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4日至25日,我有幸在海口参加了海南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2024年年终交流暨学前教育法培训会,做为跨学段的我根据任务要求,全程参观海口新坡中心幼儿园半日活动,观察学生自主游戏、描述活动表征、一对一倾听、师幼互动;参与分组两个三次看视频,观察儿童,近距离与教育部学前教育司领导及省内外学前教育专家、市县教育局领导、学前教研员、园长互动交流,思想碰撞,经历了一场精彩纷呈且收获满满的沉浸式教研之旅。第一次跨学段深度参与学前教育教研活动,跳出小学数学教研,遇见不一样的教研风景。为我后续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察与研讨提供了丰富且极具借鉴价值的思路,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研质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p> 深度观察与研讨:助推教研真实有效发生 <p class="ql-block"> 现场观摩后,用两个半天分别就“学会观察儿童”和“看见儿童的学习”两个维度进行沉浸式的观察与研讨活动,让我印象特别深刻。</p><p class="ql-block"> 1.主持人抛出问题:包括为什么选择这个视频?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聚焦于幼儿的游戏和生活)?想到什么?有什么反思?</p><p class="ql-block"> 2.个人观察与思考:每个人从自己拍摄的视频里任选一个进行观看和分析。观看时需认真看三遍,每看一遍都要记录下自己的“我看见、我认为、我反思”。例如,第一遍观看视频时留意到了什么行为是怎么想的,第二遍看的时候自己的观点有哪些新变化或修正,第三遍看又有了什么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3.组内交流:各个小组成员在组内分享自己的视频“<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看见、我认为、我反思”,</span>并从中推选一个视频以备抽取集中分享。</p><p class="ql-block"> 4.集中观察:随机抽取某个视频进行集中三次观看,并在每一次观看后进行讨论,采取小组积分制进行比赛,每次回答可为该组积一分。</p><p class="ql-block"> 5.集体研讨: 随机抽选一组视频进行集体研讨。所有人一起看视频,每看一遍,先由被抽选组汇报人进行分享看与思,再由其他学员补充自己的看与思,共进行三轮。在观看视频时,学员可及时拍下(截屏)相关视频画面,以便在补充发言环节发到群里分享,有助于回顾和理解。</p><p class="ql-block"> 6.主持人小结:结合组员发言以及记录员的实时记录,对当日活动进行小结。</p><p class="ql-block"> 7.结算分数。记分员统计分数,向所有人公布每组得分,两个维度观察活动累计记分,最终最高分的组为获胜者。桌上有铃,按铃抢发言一次可得一分。</p> <p class="ql-block"> 我拍的是沙池里几位小朋友挖水沟的场面。第一次观看视频时,我觉得观察儿童很简单,不就是看到什么嘛。我在组内做了分享,成员帮忙做了记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观察儿童 发现儿童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沙池里的“小工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观察对象:大班</p><p class="ql-block"> 1.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视频?</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看到孩子能做大人事情,吸引我。</p><p class="ql-block"> 2.你在视频中看到什么?</p><p class="ql-block"> (1)仿佛看到孩子在修筑“松涛水库”现场,看到孩子合作、分工、交流,不成功不放弃,积累生活经验,能够自主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2)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度,能积极参与游戏、动手能力很强,熟练程度可以看出有一定经验。</p><p class="ql-block"> (3)看到孩子们在沙地上玩耍,使用铲子等工具,可以锻炼他们的手部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 </p><p class="ql-block"> (4)看到孩子们在沙地上玩耍时互动交流,这有助于他们发展社交技能。他们可以通过分享玩具和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比如挖水沟)来学会合作和沟通。</p><p class="ql-block"> 3.有什么反思?</p><p class="ql-block"> (1)反思幼儿:学习是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直接感知习得。</p><p class="ql-block"> (2)反思自身:看到幼儿游戏现场,想到我从事领域(小学数学教育)和学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对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有启发。</p> <p class="ql-block"> 小组成员夸我看得很仔细,这让我沾沾自喜:不就是看到什么嘛。</p><p class="ql-block"> 当第一次集中观看和研讨时,很多学员所分享自己看到的大都被主持人婉转地抛给大家讨论,这也让我懵了,那么多学员的表述跟我的表述方式不是类似的吗?难道我所看到不是我看到的?</p><p class="ql-block"> 经过两次集中观看和研讨,逐渐地让我感悟到自以为很简单的“看到”并不简单,原来我看到“小工匠们”活动现场的描述把主观想到与客观看到混为一谈,这种描述是不准确的。</p><p class="ql-block"> 三次观察和研讨过程,没有主讲,只有主持人,主持人也不是主角,不是传授者,她主要负责组织、引导和激励:抛出总问题“我看见,我认为,我反思”,抛出学员有疑点的问题,激励学员抢着按铃分享和回应,没有对错,只要说就给小组加分。正是这种头脑风暴的组织方式,更能引发大家思考、交流、辩论,有时辩得“难解难分”“面红耳赤”,气氛和思维非常活跃,在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中,让我逐渐感悟观察儿童的方法,留意幼儿的行为表现、情绪变化、与同伴之间的互动细节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等。并初步学会透过屏幕走进幼儿的日常活动中,去发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微之处,进而分析幼儿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求。</p><p class="ql-block"> 原来教研可以这样做,没有主讲是为了更多的人自主地讲,更好更深刻地悟。</p> <p class="ql-block"> 我所在小组成员菲律宾籍海师大研究生用英语参与交流,其他两位成员现场翻译,给研讨活动变得更有意思有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