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彭山

乡旅大叔

<h3>彭山之名在临海时常能听到,可到过彭山的临海人有多少?</h3> <p class="ql-block">而我与彭山,是一个偶遇。因为本来要去的目的地在修路。令我一时觉得“无路可走”了,突然想到要来彭山看看。</p> <h3>离赤缪街尽头还有百米处,过桥上山便是到彭山的路。山路毫无例外的弯弯绕绕,不过山路于我而言驾轻就熟。行驶在这样的盘山公路上,享受着沿途风光带来的惬意,便是自驾游独有的一分福利,更是我坚持乡游的意义所在。</h3> <h3>山路不长,也就十几二十分钟。我们就到达了彭山村,在村文化礼堂门前停好车,我们就下车随便走走看看。</h3> <h3>旋转着身体扫视全村一周,眼前是典型的山村风格。全村坐落于一个山窝,村舍清一色建在山坡。村内罕见古宅,所有民屋都半新不旧。且都是随地势而建,形态朝向各不相同。</h3> <h3>文化礼堂处于村口,六间排楼,砖瓦结构。最里端是一间穿廊,经穿廊至屋后,但见两棵参天古树,分别是香樟和香枫。</h3> <h3>这是村庄都有的风水树,一樟一枫,似一龙一虎,守护一村百姓平安。藏风纳水,成村头风景,寓意全村风调雨顺。</h3> <h3>一道拱门与树根相连,构成一道另类的风景。单薄的弓门,苍劲的树根,就像一对老艺人,联袂为你讲述着彭山的历史。</h3> <h3>古樟517岁高龄,虽已朽穿胸腹,形似老人瘦骨嶙峋,却依然挺拔,枝繁叶茂,并有成竹在胸,无比自信。</h3> <h3>村内原有的古屋尽毁,相对年久的老屋也所存无几,文化礼堂前的这座三层砖木楼,曾是全村的楼王,如今也已断梁坍顶。</h3> <h3>在这偏僻的高山之上,有大大小小8个村庄,彭山村是最大的一个。山上的村民多为彭姓,想必彭山之名由此而来。</h3> <h3>如今住在彭山的人日益减少,外迁的外迁,进城的进城,留下的全是老人。老人们过着古老的生活。种地之余,就地取材,编些竹制品赚点零钱。在一个80岁的老人家,我看到了一叠叠竹制品。</h3><p class="ql-block"><br></p> <h3>似箩似筐似筛似笼,就是不知道叫什么名。问老人是做什么用的,他说是做豆腐用的工具。全部是宁波人来收购。</h3><p class="ql-block"><br></p> <h3>我来到村后山岗上,见有一排废弃的楼房。向村民打听后才知道,这是彭山中学的校舍。鼎盛时期有200多学生。</h3> <h3>站在长满杂草的操场上,可鸟瞰彭山村全景。但见全村翠竹掩映,梯田环绕,与白墙红瓦的村舍相映成彰。</h3> <h3>沿着盘山公路继续上行,我们来到上山村。这里不像彭山村那么集居,三五成群的人家,散落于梯田上、竹林间。不过可一呼即应、守望相助。</h3><p class="ql-block"><br></p> <h3>经过上山村后便是一路下坡,在一个岔路口,我看到新坦村的路牌,看这村名应该是合并后的新名。</h3> <h3>穿行于茂密的竹海间,我惊奇发现这里的新屋顶上,家家户户都装有太阳能板,想必这里出了个做太阳能板的能人,可谓一个乡贤造福一方乡民。</h3> <h3>从新坦村折回到岔路口,右转便可下山至大田。下山一边盘旋一边看景。眺望连绵峰峦叠翠,停看峭壁茂林蔽天。</h3><p class="ql-block"><br></p> <h3>山风送爽,心情无比舒畅。时有绝壁上的野果。</h3><p class="ql-block"><br></p> <h3>还有溪水边的芦花,与我分享意外惊喜。</h3><h3>首次彭山之行虽是意外,却是秋色斑斓。</h3><p class="ql-block"><br></p> <h3>下山后仍有些不甘心,绕道经大岭头隧道至龙潭岙赏柿。过了隧道后见村庄后的一棵棵柿树上,已挂满红艳艳的果子。突然想到松山一带的柿子是很有名的。</h3> <h3>来到龙潭岙已是傍晚时分,尽管天色渐暗,但仍能看到龙潭坑两岸柿红满枝。这里的柿子更具历史感,苍老的树干上仍然挂果累累。在蓝天的映衬下,红火的果子与暗黑的枝条形成强烈反差。凝视之中忽然有喜上树梢的感觉。</h3> <h3>龙潭岙的秋色是风景更是一种味道,此时我远远闻到从荣村飘来的菜香。闻着这种香味不禁垂涎欲滴,想到荣村的菜总是那样的销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