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半世情缘收音机</span></p><p class="ql-block">文/王秀荣</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家住在大山深处的林场,那时林场不通电,晚上点的是煤油灯;不通公共大客车,要到镇上去买点日用品,就要步行四五个小时走六十几里的路才能买到,当天去当天回不来。没有要紧的事谁也不出门,林场和外界的联系基本都是处于半封闭状态。</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十一二岁的样子,父亲去县里办事,回来搬了一个纸盒箱子。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那是我们林场所有人家的第一台收音机。父亲也成了舍得在精神文化方面投资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而国人对收音机亦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收音机不依赖电网,可用干电池,价格较便宜,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普及,并有了“话匣子”“戏匣子”“半导体”(晶体管时代)等昵称。</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林场还没有通电,半导体收音机中安放着四节一号电池,收音机的上面有个天线,把天线拉出来,扭开开关钮,再调整搜寻电台节目,就有声音了。那时候声音效果最好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和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p><p class="ql-block"> 父亲最喜欢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头天晚上听了,第二天上班就会和他的工友讲他在收音机里听到的全国各地的新闻。这样父亲成为工友们最喜欢的人了。每到干活歇气的时候,就会有工友围在他身边让他讲在收音机里听到的新闻和评书。</p><p class="ql-block"> 妈妈最爱听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等,有时候妈妈听着听着还会被节目感动得掉眼泪。白天邻居家的婶子大娘们,也会抱着孩子来我家,边听收音机边缝补衣服。</p><p class="ql-block"> 我和弟弟最喜欢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每当收音机里传出那个小女孩清脆的“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接着喇叭声“滴滴答,滴滴答,滴答”的声音,我和弟弟马上就安静地坐在炕沿上听着从收音机里传出的节目声音。</p><p class="ql-block"> 全家人共同喜欢的节目是《小说连播》,记得第一次是听田连元老师讲的《欧阳海之歌》,我很快就被他那抑扬顿挫、引人入胜的声音吸引,每天半个小时的小说连播节目一集不落地听下去。第二天上学还和我的同学们讲述一遍,大家都围着听我讲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我家有收音机,好几个同学每天晚上都到我家听小说。本就不大的屋子里炕上、地下,有坐着的、有站着的,挤了十几个大人孩子。可是没有一个孩子说话打闹,只听收音机里说书人在绘声绘色地说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在镇里上中学的时候还买了《欧阳海之歌》这本书,直到现在这本书还在我家的书架上。</p> <p class="ql-block"> 后来刘兰芳、袁阔成、田连元老师的《岳飞传》、《杨家将》、《水浒传》、《三国演义》一集一集听下去。这些评书中的故事陪着我长大,让我在那个交通不便、没有电灯、没有文化生活的环境里,从半导体收音机中知道了大山以外的世界。知道火车在铁轨上跑,飞机在天上飞;知道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知道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大串联;知道最高指示都是毛主席在北京发出。一直到我走出大山到镇上去读中学,才离开了我喜欢的半导体收音机。</p><p class="ql-block"> 回首收音机的历史,它经历了从奢侈品,到必需品,再到收藏品的演变,这是电子技术进步的活标本。如今,六十几年过去了,那台半导体收音机早已经不知道丢到了哪里,可是,我的心底还有它的一席之地。它是我童年最早汲取快乐和知识的地方,是它让我的童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乐趣。</p> <p class="ql-block">绘画:热爱生活</p><p class="ql-block">制作:热爱生活</p><p class="ql-block">2024.12.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