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三绝三匾话晋祠

水清云淡

&nbsp; &nbsp; &nbsp; &nbsp;晋祠,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宛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明珠,知名于北魏、北齐,兴盛于隋、唐,完善于宋、元、明、清各代,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石一木都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座庙宇,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每一位踏入其中的旅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与敬畏。   追溯其源,晋祠原名唐叔虞祠,其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邑姜而建。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将国号唐改为晋,叔虞祠也就叫做晋王祠,这就是晋祠的由来。山西省简称为“晋”,也来源于此。 &nbsp; &nbsp; &nbsp; &nbsp;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祠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5月,晋祠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24年,晋祠博物馆入选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nbsp; &nbsp; &nbsp; &nbsp;步入晋祠,沿着中轴线漫步前行,晋祠的“三三经典”绝对不容错过。从正门启程直至“三宝”“三绝”“三匾”,每一站都是历史的驻足之处,让人流连忘返。<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被誉为晋祠三宝。</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三绝”,侍女像、周柏,难老泉被誉为晋祠三绝。</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三匾”,“水镜台”匾额、对越坊“对越”匾额以及难老泉亭的“难老”匾额,被誉为晋祠的三大名匾。</div> &nbsp; &nbsp; &nbsp; &nbsp;走进晋祠大门,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它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 ‌&nbsp; &nbsp; &nbsp; &nbsp;晋祠水镜台始建于明代,并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水镜台长17.9米,宽17.4米,面积310.6平方米,是当年酬谢主神圣母邑姜演戏的舞台,后来逐渐演变为祭谢晋祠诸神的戏台‌。‌<br> &nbsp; &nbsp; &nbsp; &nbsp;水镜台的建筑风格独特,由重檐歇山和卷棚歇山两个部分组合而成。殿楼位于东侧,采用重檐歇山顶设计;而戏台则位于西部,采用单檐卷棚顶设计。整个建筑造型灵巧,雕刻精细,彩绘艳丽,三面有明朗舒畅的走道环廊。 晋祠“三匾”之一“水镜台”匾 &nbsp; &nbsp; &nbsp; &nbsp;水镜台上的“水镜台”匾额由清乾隆年间的名书法家杨二酉所题,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被誉为“秀丽之笔”,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人世间的善恶忠奸尽人皆知。 &nbsp; &nbsp; &nbsp; &nbsp;会仙桥‌横跨于智伯渠上,是通往圣母殿的要道。会仙桥长约6米,宽约3米,中间高凸如弓型,东西各有台阶数级,石桥两侧均有题辞。 &nbsp; &nbsp; &nbsp; &nbsp;会仙桥原为一座精巧的木桥,后因传说中明朝翰林院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故事而被焚毁并重建为石桥。罗洪先因出言不逊惹恼仙女,仙女一怒之下将木桥焚毁,随后重建的石桥因此得名“会仙桥”‌。 ‌&nbsp; &nbsp; &nbsp; &nbsp;金人台,也称“莲花台”,是一座方形砖台,中央设有一座明代烧制的琉璃小阁,高约4米。‌‌<br> &nbsp; &nbsp; &nbsp; &nbsp;金人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台上的四角各立有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这些铁人被称为“铁太尉”,用于镇水护祠。西南角的铁人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铸造的,而其他三个角的铁人分别在宋元祐四年(1089年)、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和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这些铁人不仅展示了北宋时期的铸造工艺水平,还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86版《西游记》拍摄地 &nbsp; &nbsp; &nbsp; &nbsp;钟鼓楼位于晋祠主建筑群中轴线上对越枋两侧,献殿之前,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钟鼓楼形制相同,台基约7米见方,高3米,重檐十字歇山顶,琉璃瓦屋顶。钟楼内悬挂大钟一口,高2米多,最大外径1米余,厚约半市尺,重9999斤,称为“九九钟”。鼓楼内摆放大鼓一面,用于报时,称为“晨钟暮鼓”。‌<br> &nbsp; &nbsp; &nbsp; &nbsp;对越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万历四年(1576年),造型优美,结构壮丽。对越坊为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建筑,通面阔长12.5米,进深9.3米,檐部高度6.6米。其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牌坊左右蹲坐铁狮一对,气势雄壮不俗‌。<br> 晋祠“三匾”之二:“对越”匾<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对越坊悬挂匾额“对越”。“对越”二字出自《诗经》中“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此匾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相传,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div> 晋祠“三宝”之一:献殿 &nbsp; &nbsp; &nbsp; &nbsp;献殿位于晋祠对越坊之西,是一座供奉祭品的享堂,专门供奉圣母邑姜。其建筑结构简单而坚固,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两间,采用单檐歇山顶,斗拱结构疏朗,外观玲珑似凉亭,体现了《营造法式》中的小木作制度。献殿的梁架设计节省材料且坚固,斗拱简洁疏朗,具有明显的宋代风格。 &nbsp; &nbsp; &nbsp; &nbsp;献殿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并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它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融合了明代修葺特色与早期建筑形制。‌‌<br><br> &nbsp; &nbsp; &nbsp; &nbsp;这座初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的建筑在明清几经翻修都保持了最初的格局——全靠榫卯结构连接而成,其通风透气的设计使得内部温度低于四周环境从而称为“古代的冰箱”。 晋祠“三宝”之二: 鱼沼飞梁 &nbsp; &nbsp; &nbsp; &nbsp;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桥,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显示了殿翅欲飞之势。 &nbsp; &nbsp; &nbsp; &nbsp;飞梁的形式古朴,横跨于鱼沼之上,借以观赏景物,南北东西四面伸长,如鸟之振翼欲飞状,是中国少有的一种十字桥梁形式,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 ‌&nbsp; &nbsp; &nbsp; &nbsp;鱼沼飞梁前的铁狮子‌是一对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铸造的铁狮。这对铁狮分立桥头两侧,左狮高115厘米,右狮高118厘米,保存基本完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铁狮子。 &nbsp; &nbsp; &nbsp; &nbsp;这对铁狮的铸造工艺水平高超,躯体圆润,筋肉结实,历经880年依然乌亮不锈。左侧铁狮脊骨隆起,头顶螺发,撅鼻张口,脚踩小狮,造型生动;右侧铁狮则头顶长长的披鬃,眼睛略向下看,口微微闭合,脚踩小绣球,神态较为安静‌。<br><br>&nbsp; &nbsp; &nbsp; &nbsp;在古代,狮子的摆放通常遵循“男左女右”的规制,但晋祠鱼沼飞梁前的这对铁狮却是左侧为母狮子,右侧为公狮子,可能跟供奉的是圣母,尊圣母为大。 晋祠“三宝”之三:圣母殿 &nbsp; &nbsp; &nbsp; &nbsp;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殿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殿采用了宋《营造法式》的“柱升起”、“柱侧角”,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因此,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为我国古建国宝,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nbsp; &nbsp; &nbsp; &nbsp;圣母殿的建筑风格独特,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采用重檐歇山顶,屋顶覆盖黄绿色琉璃瓦。其建筑形式和结构方法体现了典型的北宋风格,大殿正面八根下檐柱上有木制雕龙缠绕,是我国现存宋代这种柱的孤例。圣母殿的斗拱设计精细,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不仅承担着承重的功能,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nbsp; &nbsp; &nbsp; &nbsp;高悬于大殿正中央的“圣母殿”牌匾是我国国宝级楹联匾额之一。该匾额为木制立匾,长2.3米、宽1.3米,上书楷体“圣母殿”三字,摹以颜真卿法帖并加工放大‌。匾额采用阴刻、弧形、贴金的手法,当人们凝视时,字体一会儿凸出、一会儿凹进,十分有趣,人称“活字匾”‌。 &nbsp; &nbsp; &nbsp; &nbsp;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 &nbsp; &nbsp; &nbsp; &nbsp;“显灵昭济圣母”‌匾额是北宋原物。 晋祠“三绝”之一:侍女像‌ 供奉的圣母邑姜雕像 &nbsp; &nbsp; &nbsp; &nbsp;晋祠圣母殿侍女像‌是一组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创作于北宋元佑年间,约1082年左右‌。这些侍女像共有43尊,包括主像圣母和42尊侍女、宦官,其中4尊为明代补塑,其余41尊为北宋原塑‌。 &nbsp; &nbsp; &nbsp; &nbsp;宋代彩塑侍女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成为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写照,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展现了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宋代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被誉为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艺术作品之一,在中国雕塑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nbsp; &nbsp; &nbsp; &nbsp;据传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他曾经连续三个月每天到晋祠观赏这些侍女像,尤其是这尊头扎红饰唱花旦的侍女像。这尊侍女像含羞带笑,喜溢眉梢,但隐约可见其红肿的眼睛和含泪的眼角,生活辛酸和艺人的苦楚被她强压于心中却又不自觉地展露无疑‌。 晋祠“三绝”之二:周柏 &nbsp; &nbsp; &nbsp; &nbsp;圣母殿一侧,挺立着一棵周代古柏,历经近3000年依然枝干苍劲,郁郁葱葱。周柏高18米,树围5.6米,向南倾斜,卧于撑天柏之上,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游晋祠时作诗云,“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周柏见证了晋祠的悠久历史,被视为祥瑞和长寿的象征,吸引了许多观众在此留影。 晋祠“三绝”之三:难老泉 &nbsp; &nbsp; &nbsp; 难老泉在圣母殿另一侧。“难老”出自《诗经》中的“永锡难老”,寓意生生不息、青春永驻。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冬暖夏凉,清澈见底,长流不息,被誉为“晋阳第一泉”。唐代诗人李白曾泛舟于晋水之上,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名句。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难老泉水自古以来不分旱涝从不断流,且水温常年保持在17℃—18℃,千百年来灌溉了无数良田,成为晋祠的一大奇迹。&nbsp; &nbsp;&nbsp; 晋祠“三匾”之三:“难老”扁 &nbsp; &nbsp; &nbsp; &nbsp;“难老”匾是难老泉亭的匾额,长1.45米,宽0.7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所题。“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意味生生不息,青春永驻,其用笔苍劲,颇具神韵。 &nbsp; &nbsp; &nbsp; &nbsp;晋祠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晋祠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人文印迹处处可见,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与故事。<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以上照片拍摄于2024年9月,现经整理制作成美篇,以作分享!</div><div><br></div><div>谢谢观赏浏览!</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