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游:汉中古汉台

暖阳

<p class="ql-block">  汉中古汉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其为楚汉相争时期的筑建,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7米。此地就是当年刘邦在汉中时的行宫遗址,人们仰其历史久远,又称其为古汉台。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中华,故将国号定为汉,宋代的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残存的高台。</p><p class="ql-block"> 汉朝这个延续了400多年的刘家王朝的朝代名称就是延用了汉中的“汉”字,从此中国域外国家称中国人为汉人,汉族的汉字也就起源于此。游览了这个不起眼的国内小众景点,倍感这块小小的方寸之地,蕴含着中国文化那么重要的根脉和汉族名称发源地的内在魅力。</p><p class="ql-block"> 古汉台,在宋朝以至民国时期,汉台为汉中府署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1958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建立了汉中市博物馆。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褒斜古栈道陈列室、桂荫堂及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为主园林式风格的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望江楼是古汉台的最高处,是古汉台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南宋,原名天汉楼。民国七年,经道尹张士秀主持重修后命名为望江楼。楼高19米,平面呈八字形,分为上下三层,融南北建筑之长,清末民初建筑风格,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望江楼因势而起,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此登高眺远,被誉为“秦地南来第一楼”,成为汉中的一道景观。据说在过去,登临三楼向南眺望,就能看见汉江。</p><p class="ql-block"> 望江楼里面现在陈列了汉中市的一些文物。</p> <p class="ql-block">  明代铜钟 。</p><p class="ql-block"> 通高158厘米,底径75厘米,平口微敛,略呈桶形。钟钮由翻卷缠绕的双龙构成,造型优美。1961年移至古汉台建亭陈列。此铜钟在造型上遵循了南方钟的规范,构图上吸收了北方钟的纹饰,博采南北之长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石鼓 。</p><p class="ql-block"> 石鼓又称“月台苍玉”、“月台碧玉”。“月台”,是古代汉中府署大堂前方突出之平台;“苍玉”,是一块硕大碧玉雕凿而成的形如鼓、如础、如古代容器的石雕艺术品。宽肩,鼓腹,腹下收为圈足,有两处人为的切削面,腹周镌有四个兽面耳饰,表面纹路繁缚,整体造型庄重沉稳,优美古朴。</p> <p class="ql-block">  桂荫堂。</p><p class="ql-block"> 桂荫堂位于望江楼对面,是建于明代的桂荫堂,据说堂前那几株大树就是古汉桂。桂荫堂东西两面的建筑称为东华厅、西华厅,分别陈列有汉中历史文化、汉中革命史迹和古字画等展览。</p> <p class="ql-block">  镜吾池。</p><p class="ql-block"> 镜吾池,位于桂荫堂南面,清代所建,长13米,宽6米,深2米。长方形水池,池沿四周由条石铺垫,其上有石雕围栏。池中有拱桥,桥有“龙”、“虎”二篆字。道光三十年(1850年)汉中知府段大章修建,名曰“镜吾”,取以水为镜之意,原为汉中道署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池旁一个圆形的石头上,镌刻着一首名为《镜吾池》的诗:“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p> <p class="ql-block">  时雨亭碑。明代,高2.62米,宽1.17米。明正德九年(1514)汉中知府杨一均立,右都御史彭泽书。碑阴刻录明弘治十五年(1479)汉中知府周东所作《汉中府修城记》、《汉中府修学庙记》等五篇文章。该碑为研究汉中城市建置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望江楼内的出土文物陈列。</p> <p class="ql-block">  石器时期的石、手斧。</p> <p class="ql-block">  骨锥。</p> <p class="ql-block">  尖底瓶。</p> <p class="ql-block">  矛、钺。</p> <p class="ql-block">  弦纹鬲形鼎。</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提梁卣。</p> <p class="ql-block">  铜蒺藜。古时作战,抛撒于地用于刺伤敌方的马匹和士卒,故也称之为“扎马钉。</p> <p class="ql-block">  铜弩机。</p> <p class="ql-block">  汉五铢铜钱。</p> <p class="ql-block">  彩釉双凤红陶井。</p> <p class="ql-block">  绿铅釉红陶陂 (bei) 池。</p> <p class="ql-block">  彩釉红陶猪。</p> <p class="ql-block">  牛觥。</p> <p class="ql-block">  人面形饰。</p> <p class="ql-block">  兽面形饰。</p> <p class="ql-block">  木牛流马模型。</p> <p class="ql-block">  褐釉陶仓。</p> <p class="ql-block">  褐釉陶灶。</p> <p class="ql-block">  铜跪俑灯。</p> <p class="ql-block">  竹节柄铜灯。</p> <p class="ql-block">  红陶虎纹独角兽。</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铜瓿。</p> <p class="ql-block">  夔纹方罍。</p> <p class="ql-block">  双人抬轿浮雕砖。</p> <p class="ql-block">  铜镜。</p> <p class="ql-block">  褒斜古栈道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  古蜀道</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先民们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开凿出穿山越岭的七条主要道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穿越秦岭,而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穿越大巴山。这些道路,历史上统称为蜀道。</p><p class="ql-block"> 而其中的褒斜道是穿越秦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便捷的一条蜀道,在蜀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社会的政令、商贾往来,均取褒斜道。因此,褒斜道沿途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邮、亭、驿、置及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  褒斜古栈道陈列室。</p><p class="ql-block"> 褒斜古栈道陈列室分为三个单元,分别展示了古代穿越秦巴两山之间7条古道的走向</p> <p class="ql-block">  古蜀道模型。</p><p class="ql-block"> 褒斜道上的主要遗迹有:石门、孔雀台栈道、石垭子栈道等。</p> <p class="ql-block">  石门十三品陈列室。</p><p class="ql-block"> 石门十三品陈列室,陈列了从褒谷石门隧洞内外凿迁下来的13方精品摩崖石刻,又称“汉魏十三品”。1967年修石门水库时,为抢救文物,从石门古栈道两侧近二百块摩崖石刻中精选出,具有很高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价值的十三块石刻,将石刻四周凿空,整体取下,移存到汉中博物馆,其余的摩崖石刻都被淹没在水库下面。</p><p class="ql-block"> 十三品分别是:</p><p class="ql-block">一品《石门》碑;</p><p class="ql-block">二品《鄐(chù)君开通褒斜道》摩崖;</p><p class="ql-block">三品《鄐君碑释文》摩崖;</p><p class="ql-block">四品《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p><p class="ql-block">六品《杨淮表纪》摩崖;</p><p class="ql-block">七品《玉盆》摩崖;</p><p class="ql-block">八品《石虎》摩崖;</p><p class="ql-block">九品《衮雪》摩崖;</p><p class="ql-block">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p><p class="ql-block">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p><p class="ql-block">十二品《石门铭》摩崖;</p><p class="ql-block">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p><p class="ql-block"> 其中,汉刻8种,曹魏、北魏石刻各1种,宋刻3种,记述褒斜道修治通塞历史的汉魏摩崖有5种。</p> <p class="ql-block">  《石虎》,是西汉褒中县人郑子真所书。</p> <p class="ql-block">《衮雪》,为魏王曹操所书。衮雪,褒水流经石门之下,因石多浪激,如飞雪翻滚。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两次来汉中。据传见此情景,大书“衮雪”二字以抒怀。此摩崖笔触圆浑而流利,柔和而有力。后人有诗赞曰:“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倾波。”</p><p class="ql-block"> “衮雪”旁有“魏王”二字,已漫漶,曾见于宋人之著录,亦由来久远矣。</p> <p class="ql-block">  玉盆。玉盆在石门南三华里的河水中,有一巨石,色泽如玉,形状似盆,前人因书“玉盆”二字以喻之。书者姓名未详,世传是西汉张良所作。但就隶势而论,书家皆断为东汉书体。其笔力遒劲,气势奔放。玉盆边缘又有隶书小字“玉盆”和两段南宋时的人题名。后人有诗赞曰:“大器盘盘水面浮,长江万里一盆收。”这正是对玉盆所在地自然景色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石门》。石门此摩崖镌于石门隧道北口西壁,源于《石门颂》中“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之句。此处的石门,即指隧道之义。“石门”二字笔力遒劲,前人曾以为刻于隧道完工之际,而其笔意与《石门颂》中“石门”二字相似,应为东汉桓帝建和二年之后所镌。</p> <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2024年10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