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展示课关于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发言

龚清鼎

<h5></h5><h1>主持人好,专家们老师好,在线的老师们好!<br> 非常荣幸,有机会全过程参与全市首场大单元教学的研讨,也感谢两位专家老师的献课。“教学评一致性”是大单元教学保障质量的关键,要求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评价要紧扣教学目标展开。下面我就从这个角度对两位专家老师的课,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情况给教师们作一下简要勾勒,希望能将“教学评一致性”这个前卫的观念,适当形象化,不当之处敬请专家们批评指正。<br> 首先“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目标精准的。目标精准,“教学评一致性”才有生发的意义。反之亦然。两节课紧扣单元人文要素、语文要素,设定目标,显而易见,很好地落实了编者意图,目标准确,表述得当。<br> 其次,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趋向,致力于目标达成的痕迹明显。古诗教学第二板块指向目标1,三、四板块指向目标2、3 ,任务与目标一一对应。5 个板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条理清楚。特别是三四板块,师生教学互动,教师诗意一般美丽个性评价“你是于谦的知音”“带着你的坚持读读”“有体会感受深”“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及时给予学生表现的评价,认定了学生理解的价值,固化了学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体现。 《16年前的回忆》,“关注细节,体会品质”板块,任务推动课堂,以评选“最佳批注”激励学生,助力学生学习,针对学习表现及时予以“说到心坎里去了”“你真的走到了李星华的心里”“你的观察很仔细‘等,认定评价学生的理解,全面推动了主要目标“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气概”的落实,也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证据。</h1><h1> 第三,教学结构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两节课从整体上都可以简单地划为“教—— 学——用”三个大板块,每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都是“用”的重要体现,“用”就是重要的“评”,是检测目标达成情况的最关键环节。古诗关联了与目标一致的许多咏物诗,《16年前的回忆》也关联了与目标一致性的许多伟人,从课内向课外迁移,充分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br> 最后,基于理解的逆向设计理念得到了深入落实。集体备课单元整体教学评价量规的创举,在教学活动之前,先就阐明了预期结果,思考清楚了什么可以用来证明学习目标的达成?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哪些证据?达成目标的表现性行为是什么样子的?让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具象化,细致化,评价量规能时时保障“教学评一致性”,而且可以随时反观,修正。非常值得学习。</h1><h1> 不过对两节课也有一点不成熟的思考,想与专家老师商榷:两节课的“评价”都主要在老师手中,能不能把一部分“评”的环节分给学生,多一些象古诗教学中“老师读得怎么样”形式,学生“评”的具体表现,一样可以作为目标达成情况的证据,反映学习质量,既能节约老师的心力,又能深刻体现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br> 我的肤浅认识就这些,感谢两位专家以“粉骨碎身浑不怕”的大无畏精神为大单教学拓荒,愿我们今天的活动成为“十六年后的回忆”。<span style="color: inherit;">谢谢,再见!</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