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欣赏力也应该随之进步,但事实却相反,当代诗词鉴赏水平滑坡是这样明显,这也无需论证,众多诗词网站和众多擂台赛、大奖赛、精选集所展示的情况已经说明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因此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这样一想也就释然了。</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4-12-29 09:59・</p> <p class="ql-block">人们为什么害怕鉴选诗词?</p><p class="ql-block">理论的价值在于运用,用它来指导实践。如果一种理论不能拿来指导实践,至少说明这种理论是有问题的,或属于空谈,或根本不是理论。目前诗词界普遍存在这种情况,说来头头是道,什么声啊律啊韵啊味啊情啊景啊,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套,但要他落到具体的诗词,比如要他从一组诗词中选出佳作来,他就会二目无光,一脸茫然,甚至会害怕得夺路而逃,一边走还会一边念叨:“就会搞这种把戏!这种把戏有卵用啊!”(大有同人语)</p><p class="ql-block">这种把戏难道不该搞?这种把戏没卵用?用处大着呢!你读诗词难道是一股脑吞下去,不需要择优汰劣?你读诗词不是为吸收营养而是为吸取糟粕?怎么体现你的鉴赏水平?归根结底就这个,也只有这个才是判断你诗词鉴赏力的唯一标准。不论你有多么了不起的理论,不论你说来滔滔不绝还是欲说还休,最终都难逃这一关,必须落到鉴选上。哦,你说你读过千首诗万首词,一肚子的学问,欣赏水平高得离谱,但就是不会鉴别,一看到诗词就会脑袋发蒙,眼冒金星,耳朵嗡嗡锽锽,分不清东西南北,是不是有点滑稽?能说你懂诗词?也许你对诗词有点个人观感,或者有点个人好恶吧。谁没有点个人观感与好恶?这也能作数?</p><p class="ql-block">对一些版主来说,鉴选力尤为重要。版主嘛,可以写得不好,但一定要有鉴赏力。我做过文学专业编辑,知道编辑最重要的素质:眼力!汰劣留良,把好作品推荐给读者,把不好的剔除,这是版主的天职。作为版主居然不辨良莠,鱼目混珠,这哪能行?怎么飘红推精?岂不是乱来?还不如抓阄公正,抓阄起码能保证随机性,不会去菁留芜。</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不辨诗词优劣,是难以写好诗词的。你想,他连好坏都分不清,心里就没有一杆秤,不知道舍弃与追求,写作像扶乩,哪知道自己写得好不好?瞎子摸象撞大运。一些人说:会说的不会写,会写的不会说,并以此自慰。首先,不会说与鉴别力是两回事,不会说不意味着他缺乏鉴别力;其次是他不愿说、说得不多或说了你没注意。李白是个例子。他好像没有论诗专著,但他不缺乏鉴赏力,也有诗学见解,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作诗调我惊逸兴”“垂衣贵清真”,是不是说了还说得不少?李白对自己要干嘛清楚得很。当然,这是千年一遇的天才,不好去比,别把自己当李白,你有他“举杯邀明月”“我欲醉眠君且去”的率真洒脱?最多邀几个诗友,结一个团伙,然后为了显得自己豪爽,喝得酩酊大醉趴在桌子上打呼噜。好多人就怕别人说他写得差,一说就暴跳如雷,因为他不知道好坏,总以为自己辛苦写来的东西一定就好。艺术要天赋,有天赋的人凤毛麟角,任何行当优秀的总是少数,做无用功垫底的多了。如果你真有这种能力,早就对自己的诗词心中有数,还在乎别人说三道四?在乎说明你心里没底,就怕别人叽叽歪歪,丢不起这人啊!</p><p class="ql-block">最可怕的是一些读过几本书的所谓理论半吊子,以为读过几本书,知道些名词术语,就是行家里手了。诗词写得干瘪无味,老干味十足,说来却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这种人不但不懂写作也不懂理论,但最爱下结论。“以事起,以景结,紧凑自然,自是无余法而有余味者”“连珠落盘,其声泠泠然”“起句尚可,承句不佳,转句脱落,结句败味”。这都什么啊?这是鉴赏力?法官下判词嘛。只有结论没有论证,哪里都可以用,用了也不会错,甚至可以用到《望庐山瀑布》上:“起句尚可,承句嫌熟,转句浮夸,结句败味。”这叫耍流氓!凡是没有证据、推论就下结论的都是耍流氓。有比耍流氓更恶劣的,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睁眼说瞎话,如一个叫许传刚的,把名家公认的顾佛影的几首上佳绝句说得一无是处,这已不是论诗而是糟蹋诗了,把论诗当作了实现自己目的的某种工具。</p><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词鉴赏力低下这种情况呢?一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二是努力程度不够,三是缺乏天赋。教育不说了,课本就在解释字词句,归纳大意,实战训练几乎没有。解释字词句也可以,但你不能脱离实际翻着字典说文解字。这有什么意思?读完中小学一百多首诗词仍不具有欣赏力。要解释字词得结合实际,如为什么“黄河远上白云间”好过“黄沙远上白云间”?为什么“复照青苔上”胜于“复照青蒿上”?不能到诗之外拿气象学、地理学、植物学知识来解释,那叫瞎搞,没本事,你得放在诗中根据诗境来理解。努力的问题是说这种鉴赏力不是天生的,有一个艰苦的学习训练过程。记得早年读《万首唐人绝句》,也是不辨媸妍,两眼一抹黑。怎么办?一手拿一枝铅笔,一边读一边把自己认为好的做上记号,然后对照名家选本找差距,几个月后就练出了感觉,基本上与名家所选差不多了。诗词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诗词欣赏也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这可不是读几本诗话听几次讲座能办到的,必须回到作品上,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来。不妨读读前人的诗集,尤其是那些没有评注的,自己检验一下。天赋问题是我近来认识到的,这是对高级水平而言。当欣赏水平进入高级后,这种天赋特别重要,有时对于高水平的诗词就是一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很是微妙。天赋决定了你只能到那一层,再上去就不可能了。有些人就是榆木疙瘩不开窍,任你怎么说也是一脑子浆糊,这就是天赋限制。令狐楚有《少年行四首》,看王世祯《唐人万首绝句选》和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所选,明显能感觉得到王比沈天赋高、感觉好。你是否想试试?为了避免“又搞这种把戏”的痛苦,我就不出题了,自己去找些唐人的组诗看看,然后对照名家选本找差距,确定自己到了什么水平。</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4-12-29 09:5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