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院的记忆(八)

蓝天白云

<p class="ql-block">文/郑云霞</p> <p class="ql-block">  岁月的车轮驶出了青春的校园,再多的不舍也挡不住时间的脚步。1977年元月,在那个特殊动荡的时刻,我告别了多梦的季节,回到农村广阔的天地,接受新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同批毕业的同学有十几人,一经回村,身份立即更换,成了一名公社社员,队长会在第一时间分配农活。毕业的时候,距离过春节还有一段时间,农村正在大搞农田基本建没,我跟着大批人员,一同垫滩平整土地。凛冽的冬月,天寒地冻,西北风恣意狂吹。而工地上,农民们干劲冲天,有铲土的,有一锹一锹将土装到平车上的,有车手专门把土拉到几十米远的地方垫到沙石滩上的。工地上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刚从学校走出来,可能是觉得我太嫩了,啥也干不来,负责人分配我帮车手推车。回想起来也实在惭愧,车手拉着平车,撒腿儿跑的飞快,我扶着车帮气喘吁吁地跟着。几䠀过后,我已大汗淋漓,累的弯下腰直喘气。车手看着我这狼狈的样子讥讽到,上高中有什么用?早来村里劳动两年,现在跟我一样,拉着车子跑的飞快。我不知道你是在推车呀还在给车子扣脉(方言把脉)。一句话,说的我满脸通红,我羞得无言以对,第一次从心里感慨,当农民真是不容易呀,必须要有吃苦精神。</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春节过后,时间进入三月,我又换了工种,到村里建筑工地干活。当时村里正在村委办公地修建新房,我在那里干了一个月,先是跟着平车队去万羊占拉石头,每辆平车分配两个人,男的拉车,女的推车。大概干了一周的活,工地领导让我去给工地领工具,记工分。一天快收工的时候,我先拿起记工簿给自己划了一天的工分。我的一位初中同学,无意间看到这一举动,靠近我悄声说,你是记工员,还不到收工时间就把工分记上,一会大家过来看到会说闲活的。初涉社会,我真是啥都不懂。同学善意的提醒,让我非常感激,至今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建筑工地干了将近一个月,我又接受了新的工种。村里因我们这一批刚毕业高中生,专门召开了村委会。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把我们分配到村里最脏最累的地方去干活。我认为,这是村里有史以来,开天辟地的决定。当时村里有个比较大的机砖场,这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砖场大致的工序是,首先把泥土和水进行搅拌,经过机器压制成坯砖,做成的坯砖摆放到专门放的地上,一层一层搭放,有二十几层高,坯砖与坯砖之间留有一定空隙。通过风吹日晒后,达到一定的干度,然后把坯砖装到窑里进行烧制。摆放坯砖的场地,到烧砖的窑子里,有很长一段距离,并且都是陡坡和羊肠小道,这就需要人工把坯砖运送到砖窑里。当砖烧制成后,又要一块块搬出来。那时没有什么先进的劳动工具,就是靠人一䠀一䠀背进窑里,这叫装窖。当20多天高温烧成砖后,又一䠀一䠀背出来,这叫出窑。我们这批高中生,村里明确规定,我们到砖场干的就是装窑出窑这活儿。</p><p class="ql-block"> 十八岁的花季,那是梦开始的地方,就像春天里绽放的第一朵花,充满了希望!我的十八岁,光荣的成为一名装窑出窑的背砖工。首先说装窑,我们上工后,负责人给分了任务,二十几层高的坯砖,每人分三十几列,分配任务的多少,取决于坯砖场地和烧砖窑的距离。为了多快省时,我一次背将近二十个,摞起来的砖,正好顶在头上。我们村东边,有个县里的热电厂,环保工作做的太差,每天放出来的煤灰,乘着东风漫天飞舞,洒落在全村的各个角落。我背的砖超过了头,砖上落的煤灰从衣领处全部倒进了身上,顺着裤筒又流到脚底,一个姑娘人家,正值青春年华,爰美是每个人的天性,在这样的环境里,连最其码的卫生也讲不了,追求美更是一种奢望。收工时只能在晾窑时放的水里洗洗手,擦把脸。还有那坯砖很粗糙,硌在身上让人难受。我在家找些没用的麻袋片,做成背垫,背砖时背部能好受一些。可是在炎炎夏日,背部垫着厚厚的麻袋片,流的汗水和灰尘粘在一起,让人浑身不舒服。再说出窑,我们把砖从窑里背出来,有专人给卸砖,卸下的砖垒成一丁一丁,一丁有350个,半天时间,每个人完成规定的丁数才可以收工。出窑时,我们更辛苦,有时砖还没晾透,摞砖时还很烫手,那时穷的连双手套都戴不起,不到一个月,白嫩的双手磨出了血泡,不光要忍受疼痛,看着更让人伤心落泪。砖经过烧制,浸水晾上数天,当出窑的时候,窑里灰尘四起,鼻子里吸的全是飞灰。那时没有任何防护,吐出的啖都是黑色的,脸上更像个大花猫。砖场下去的路口,正是村子里进出的主要通道,回家时的模样,不想碰见熟人,特别是朋友和同学,一溜烟赶快跑回家。不过,人的每一次经历都是成长的财富,它教会我如何面对艰辛和困难。日子虽然辛苦,但回想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十几个同窗发小在一起,正值风华正茂,闲暇之余有说有笑,过的也十分开心。这是一段充满汗水与欢快的时光,我会一直记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时间来到了1977年8月,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支持恢复高考的建议,并推动教育部尽快制定新的招生文件。最终于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高考制度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列反响,这一消息如同春雷般震撼人心,让无数人重新燃起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父亲在第一时间对我说,你刚高中毕业,所学知识正好用上,咱是农家人,要想有出路,这是唯一的机会,报名参加考试吧。说实在的,恢复高考,为青年人开辟了一道希望之门,在我心中燃起了上大学的梦。可我们那届高中生在校学了些什么,我心理明白。通过再三考虑,我决定报考中专。父亲虽是个农民,但有远见。他语重心长对我说,你想参加考试,就同上战场打仗一样,要有准备,要有信心,更重要的是要磨刀擦枪(复习),父亲说话时,总爱用浅显易懂的比喻,让你明白某个事情的道理和做法。他的意思-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在父亲的提议下,我选择了上午参加劳动,下午请假在家复习。那时没有复习大纲,没有学习资料,所幸我初中时的数学课本保存完好。每天下午复习,数学主要是看例题,做书中的课后题,每个练习都认真做了一遍。语文是按初中考试时的类型漫无目的的复习。政治以背为主,把在学校学习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不断在记忆里激活。另外,还要了解近期时事、对国家长远规划的重大事项等。复习了一个多月,十二月中旬,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高考。第一天上午考语文,我认为这是我得分的主要科目,做的非常认真仔细。考完语文回家的路上,同考的人边走边讨论考题,我想起了有个成语,解释的意义不完整,心里很难过。一进家门,我就爬在床上哭起来。父母知道了我哭的原因,怕影响下午的考试,赶快安慰,让我抓紧时间吃饭,利用中午休息空间,来个临阵磨枪。考试结束了,我觉得自己发挥的不好,考的不理想,能否考上很渺茫,又开始按步就班在砖场劳动。</p><p class="ql-block"> 临近春节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一个消息。县教育局通知,考入师范学校的人员,集体到县人民医院体检。当天晚上,我激动的彻夜难眠。第二天,在去教育局的路上,看到十字街大专栏里,红纸黑字公佈初录取的名单,那上面赫然写着我的名字。十八岁成人,我为自己馈赠了一份人生最宝贵的大礼,经过奋发努力,鲤鱼跳龙门,得以翻身。从此,改变了我的命运,开启了崭新的人生历程。</p><p class="ql-block"> 春节过后不久,我收到了入学通知书。在师范学校学习两年后,成为了一名辛勤的园丁,后调入税务部门工作。1982年春节,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1988 年,父母在自家宅基地建了新房,郑家院渐渐淡出了视线。几十年过去了,院子里的人都搬走了。郑家院在风雨飘摇中杂草丛生,一片荒凉。郑家院虽已湮没在岁月里,但曾经美好的时光,将铭记在我的心里,永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