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南•中国李庄

淸爽

<h1><b><font color="#167efb">  在我国,村镇名称前冠以“中国”二字的绝无仅有,“中国李庄”是历史的唯一。已有千年历史的宜宾李庄,在抗日战争时期鼎力为避难于此的国立同济大学、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科研和学术机构及人员提供场所。由此,李庄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四大抗战文化中心”,获得了“中国李庄”的称号。</font></b></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李庄位于宜宾长江南岸,始建于梁代540年,距今已有1484年的历史。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李庄既有体现明清建筑特点的古街巷、古民居,也有宫观庙宇组成的“九宫十八庙”,是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落。 李庄的长江码头。李庄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 长江边的铁锚景观,李庄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月亮田水街,延续川南民居风貌,兼容江南水乡建筑特色。 李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李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街巷18条。街道整洁、清静。沿街有店铺,但李庄远未商业化。 羊街,建于清代中晚期的老街,长约500米,原是牛羊交易市场。抗战时文化名人李济、梁思永、陶孟和等曾寓居于羊街的院落。 李庄白肉创始店,因抗战时期内迁的文化人经常到此打牙祭而闻名。白肉、白糕、白酒“三白”,是李庄著名的美食。 李庄是川菜中著名的“大刀白肉”的创始地。大刀白肉也称为“李庄白肉”。 李庄白肉是切得薄如蝉羽的大刀肉片,不油不腻。吃时蘸辣椒酱等调料,香鲜味美。 李庄白糕,香糯可口。 李庄酒厂。纯古法酿酒。 李庄保存千年或现代修复的史迹建筑54处。奎星阁、天上宫、旋螺殿、东岳庙、张家祠等展示了古镇的历史文化。 <p class="ql-block">奎星阁,原建于清代,两侧各配有两层楼阁,是“李庄四绝”之一。梁思成曾高度评价奎星阁是“从上海到宜宾沿长江两千多公里中建造得最好的亭阁”。</p> 奎星阁主楼通高五层,全木结构,飞檐斗拱,建筑精细,登楼可俯瞰长江风光。现奎星阁为1998年重建,是李庄的标志性建筑。 天上宫,又名玉佛寺,修建于清代1845年。曾是移民会馆,也称福建会馆。 旋螺殿,初名文昌宫,建于明代1596年,供奉文昌帝君。梁思成称其是“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旋螺殿是“李庄四绝”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李庄镇立于1939年。 <p class="ql-block">长江边同济广场的“李庄同济纪念碑”。碑铭情深意长,感人肺腑。</p>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同济大学1940年内迁到李庄,李庄乡绅和百姓将宫庙殿寺和祠堂腾出,安置各院部师生和文物入驻。 禹王宫,始建于清代1831年,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同济大学校本部入驻于此。1992年开展佛教活动,更名慧光寺。 1942年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在禹王宫举行。上演过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 王爷庙,又名紫云宫,建于清代晚期,供奉东海龙王敖广。时由同济大学图书馆入驻。 南华宫,清代中晚期建筑,又名广东会馆。时由同济大学理学院入驻。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此任教授。 祖师殿,又名真武宫,建于清代1833年。时为同济大学医学院驻地,走出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等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 东岳庙,建于清代1827年。正门宽约30多米,两旁呈拉弓式。时由同济大学工学院入驻。 新建成开馆的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浓缩了李庄家国情怀、文化抗战的历史。 李庄现在保留着诸多抗战时期的文化遗址。这是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旧址。 李庄战时新闻社旧址。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建成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生活了六年的故居,是典型的清代晚期川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卧室、办公室。他们在这里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等经典著作,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家祠,始建于清代1839年,由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现南京博物院)入驻。 张家祠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庭院树木繁茂,遮天蔽日,环境怡人。 宗祠主体为四合院式木结构为主,上为正祠,下为厅房。建筑充满古朴典雅之美,历史底蕴深厚。 孝友堂,内悬“宏我汉京”牌匾。 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所属数千箱国家珍贵文物辗转千里迁驻于此,安全存放六年之久。 厅房上50扇门窗以整块上等楠木精工雕刻,每扇窗页上雕刻2只不同形态的仙鹤,共100只,谓“百鹤祥云窗”,精美绝伦,被誉为“李庄四绝”之一。 张家祠内有“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详细介绍了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博物院先南迁南京后再西迁李庄,在李庄六年的历程。 只有3000多人的李庄,竟然同时接收了1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的1.2万名学者、师生及家属在此避难。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是1940年李庄乡绅罗南陔发给同济大学的电文,尽显战火中李庄人饱含民族情怀的大义之举。 六年间,傅斯年、童第周、李济、吴孟超、陶孟和、董作宾、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夏鼐等一大批精英云集李庄,治学传薪,培育人才。 存放在张家祠的数千箱国家珍贵文物。 六年时间,李庄从长江畔的小村镇成为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默默守护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文物保护和古建、医学等学术研究,是中国的文化脊梁。 李庄是抗战中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书写了我国文化史、学术史的重要篇章。 <h1><b><font color="#167efb">国难当头,李庄人清庙宇、腾民房、匀口粮,接待保障1.2万名学者、师生的生活、学习和文化研究。李庄人的民族大义,令人敬佩</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font></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中国李庄,历史铭记。</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