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 编辑 苗苗</b></p><p class="ql-block"><b>讲 诉 海风 长富</b></p><p class="ql-block"><b>演 奏 海风</b></p><p class="ql-block"><b>背景音乐 《军人的本色》 </b></p><p class="ql-block"><b>图 片 自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2 月中旬我们与战友长富一家结伴去老挝旅游,当大巴车停在云南磨憨这座中国边境口岸时,磨憨宽敞平整的道路,路旁高楼耸立,忙碌的货运场,南来北往的游客,金碧辉煌的口岸国门,飘扬在上空的五星红旗,引人注目。磨憨不再是以往的边陲小镇,依托中老铁路,凭借独有的区位优势,磨憨正快速地向国际口岸城市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磨憨进入老挝磨丁,踏入老挝这片火热的土地,熟悉又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曾经在老挝战斗过的老兵此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思诸万千,五十多年前那段援老抗美筑路的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扩大越南战争,策划柬埔寨政变的同时,又长驱直入侵占了老挝,在老挝大建机场和导弹基地,直接威胁我国安全。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老挝人民军及老挝政府的请求,中老双方协议为老挝提供了军事和物质援助,并帮助修建公路。从1962 年至1978 年,中国先后派出了18 个工程大队,3个民工大队无偿帮助老挝修建公路。筑路部队在老挝热带山岳丛林中,历经千难万险,为老挝修建了800 多公里的高标准沥青公路,桥梁131 座。为保障工程的顺利和施工人员的安全,赴老挝的高炮部队担负了抗击美国和老挝右派集团飞机袭扰的任务。中国人民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得到了老挝人民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沈阳军区工兵第十团(雷锋生前所在团)从成都招了100多名学生兵,他们1970 年12 月入伍,1971 年1月来到辽宁省铁岭县部队的驻地,海风和战友长富就是这批入伍的新兵,他们从1971 年到1973 年随部队赴老参加了援老抗美的作战任务,经历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1971 年1 月26 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了“ 1.26”作战命令,令沈阳军区两个工兵团赴老挝执行援老抗美筑路作战任务。接到军委命令后部队全力以赴于1971 年3 月5日全部抵达云南省昆明市。在昆明步兵学校紧锣密鼓地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封闭式教育。部队在昆明军区的领导管辖下,番号改为昆字920部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起初听到出国不少战士还兴奋了一阵,没想到在老挝的这段隐秘时光,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它充满着怎样的艰难险阻和流血牺牲。说起援老抗美,或许很多人都感到十分陌生,因为援老抗美是秘密的国际军事援助行动,保密级别高,鲜有人知。部队在昆明经培训教育一个多月后,于4月中旬坐车5天来到磨憨换装,脱下绿色的六五式军装,工程兵和后勤部队穿上统一制式的灰色“民工服”,战斗部队和高炮部队则穿“寮服”,即老挝人民军服。所有物品一律消除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字样的图案,部队信封信笺、毛巾和穿军装的相片都严禁带岀国。部队岀国后将番号改为了301支队715大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中老火车行至老挝纳堆时,两个老兵都不约而同地站起来从火车窗口向外张望,当年部队出国的第一站就是驻扎在这里,一路展开,开始了老挝北线的筑路工程。以往这里丛林密布、一片原始森林现巳不复存在,而映入眼帘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纳堆现在巳经是老挝琅南塔省的一个城市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挝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君王制封建王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大多为刀耕火种,上寮地区,人口稀少,到处是原始热带雨林,从林茂密,树林遮天蔽日,地下藤缠枝绕。老挝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为旱季和雨季,雨季时,倾盆大雨使山体滑坡,发生泥石流,浑浊的浪涛裹挟着树枝石块肆意冲击,刚挖的路基瞬间被冲毁,施工难度大;而旱季骄阳似火,酷热难耐,土地干裂,水源干涸,燥热的风卷着沙土扑面而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当时施工机械化程度很低,修路主要靠人工肩挑背扛。部队在原始森林里,面对盘根错节的野藤、竹林、杂草丛生,只能用利斧、长刀砍,锄头、铁锹挖。施工中天上有美国的飞机,地下有老挝的敌对势力监视,遇到飞机来轰炸,有时每天要跑几次防空壕躲避。援老抗美的官兵就是在这样条件艰苦、气侯恶劣的环境中修路架桥,逢山开路、逢水架桥。丛林中毒虫肆虐,瘴气弥漫,汗水湿透衣衫,疲惫侵袭身躯,但英勇顽强的筑路大军从没有退缩,更没有轻言放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援老抗美的征程中,他们远离祖国,奋战在异国他乡,以共产国际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老挝修建了战略运输大通道,支持了老挝的抗美斗争,彰显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帮扶友邻的高尚情怀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援老的艰苦施工和对空作战中,许多战友负伤致残,有261人牺牲,其中有215人至今仍长眠在老挝孟赛、纳莫和孟贝烈士陵园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望着眼前这片宁静祥和的土地,公路上车水马龙,城镇中生机勃勃,当年筑路官兵用双手铸就的高标准道路老挝人民还在使用,交通的改善便利使老挝人民的生活有了新的生机,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成为了中老两国友谊长河中燿燿生辉的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途经勐腊时,在县政府前的广场宣传展窗里欣慰的看到有记载援老抗美筑路的那段历史,尚勇烈士陵园安葬有当年牺牲的援老筑路烈士,每年清明时当地百姓都会前去祭奠他们。尽管时光匆匆流逝,巳经五十多年了,而边陲的人民仍没有忘记那段历史,没有忘记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英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的援老抗美筑路老兵现在已是两鬓斑白,他们在有生之年重回老挝想再看一眼曾经战斗的地方,足踏一下挥洒汗水和热血的土地。重回老挝、追溯往昔、感慨人生。援老抗美老兵无愧于那段艰苦的付出,它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