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9939218</p><p class="ql-block">图 片:自 拍 </p> <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进入腊月,又要到“忙年”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活也富有了,不</span>愿把时间浪费在忙吃忙喝这些家庭琐事上。加上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买到。就是请客,也是上饭店,省得在这上面花费时间。因此,“忙年”这个词渐渐地淡化了。而对我们这些年过古稀的人来讲,心中依旧掂记着“忙年”的那些事,更怀念童年时的那个“年味”。</p> <p class="ql-block">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进入冬季后,忙年就开始了。那时,妈妈在寒冷的夜晚,坐在煤油灯下熬夜做针线活,为我们缝制过年时穿的新衣服,做新鞋子。妈妈有个习惯,夏天时将无法缝补的破旧衣服折折洗洗,糊成鞋骨子,一有空闲时间就把鞋骨子剪成鞋底样子,再一针一针纳成坚硬结实的鞋底。待到腊月,上街买来鞋面布和松紧带做成鞋帮,最后,在鞋底内层衬上两层细绒布,与鞋帮上在一起,这样的鞋子穿在脚上又暖和又舒服。到了大年初一,穿上了新衣服,换上了新鞋子,那个神气劲别提多高兴了。</p> <p class="ql-block">家庭主妇们忙碌着孩子们过年穿的新衣新鞋,而男主人则忙着购买年贷。那时候,物资紧张,什么烟、酒、糖、茶、粮、油、副食品以及火柴、煤油等吃的、穿的、用的都凭票供应,有些紧张物资还要早早地去排队,去晚了不一定能买到。过年,图个喜庆,年贷中鞭、炮、蜡烛、春联和灶神是少不了的。</p> <p class="ql-block">到了小年,按我们家乡的习俗,这一天家家扫尘,用布类、床单摭盖好粮食和锅灶碗具,在长竹竿的一端捆上新扫帚,扫去房梁、屋角、墙壁上的蜘蛛网和浮尘,擦净家具上灰尘,清整好家具,最后揭去灶神,待到年三十迎来新灶神,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p> <p class="ql-block">小年过后,年味更浓了。乡邻们都喜欢在春节期间办喜事,到时把养了近一年的猪杀了,除了留下够自家用的,其他的赊给了庄邻。末了还煮了一锅饭,用猪肉加上猪血、猪肝、猪肠和青菜烧了一锅,请乡邻们吃杀猪菜。生产队里也会在春节前杀一口猪,按人口每人分到半斤多肉,增加了社员们过年时的喜庆气氛。</p> <p class="ql-block">而农户们家家忙着做豆腐、蒸年糕,包包子,蒸馒头,炒年贷,做点心,忙的不亦乐呼。而我们这些孩子跟在大人后边,眼瞅着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味,馋得直咽口水,大人们见了,忙拿一点已出锅的美食打发我们到一边玩去了。孩子们掰着手指算日子,盼着年三十,因为到了那一天,孩子们有意外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到了年三十,家家户户的年货都置办妥当了,在外工作的子女也回来了。在贴上春联、敬好灶神后,全家人在一起喜乐融融地吃着年夜饭。晚辈们端起酒杯,说着吉祥祝福的话语向长辈敬酒。长辈们一年难得喝上几次酒,看着全家团聚,兴奋地回应着小辈们的祝福。酒过三旬,长辈们拿出早以准备好的崭新纸币,给孩子们发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也就是两角、三角钱,孩子们高兴地手舞足蹈。那时没有电视,年夜饭后,大人们准备好年初一早上吃的汤圆,孩子们等着大人放过鞭炮,怀里揣着压岁钱手里拿着大糕、果子、糖块、点心等上床睡觉去了。</p> <p class="ql-block">在鞭炮声中迎来了大年初一,孩子们早早地起床,吃过汤圆后,跟着大人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甜甜的小嘴给长辈送上祝福,换来了长辈的“红包”,而糖块、点心、炒货更是装满了口袋。不一会,小伙伴便聚在一起,显摆自己的新衣新鞋和新的玩具,而更多的是在一起燃放捡来的哑鞭哑炮,嬉闹欢笑声传遍整个村庄。</p> <p class="ql-block">村里为了增加春节的喜庆氛围,早早地组织人马编排了充满了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什么舞龙、耍狮子、踩高跷、荡湖船、扭秧歌,辛勤劳累了一年的人们,尽情地欢度着传承了上千年的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国的春节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在的年味充满了喜庆和富有,而没有了“忙年”的韵味。那种忙碌中体现出亲情、友情,喜庆中带有温馨和甜蜜的年味永远留在了童年的记忆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