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文字:郭亚伟</h5> 以前去了几次浚县大伾山,都没有航拍,这次特意带了无人机,将大伾山的地形地貌予以高角度展示。<div><br></div><h5><i>附笔者往期相关文章:</i><a href="https://www.meipian.cn/2ocauqph?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浚县大佛</a></h5><div><br><div>浚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南部,中部地势略高,两侧较平缓;位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卫河蜿蜒纵贯全境,淇河沿西部边界南流。<br></div><div><br></div><div>浚县几乎无山,尤其与不远的南太行相比,更是有千里沃野、四方平畴的感觉。大伾山、浮丘山这两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丽青石山峰,海拔仅有135米。但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现有大石佛等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8处,历代摩崖题刻460余处,汉唐古柏400余株。</div></div> 景区入口及连接浮丘山的道路经过了整修,铺设了石板路,修建了几座精美的牌坊,与景区里的“恩荣坊”相呼应。 大伾山小巧精致,半山腰的一圈悬崖象腰带一样缠绕其间。 景区入口位于山体西侧,因山不高,所以体力消耗不大。 山的东侧是大佛所在的天宁寺,门前也有一条宽阔的大路。 大佛依崖而建,座西朝东。 大佛楼前有一座大殿,非常遮挡视线。大佛前的场地太小,拍出大佛的全貌非常困难,用超广角拍摄,画面变形严重。即使升起了无人机,仍然无法拍出理想的画面。 大佛背靠山体,防水极为重要,从高空俯瞰,可见大佛楼后的岩体上修建有排水设施。 看到了吗?楼前的大殿相距很近。 无人机下降高度至殿顶,也只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站在大佛下,只能仰拍到这样的画面。 而转到侧面,仅能看到一角。 著名的恩荣坊,前述文章已有详述,此处不再啰嗦。有兴趣的可以点开本文首段《浚县大佛》链接或自行百度。 天气酷热又未逢节假日,顾客廖廖,店铺非常清闲。 过了恩荣坊,迎面的大石壁上,红色的摩崖石刻“大伾山”非常醒目。 岩壁下的小型水库,这两个桶状石砌物件似是水井? 沿山体右侧步行,逆时针绕山游览。 太平兴国寺,鹤壁市及浚县佛教协会所在地。 极度倾斜却仍然生机昂然的古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东入口,貌似比西入口壮观,但人气远不如西入口,不知有没有启用?反正我们几次来都是从西入口进入。 大佛所在的天宁寺入口,门前一棵国槐虬枝正劲,绿意森森。 这棵槐树叫“唐王槐”,为国槐(俗称黑槐),高18米、胸围27米,其中一枝横逸斜生,如云龙破雾,遮护天宁寺山门。此槐还有一个“龙槐拦王”的优美传说:唐武德五年夏四月,唐王李世民奉李渊之命平定山东徐圆朗,来黎阳(今浚县)召集兵马,在徐茂功的建议下,进天宁寺拜谒大石佛,祈佑东征胜利,不料被槐枝将王冠挂歪。唐王顿悟,随俯首朝觐大石佛。<br><br> 天宁寺不算太大,进门有一个干净的庭院,穿过那个大殿,就到了大佛楼。 藏经阁里,有一座千手观音像。 这是用手机超广角功能拍摄的画面。 用长焦功能拍摄的局部细节。 <p class="ql-block">斑驳陆离的佛体,让人慨叹时光的无情。</p> 摩崖大佛附近,现存历代摩崖石刻三百多块,包括北魏石兽,唐代“大山铭”、千佛洞石窟、王阳明的《登大伾山诗》等。 浚县摩崖石刻大体保存了南北朝时期原样的大佛像,同时也保存了北魏到明代大量珍贵的石刻、碑铭和石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离开天宁寺,继续绕山前行,到达一处略显倾斜的大石坪。 <p class="ql-block">天然形成的巨大石坪,平整如毯、面积阔达,隐隐有种神秘的气息……</p> 转到山体西面,到达了阳明书院。阳明书院系吕祖祠建筑群的一部分,院内“三丰啸台”为明初太极拳创始人之一张三丰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珑,完整无损,坊横额一面书“到此心清”,一面书“引人入胜”。东门面对陡壁悬崖,摩崖题记遍布其间,诸如“旧地重游”“瞻彼淇澳”“千仞岗”等等,内容丰富,字体苍劲隽秀。院内存有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号阳明)的《大伾山赋》《大伾山诗》和王阳明画像碑等石刻。明弘治十一年(1499),太子太傅、兵部尚书王越病逝,朝廷遣进士王阳明(守仁)护送王越灵柩至浚,葬在大伾山西麓。王守仁滞留浚县期间,曾在此讲学,后人遂称此处为阳明书院(又称东山书院)。 到处是《阳明心学》的哲理明言,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p class="ql-block">时间有限,匆匆一览,不多时,已转到西入口处,但见一道整洁的道路穿过牌坊通向远方。远方的天空,烈日高照,热力仍劲,阳光下的牌坊笼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色。思绪从现代飞到古代、从道教飞到佛教、从龙槐飞到大佛、从大石坪飞到阳明书院,那斑驳的佛像、精致的石刻、厚重的文化、悠久的历史,让我对大伾山和浚县充满了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浚县的历史,其实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值得每个人去探索、去尊重。而大伾山已去过两次,但浮丘山还没有去,下次来,一定要登门拜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