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相册

老生常谈

<p class="ql-block">十二月,上海步入深秋,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缓缓展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1)上海音乐学院校园</b></p> <p class="ql-block">自从2022年上音靠近淮海中路区域的围栏拆除后,每当路过此地,总会被沿街的几栋历史建筑所吸引。现在,整个上音校园开放参观,有幸漫步校区、一睹百年历史建筑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淮海中路1131号是德国巴伐利亚风格的花园住宅,被誉为“音乐城堡”,始建于1926年。建筑的希腊式凸窗、罗马式柱头等都极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比利时领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主要作为上音图书馆使用,老院长贺绿汀曾在此办公,留下许多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淮海中路1189号(现美育楼)。始建于1936年,是一栋典型的英式假三层花园住宅,外墙为醒目的砖红色。</p> <p class="ql-block">在校园内看这幢建筑,屋顶形式丰富,立面活泼,墙面材质对比强烈。建筑局部立面具有英国都铎风格特色。入口上方有外露木构架,两侧为饰面墙,老虎窗造型特别。</p> <p class="ql-block">上海音乐学院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高校,前身是前身为国立音乐院。学校由蔡元培先生和萧友梅先生于1927年于上海创办,首任院长也由蔡元培先生担任,因此校园里至今矗立着蔡元培先生的铜像。</p> <p class="ql-block">青青的草地上,阳光洒在一栋假三层的建筑外墙上,显得格外古朴典雅。这是一幢德式花园洋房,建于1926年,现在是上音的专家楼。楼前的雕像是一代音乐宗师黄自,他是30年代重要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淮海中路1209号独立式花园住宅是上海音乐学院历史建筑群中的重要代表,原名“天赐大宅”,始建于1912年,法国文艺复兴风格,采用上海早期外廊式建筑风格的独立花园住宅。</p> <p class="ql-block">这楼曾是新康洋行大班犹太富商爱德华·埃兹拉的私人住宅。现在修缮后作为上海城市音乐会客厅,是体现上海音乐学院学校历史建筑品质的重要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校园内的建筑梦幻程度堪比童话,各种风格的小洋楼比比皆是,都值得留意观看。</p> <p class="ql-block">校园内的新建筑也多秉承西洋风格,站在这幢楼前仿佛置身音乐之都维也纳。</p> <p class="ql-block">走出上音校园,已是霞光万道。上音周边是上海中心城区内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最多、历史风貌格局最完整的上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p> <p class="ql-block">襄阳公园前的舞者。</p> <p class="ql-block">上海唯二的俄罗斯风格的东正教堂。1932年由东正教上海教区主教维克托尔向东正教徒和白俄侨民集资建造,也称圣母大堂。</p> <p class="ql-block">街心花园上的田汉雕像。他创作歌词的歌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2)大宁公园的秋</b></p> <p class="ql-block">经历了春天郁金香的绚丽,夏天荷花的清雅,到了秋天,大宁公园同样不乏银杏黄、枫叶红的美丽景致。</p> <p class="ql-block">从公园北门进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片金黄的银杏林。阳光透过密集的扇形叶片,洒在地面,仿佛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p> <p class="ql-block">百日草色彩斑斓的小花衬托着银杏树,为这片金色的世界增添了几分活泼与俏皮。</p> <p class="ql-block">走进银杏树林,天帝一定是将大把的金黄洒在了这里。银杏树像是被镀上了一层金箔,每一片叶子都闪烁着太阳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站在银杏树下,仰望这片金黄,不禁让人心生宁静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在这气爽的秋韵里,大树的叶子都染上了金黄。一阵风吹过,几片叶子悠悠然飘落下来。在树下,人们悠闲地漫步着,三两好友,手挽着手,谈笑风生。</p> <p class="ql-block">正当银杏以它那温婉的金黄捕捉了无数镜头时,不远处的枫树林正燃烧着一片炽热的红。那红,是经霜后的浓烈告白,绯得惊心,灼得滚烫,肆意铺展满腔热意,把秋的寂寥燃成一腔孤勇。</p> <p class="ql-block">行走红枫小道,像是推开尘封许久的时光之门,周身瞬间被汹涌的红潮淹没,世界都变得静谧而深沉。</p> <p class="ql-block">抬眸,枝头枫叶挨挨挤挤,有的明艳如燃烛,肆意挥洒热情;有的温润似朱砂,内敛藏着娇羞。日光穿透其间,光影摇曳,斑驳陆离,恰似岁月的吻痕。</p> <p class="ql-block">一对夫妻轻松漫步,身影被枫叶的光影勾勒得温柔无比。他们偶尔停下,静静欣赏红枫,脸上满是平和笑意。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幸福或许藏在这样放慢脚步、共赏美景的瞬间,无关财富,只求内心安宁。</p> <p class="ql-block">谁道冬日不宜客,枫醉已到最浓时。枫叶如火,热烈而奔放,它们是初冬里不羁的火焰,以最鲜艳的姿态宣告着季节的更迭。</p> <p class="ql-block">沿着池塘漫步,一排排水杉树挺拔而立,直指苍穹。水杉高大挺拔,枝叶繁茂,在这迷人的季节也悄悄变了颜色。</p> <p class="ql-block">还有那些残荷,虽然荷花已经凋谢,但铁铸残荷,依然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美。它们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生命的轮回......</p> <p class="ql-block">秋日里,公园里的水禽亦在为迎接冬日的降临做着准备。</p> <p class="ql-block">白鹭养肥了体魄,准备抵御严寒且少食的冬日。</p> <p class="ql-block">大鹅颇为骄傲,冬天于它而言可能算不得什么。</p> <p class="ql-block">还有那在窃窃私语的红顶水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3)建筑可阅读-岳阳路</b></p> <p class="ql-block">岳阳路,上海市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秋冬之际,漫步在岳阳路。道路两旁的树木早已染上了秋的色彩,金黄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斑驳地洒在地面,形成一片片温暖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岳阳路320号是一座酷似中世纪城堡的建筑,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部(西区),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座始建于1929年的宏伟城堡坐西朝东,钢筋混凝土结构,东侧面向岳阳路,两侧有草坪,原名"在君楼"。当年由日本著名建筑师内田祥三设计,其外观同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院的大楼非常相似。</p> <p class="ql-block">建于1928年的岳阳路319号是一座英国乡村别墅风格花园住宅,解放前这里是法国领事馆所在地。1956年后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东区)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双坡屋顶变化丰富,上有棚屋形老虎窗和砖工精美的红砖烟囱。二层以上为白色粉刷露明深色木构架,看上去精致协调。入口的白色柱子左、右两边各蹲着一只憨态可掬的石狮子。整体风格轻松富有野趣。</p> <p class="ql-block">岳阳路265号是一座建于1944年的现代风格花园住宅。原名"东庐"。建筑采用平屋顶,立面阳台多样,外墙红色陶面砖,西北楼梯间为通透弧形玻璃窗。整幢建筑无论从平面布局还是从外部造型,都透射出自由、开放的现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走到建国西路口,一排红色的石库门建筑引人注目。这就是老上海的旧梦-建业里,曾是上海最大的一片可改造石库门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建业里以清水红砖、马头风火墙、半圆拱券门洞为特色,代表了上海里弄住宅的典型风格。1994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建业里经历了多次保护性改造,现在的建业里是由新加坡嘉佩乐酒店集团管理的别墅型高级酒店,由55栋石库门酒店、40套石库门服务式公寓及约4000平方米的沿街商业三部分组成。商业巷子里的市井风情,绝佳出片胜地。</p> <p class="ql-block">岳阳路190号为一幢建于1920年的英国式住宅建筑,是由民国时期著名的骨科医生牛惠霖、牛惠生兄弟创办的霖生医院旧址。现在是中国-比利时钻石文化交流中心,比利时钻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的主体为三层砖混结构,顶层陡峭的双坡屋顶呈英国乡村式住宅的屋顶特征。淞沪抗战期间,宋庆龄、何音凝等曾在此组织战地救护。后又改为难民医院。</p> <p class="ql-block">岳阳路168号曾是麒派艺术创始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旧居,后来成为上海京剧院团部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有周信芳的半身铜像,铜像后的1号楼是岳阳路168号里面最有名的。这栋建于1921年的3层老洋房见证了国粹京剧近40年的发展。是上海市民欣赏京剧、学习京剧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岳阳路145号是宋子文旧居,建于1928年。现该处为上海市老干部局、上海市老干部大学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旧居为荷兰式花园住宅风格,主楼为座北朝南的假三层砖木混合结构。门前有大平台和葡萄架,名贵树木间有假山、小池、凉亭。屋面红色挂瓦铺盖,外墙红砖白色粉刷。</p> <p class="ql-block">岳阳路113号,“桐油大王”沈瑞洲旧居。建于1930年,为欧陆风格花园别墅。</p> <p class="ql-block">岳阳路48号,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岳阳路的北端和桃江路、汾阳路、东平路交汇,形成一个街心三角花园,在花园内矗立着一座普希金铜像。这座铜像,是1937年由上海俄侨为纪念俄国诗人普希金逝世100周年集资建造,后又被破坏、重修。现已成为上海的一处人文地标。</p> <p class="ql-block">这个花园在以前常有中国作家和诗人来此聚会,故有“诗人角”之称。每年6月6日诗人诞辰,纪念碑前总会摆满文学爱好者敬献的鲜花。</p> <p class="ql-block">与岳阳路相交的东平路,400米长的马路二侧曾是法租界高档居住区,后来成为国民党政府要员的聚集地,二侧围墙内庭院深深,掩映着幢幢欧陆别墅洋房,幽静而神秘。时值深秋,叶片转黄的秋日氛围下,这里最适合Citywalk。东平路上的生活很慢,人行其中,好像处在一个不同于这座城市的慢时空里。</p> <p class="ql-block">东平路1号是曾经的"席家花园"。始建于1914年的这座建筑为主体二层、局部三层的法式风格,业主为原为上海英商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英国人W.R.Walter先生,后来这里成为近代著名金融家苏州席家席德柄的私宅。</p> <p class="ql-block">东平路9号曾是蒋介石、宋美龄爱巢。这栋法式二层住宅始建于1916年,假三层别墅的孟沙坡面式的屋面铺盖着红褐色菱形状瓦片。外墙嵌着或黑或白或黄的各色鹅卵石,干净洗练而不落俗套。据说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结婚典礼后长住南京,但来沪时并无适当住宅。宋子文便将刚买来的东平路9号作为送给妹妹宋美龄的结婚礼物,人称“爱庐”。与他在庐山的"美庐"、杭州的"澄庐"鼎足为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4)秋色</b></p><p class="ql-block">秋天是一个被上帝格外眷顾的季节,仿佛他在云端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于是人间便被染上了缤纷绚烂的色彩,绘就出一幅绝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小区公园秋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华理秋景。</p> <p class="ql-block">延中绿地秋景。</p> <p class="ql-block">黄昏似火,已是年末。</p> <p class="ql-block">感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