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陵(林京山摄)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日下午,明皇陵。墓中安葬着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儿的遗骨。</p> <p class="ql-block">大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及兄嫂合葬墓,为大明皇陵第一陵。</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明皇陵第二道门,由三座并列的单檐绿瓦的琉璃门构成。北为皇陵红桥,南为明楼。外设直房,左右各11间。现已无踪影。</p> <p class="ql-block">“明皇陵”介绍牌:明代第一陵﹣﹣明皇陵,稽古创制、承上启下,神道石像生数量之多、皇陵碑价值之高、无字碑之神秘,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明楼,始于明皇陵,这</span>是过去历代陵墓中所没有的。皇陵的第二道城称砖城,砖城每面各设有一座城门,称之为明楼。东门称"东明楼”,西门称"西明楼",南门称"南明楼",北门称"北明楼"。</p> <p class="ql-block">明皇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于明洪武十二年竣工,600余载经多次兵燹,神道上三十二对石像生和皇陵碑、无字碑及坟丘等仍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神道,位于中轴线上,连接红门与内皇城,两旁是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陵石像生,共计32对。自北向南为麒麟2对、石狮l对、华表2对、石马及控马者6对、石虎4对、石羊4对、文臣、武将、内侍各2对。</p> <p class="ql-block">庄严肃穆的神道两侧共有32对石像生,其数量在历代帝王陵墓中是最多的,是朱元璋尽孝的一种表现。</p> <p class="ql-block">石像生系整块石料雕琢而成,石料取自凤阳本地,质地坚硬,历经600余年,至今石人衣着、扣带、石兽毛发等细微部分,仍栩栩如生,堪称大型石雕艺术之珍品。</p> <p class="ql-block">神道石狮,象征威慑邪恶狮。一个站着,一个跪着,可能是代表着这些石像生日夜都在守卫着皇陵,站着的代表白天,跪着的代表黑夜(夜里动物要休息)。石像生是皇权的一种象征,也是皇帝美好心愿的一种寄托。</p> <p class="ql-block">自北向南,2对麒麟祥瑞,象征吉祥太平,神话传说中的“瑞兽”,它的出现预兆贤明圣主的降生和太平盛世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四根望柱。由汉白玉制成,柱身及基座均为六边形,雕刻龙凤图案,柱座为须弥座。象征皇权的神圣和不可侵犯‌。最初作为道路标志和留言板使用。</p> <p class="ql-block">望桂的主要作用包括标识方向、装饰和象征意义。通过精美雕刻和庄重外观,彰显皇陵的威严和尊贵。</p> <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排列石像生,指石羊、石兽等石刻,石人则被称为翁仲‌。主要彰显皇权的威仪,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卫‌“石像生”和“翁仲”‌。</p> <p class="ql-block">石像生共18对(36尊),整齐排列在神道两侧,最前方的石望柱,就像“领头羊”一样,告诉大家:“经过这里,就进入最庄严肃穆的神道。4对石羊,是取“羊羔跪乳”之意,表达对父母的孝顺之心。石羊是“跪羊”,虎是“奶虎”,是明皇陵最有看点的地方,细节处仍如新刻。</p> <p class="ql-block">神道东侧的马和控马人,整石雕琢,独具匠心,马在外侧,人在内侧,配合默契,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深刻的象征意义‌。象征着皇权下的广阔疆域和忠诚的守护。一般很少有牵马的。</p> <p class="ql-block">神道东侧的6对石马及控马者,象征皇权下的广阔疆域和对忠诚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神道4对石虎,可驱除邪恶,保护墓主(因“在皇帝面前不得称王”,此虎为幼虎)石虎形体高大、躯体粗壮,历经风雨侵蚀,仍显威严庄重‌。老虎是百兽之王,象征着威风凛凛的皇权。</p> <p class="ql-block">獬豸代表公平正义,麒麟代表太平盛世。</p> <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包括各种动物和人物,如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每种动物各有四个,两卧两立;</p> <p class="ql-block">大明第一陵神道分为两段:一段为石像路,另一段为翁仲路。是皇帝生前仪卫。展示了皇帝生前的威严和排场,象征着皇帝在死后依然享有生前的荣耀和尊敬。</p> <p class="ql-block">明皇陵翁仲路设计独特,依次排列着一对望柱、两对武将、两对文臣和内侍各2对。</p> <p class="ql-block">神道队伍后面两侧人物武将、文臣、<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侍各2对,</span>是取善理国事、侍奉墓中父母之意。这些石像生不仅是为了装饰陵墓,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对皇帝的敬仰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的文臣,高3.25米,重约8.75吨。手握笏板叩于胸前,腰系玉带,衣下摆有云纹,朝服印有仙鹤图案,两侧有珠带装饰,飘带有如意图纹,体态安详恭顺。</p> <p class="ql-block">皇陵石刻(为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的神道石刻群)和明皇陵凤阳明朝中都皇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p> <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的武将。一对无须,代表青年宿卫将军。</p> <p class="ql-block">一对有须,代表老宿卫将军。</p> <p class="ql-block">文臣两对,身穿宽袖大袍,手执笏板,形态端庄肃穆‌。</p> <p class="ql-block">文臣石像身穿宽袖大袍,手执笏板,形态端庄肃穆‌。</p> <p class="ql-block">文臣石像身穿宽袖大袍,手执笏板,形态端庄肃穆‌。</p> <p class="ql-block">文臣石像身穿宽袖大袍,手执笏板,形态端庄肃穆‌。</p> <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的武将。武将,武官穿甲戴盔,手按宝剑,双目圆瞪,威风凛凛。</p> <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的无须武将,服饰雕琢精细,头戴兜鍪,身着盔甲,手执骨朵。</p> <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的内侍石刻,形体高大、排列密集,造型敦厚,纹饰祥瑞、装饰韵味浓厚、雕刻技法娴熟,风格继承唐宋,而又揉进了明初创新技艺,代表明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堪称“中华瑰宝”。</p> <p class="ql-block">内侍石刻的特别之处,在于宦官跻身于文武官员之上。这在唐宋皇陵中是找不到的‌。这种排列方式不仅展示了皇家的威严,也体现了明朝文化艺术水平,增加了明皇陵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金水桥。护栏北侧的金水河,金水河水位比井水的水位低,有种“井水不犯河水之感”。</p> <p class="ql-block">无字碑,神道南端东侧,形制与大明皇陵碑相同,碑文共1105字,朱元璋亲自撰写。立无字碑的用意是为布局对称。从感情上讲,朱元璋认为自己帝业是父母累善积德所致,无上伟大,无法用文字表达。还有种说法,农民的父母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大书特书。这种寓意曲达、意味深长的匠心设计,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家谱”碑。朱元璋做了明皇帝,不仅福荫十数代子孙都做了皇帝,还让早已死去的父母也在天堂做了皇帝和皇后。</p> <p class="ql-block">金水桥南神道东侧龙泉井,是守陵人的生活饮用水。井栏是汉白玉质地,产于凤阳本地。井口边的深凹是常年拉绳提水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龙泉井是作为守陵人的生活饮用水。井栏是汉白玉质地,产于凤阳本地。井口边的深凹位置是常年拉绳提水所造成的。水井位于金水河旁,而井水的水位比金水河水位高,有种"井水不犯河水之感"。</p> <p class="ql-block">无字碑,形制与大明皇陵碑相同。 朱元璋认为自己帝业是父母累善积德所致,无上伟大,无法用文字表达。</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说,朱元璋父母农民出身,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迹大书特书。这种寓意曲达、意味深长的匠心设计,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皇陵碑”亭。凤阳明皇陵镇陵之宝皇陵碑,是指立于皇陵前,用于介绍皇帝身世、生平等情况的石碑,历代都有各式各样的皇陵碑存世。</p> <p class="ql-block">“皇陵碑”介绍牌。</p> <p class="ql-block">皇陵碑由三块石头组合而成,碑身、碑座、碑帽。碑帽由六条相互交缠,蜿蜒环绕的盘龙组成。碑座是一只赑质,龙的六子,善负重。</p> <p class="ql-block">皇陵碑身正面阴文镌刻朱元璋撰写的碑文。皇帝为没有年号的皇帝写碑文,且以孝子身份,世所罕见。为皇陵第五绝。主要记叙朱元璋身世,僧侣生活,戎马生涯,以及夺取大明江山的全过程,阐明兴运昌国的道理,作为子孙后代的训典。</p> <p class="ql-block">金门,是皇陵皇城的正门,是一座黄瓦单檐五开间的建筑,金门东西两边相连的墙体各开有一座随墙角门。由金门进入皇城,正面居中矗立着皇陵的正殿﹣﹣皇堂。</p> <p class="ql-block">明皇陵的享殿,称为皇堂,是明皇陵最恢宏的主体建筑。坐南朝北,面阔九间,黄瓦庑殿顶,下部为三层须弥座台基,台基周围环绕安设石雕龙凤栏板、龙凤望柱。皇堂内有朱元璋父母仁祖淳皇帝、皇后的神位、神床、衣冠、册宝等物件。</p> <p class="ql-block">后红门,是皇陵皇城的南门,由三座单檐黄瓦琉璃门构成,两旁随墙各开一座角门。出后红门向南200多米则是安葬朱元璋父母的陵丘。</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父母的陵丘。</p> <p class="ql-block">陵丘前有功德箱香炉和石五供(石祭台和一个炉、2个花瓶、2个烛台组成)。纯属象征性礼制建筑。明清朝继续沿用这种礼制。</p> <p class="ql-block">祭祀程序,祭陵前夜,主、陪祭官员分别在皇陵土城外的铺舍和外直房等候。子时(23时至次日1时)前,祭陵官员由正红门、经红桥、穿棂星门、明楼,进入砖城,过御桥、大金门,进入皇城。子时,举行祭祀仪式。主祭官员自享殿右门进入享殿内,典仪唱:"执事官各司其事。"主祭官随即在赞礼官的引导下就拜位,同时赞礼官亦就位。执事官捧香盒至香案,主祭官随即在赞礼官的引导下至香案前。赞礼官跪,上香,主祭官随之三上香。上香完毕,赞礼官及主祭官复原位,行四拜礼,众官随之四拜。拜毕,行初献、亚献、终献三礼。三献礼完毕,赞礼官及众官四拜。拜毕,典仪唱:"读祝官捧祝,进帛官捧帛,各诣燎位。"于是,读祝官捧祝,进帛官捧帛,从殿中门出,至享殿西侧的燎位(燎炉)焚烧。至此,祭祀完毕。皇帝躬祭皇陵时与上述祭祀程序大体相同,只是祭祀规格更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祭祀仪式。明代皇陵祭祀有三种形式:一是皇陵祠祭署官员及中都留守司官员在规定的日期祭祀,称"常祭";二是朝廷派遣官员祭祀称"遣祭";三是皇帝亲自祭祀,称"躬祭"。常祭是明代皇陵举行次数最多的祭祀活动。自朱元璋掌揽大权以来,其共四次到皇陵祭祀。第一次是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朱元璋祭祀皇陵,"念先人始丧未备,议改葬"又"恐泄山川灵气,乃不复启葬,但增土以培其封"。第二次是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朱元璋至凤阳,祭祀皇陵。祭毕,朱元璋乃寻故里旧宅,惟石农器存,朱元璋对随从侍臣说:此帝业所自。第三次、第四次是1375年(洪武八年夏四月),朱元璋在父亲、母亲忌日两次躬诣皇陵致祭。明代亲至凤阳皇陵祭祀的皇帝,仅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人</p> <p class="ql-block">明皇陵的享殿,称为皇堂,是明皇陵最恢宏的主体建筑。坐南朝北,面阔九间,黄瓦庑殿顶,下部为三层须弥座台基,台基周围环绕设有石雕龙凤栏板、龙凤望柱。皇堂内有朱元璋父母仁祖淳皇帝、皇后的神位、神床、衣冠、册宝等物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庑、西庑,位于享殿外东西两侧,均面阔十一间,单檐黄瓦的建筑,是明皇陵的重要附属建筑。每遇大小祭祀,西庑内亦按规制陈设相关祭品,由祠祭署官或皇陵卫指挥分献行礼。</span></p> <p class="ql-block">明皇陵神道 上的七孔石桥。位于神路北端,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七孔桥如金水桥,象征着“背靠天寿,面临金水”的万年吉壤‌。</p> <p class="ql-block">神道上有立、蹲狮各一对。狮子为百兽之王,象征着皇权和力量。同时具有镇魔辟邪作用‌,这是蹲狮。</p> <p class="ql-block">立狮。性情凶猛,雕刻精细。安排在神道上是用来辟邪的。象征帝王的威严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明中都鼓楼,始建于洪武八年,楼上题有“万世根本”匾,朱元璋亲题,其意至今仍为明史专家未能破解之谜‌。鼓楼主要是用来报时,和钟楼相配合,白天钟声报时,晚上鼓声报时,“晨钟暮鼓”由此而来。楼内有《朱元璋·凤阳》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凤阳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八年,由城台和楼宇组成,券门上方刻有“丹凤朝阳”,隐喻朱元璋与龙兴之地的感情联系‌。开三道门券,“重檐三覆,中悬铜钟,以警朝夕,凡有修饬,例有干司”。是仿造当年的大钟而建。据史料记载,中都钟楼楼宇初建时为“九五开间”,如此高的规制是中国都城钟楼中独一无二的。寓意深远,引人深思‌。钟楼广场能容纳一万多人,可满足大型室外演出等活动需求。</p> <p class="ql-block">钟楼高47米,开三道门券,重檐三覆,中悬铜钟,以警朝夕,建筑规格超高。钟楼大钟,钟身刻有明代大学士宋濂所著《大钟颂》铭文。</p> <p class="ql-block">钟体介绍,钟楼大钟,钟高5.28米,重达36吨,直径3.36米,含铜量83%,钟身刻有明代大学士宋濂所著《大钟颂》铭文、凤阳县城市规划图以及明代凤阳府最鼎盛时期所辖11州28县。</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楼楼初建时为“九五开间”,如此高的规制是中国都城钟楼中独一无二的。寓意深远,引人深思‌。钟楼和鼓楼相距6里,一西一东,遥遥对峙,矗立在明中都城副轴线云霁街的两端,这样的建筑格局使中都城显得更加壮丽森严。</p> <p class="ql-block">中都城隍庙,是明朝祭祀城隍的庙宇,等级极高,位于明中都副轴线—云霁街,即今安徽凤阳云霁街。</p> <p class="ql-block">中都城隍庙的建筑采用明初官式风格,空间设计尊重建筑原貌,内容设计遵循古典建筑韵味。朱元璋对中都城隍神的尊敬也体现在多次亲自参与的祭祀活动中,显示了其在当时的高等级和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在明朝时期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地位,供奉中都城隍威灵王。从现存的中都城隍庙石雕栏杆的精美程度来看,其建筑等级是很高的。</p> <p class="ql-block">”洪武六年三月初一,朱元璋遣兵部尚书乐凤韶敬奉庙主牌位往中都,于四月十五日举行入庙仪式;又令临濠行大都督府及各军民诸司官,自初六日为始斋戒,至期陪礼。”可见朱元璋对中都城隍神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城隍古戏台。庙内有明代廉政文化展览馆、明代城隍展览馆、四星殿、财富井、财神殿、碑亭、城隍戏台、月老殿、姻缘树、关帝殿。</p> <p class="ql-block">月老殿。月下老人,俗称月老,相传为"媒神",掌管男女婚姻。月老为韦固牵红绳指明婚嫁对象,后来果然应验,韦固与相州刺史王泰之女结为连理。宋城县令闻知此事,就把韦固原来住的客栈题名为"定婚店"。该故事后。广为流传,大家也因此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p> <p class="ql-block">月老这一形象,最初出现唐朝小说《续玄怪录.定婚店》。文中记载,唐朝书生韦固路过宋城借宿客栈,夜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阅婚姻簿。老人为韦固牵红绳指明婚嫁对象,后来果然应验,该客栈成了定婚店。这故事广为流传,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撮合的。</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里的关帝殿。因为关公在民间信仰中被视为忠义、勇武的象征,与城隍神有着密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忠义千秋”匾。关公被尊为“关圣帝君”,其忠义、勇武的形象使得他成为保护神和地方守护神的理想人选。被后世尊为“武圣”。</p> <p class="ql-block">姻缘树,象征着爱情和婚姻,在姻缘树下许愿或系上红线,可以祈求良缘眷属。被认为可以将有缘之人牵引在一起,促成一段姻缘‌。</p> <p class="ql-block">姻缘井。相传井水能映照出真爱的面容,因此被认为是验证爱情纯度的圣地。这种象征性的作用使得姻缘井成为情侣们表达爱意和祈求幸福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明中都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六年,由朱元璋下令建造,主要用于祭祀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有历代帝王庙复原区、明代文化展示区和太祖殿,是了解明代历史和文化的绝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明中都历代帝王庙”石碑。</p> <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供奉三皇五帝及夏、商、周、汉、隋、唐、宋、元等朝代的开国皇帝和功臣名将。</p> <p class="ql-block">南京和凤阳的历代帝王庙都已不复存在。但凤阳重建这座庙宇保留下来,成为北京、凤阳全国仅存的两座历代帝王庙。北京的历代帝王庙我参观过。规模比这里要大而全。</p> <p class="ql-block">明中都历代帝王庙。在我国历史上,对于历代帝王与先贤的祭祀由来已久,但合庙祭祀则始于明初。"洪武元年朱元漳命以太牢祭祀三皇,洪武二年遣官致祭。</p> <p class="ql-block">洪武六年,朱元璋正式命建历代帝王庙,每年春秋致祭。"明中都历代帝王庙是明初祭祀三皇、五帝、三王,"汉、隋、唐、柴、元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现在全国仅二座:北京历代帝王庙和凤阳复建的明中都历代帝王庙。这是凤阳明中都历代帝王庙。在云霁街北侧,共由27个单体建筑组成,</p> <p class="ql-block">景区建筑整体采用明代官式建筑形式,基本还原了建筑原貌,并根据建筑格局进行了装饰布展。</p> <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与先贤的祭祀由来已久,但合庙祭祀则始于明初。洪武六年,朱元璋下诏命建历代帝王庙,每年春秋致祭。历代帝王庙并非宗教场所,其内供奉祭祀的对象亦非神佛,而是明初祭祀三皇五帝及夏、商、周、汉、隋、唐、宋、元开国皇帝及历代功臣名将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帝王祠还是左右两边的贤良祠都高度复原;帝王祠以三皇五帝为尊,</p> <p class="ql-block">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介绍。</p> <p class="ql-block">帝王和名臣的排列顺序。</p> <p class="ql-block">贤良祠,都是孰知的名相名将,但为什么秦始皇没列入,为什么魏征、王安石等名相没列入,为什么白起、韩信这样的名将没列入,孰知历史的我都说不清</p> <p class="ql-block">从杞名臣。</p> <p class="ql-block">从杞名臣。</p> <p class="ql-block">正在修建的功臣庙‌,风格独特,红墙黄瓦,是为纪念大明王朝开创立汗马功劳的大臣们。与钟鼓楼、城隍庙、历代帝王庙等,构成了“两楼三门三庙”的中国最美都城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历代功臣庙,在凤阳云霁街,用于祭祀为大明王朝的开创,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开国功臣庙洪武六年初建之时,因当时功臣都还在世,所以只祭祀已经去世的开平王常遇春。洪武八年,又为徐达等功臣建开国元勋阁,列开国功臣名爵。</p> <p class="ql-block">凤阳人民政协文化主题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活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一个展示人民政协历史和作用的文化主题公园‌。</p> <p class="ql-block">最引人注目的是纪念人民政协历史雕塑,巍然屹立。雕塑下白底红字“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p> <p class="ql-block">大明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明中都城禁垣的正南门,霸气壮观,为“皇城第一门”,具有重要的防御和象征意义。它是皇城的第一道防线,标志着进入皇宫的正式通道‌。明朝大明门不仅是城门,还象征国家权力和威严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一座中都城 ,凤阳城市魂。大明中都城有两个概念,阴城和阳城。阴城和阳城同聚在一个城市里面的,全国是唯一的。明中都城遗址被誉为“东方巴比伦”、“明代第一流”。</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建中都城的前期,先建大明皇陵,即阴城。后建阳城大明中都,规制庞大。宫殿城垣遗址依在,其规制并不亚于南北两京。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为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明中都。《中都志》记载“规制之盛,实冠天下”。是朱元璋在家悉心营建的明初首座都城。占地50平方公里,有营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垣。到罢建时,皇城除都城墙与宫殿建筑外,还建有中央官署、礼制祭祀、公候宅第、军队卫所等一批建筑和路网水系等庞大的遗址群。</p> <p class="ql-block">正在维修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明中都始建于洪武二年,于洪武八年罢建,共营建六年之久。有内、中、外三道城,其内城(皇城)比北京故宫大12万平方米。文物专家评论:“明中都是朱元璋集我国两千多年都城建筑之大成,悉心营建的一座豪华都城。”</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厚爱,馈赠给凤阳一方名山胜水,明朝历史上形成了南京(应天)、北京(汴梁)和中都(临濠)三都并存的奇特情景。这座凤阳城不简单,是“帝王之乡”,“改革之乡”,还是“花鼓之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