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8日又是一个不凡的日子,相识于50年前正值青春芳华时期的我们,在50年后的今天再次相会了。虽然时间有限,但是大家还是在语言的交流中,获得了快乐。</p><p class="ql-block"> 女子班部分成员</p> <p class="ql-block"> 白马山养路工区是我们一生永记的地方,这里耗去了我们三年的青春,却练就了坚实的意志和体魄,一生得益于此段的经历,激励着我们勇于面对人生,奋斗铸就事业。</p> <p class="ql-block"> 记得在1975年12月1日开始,我们陆续从城市、农村、建设兵团来到白马山养路工区,成了铁路员工中的养路工,开始了养护京沪铁路工作。</p> <p class="ql-block"> 在那几年中发生过好多记忆犹新的事,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就在眼前,历历在目,今天把他写下来留作大家的永久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白马山站到党家庄站之间是千分之七铁路最大坡道,要想把火车拉上去,必须用两个蒸汽机车拖拽才能上去,由白马山站启动的车,经常有走到K361公里处就上不去了,不得不退回白马山站 ,撤掉几节车厢或增加一个机车后再启动爬坡。每每遇到双机牵引路过时,车头喷出的煤灰,会把我们这些养路工满头满脸都被污染成黑乎乎的。那时候流传着养路工是“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拾破烂的,仔细一看是个工务段的”。</p> <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从党家庄站过来的车速度非常快,在K362公里处是个山口,有车来人是看不到的。我们上道施工是靠电话通知,提前下道。那时候的电话是手摇的那种,防护员到现场以后爬电线杆挂线才能用。有一天由于通讯不畅防护员未能得到下道命令,我们一操八电镐养护机还没下道,就看到一个单机出现在山口,我们正常下道已不可能 ,女子班的几个人不知从那来的力气,从一侧把几百公斤的设备掀到了路基下,设备清理干净全部人员下道,机车离我们也就几十米了,所有人都瘫在了路肩上。</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枕木是木制的,钢轨是P43的,由于列车是上下行单向行驶,钢轨爬行严重,每年冬天都要反向拉轨。记得有一次拉轨中,由于轨缝拉大,中间加一个小轨头,没想到在一个小票车通过时,轨头断了,铁轨轨缝足有十公分,幸亏万能夹板安装紧固,车在巨大的哐当声中通过了,把夏工长在内的所有人吓坏了,万幸万幸。</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都只有17岁到20岁左右,那个年代虽然还不太讲究穿戴,但女人天性爱美是自然 ,更何况有几位女工本身素装也美如天仙。不过作为养路工想美却是奢侈的妄想。绿皮车的下水道是直接排放到线路上的,每当客车通过时,经常有大小便甩到路基外,溅到身上司空见惯 ,遇到了只能用草纸擦擦,然后继续工作。我们的芳华年代就是这样一天天,一年年的过去了,回想起来既想流泪,也感到自豪,经历过大风大浪,才有柳暗花明。</p> <p class="ql-block"> 有一年轮到炼油厂专用线维修了,正是个夏天,线路全是原油侵泡过的,要把所有枕木取出换上新枕木,没有任何机械,全靠人撬,肩扛出线路,然后还要清筛道床,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浑身上下几乎被原油糊满,中午吃饭只能用柴油洗洗手吃饭,不过没有一个女工哭鼻子,全员坚持下来,连炼油厂当兵的都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 那时出去施工都是乘坐小电摇车出去,首先有人去车站信号楼要点,然后电话通知工区出发,有一次不知道何原因,出发后在走到一处道岔时,发现道岔尖轨不是顺向,电摇车刹车分别在车头和平板上,刹车已来不及,车头和平板脱轨把我们全部甩了出去,幸好车速不快,大部分人只是皮肉伤,但是全员返回工区,影响了正常工作,不知道为啥后来也没分析事故责任人。</p> <p class="ql-block"> 在七十年代养蜜蜂的都是通过货车运输,每年到蜜蜂转运期间,线路上到处是遗留下来的蜜蜂,我们上道干活经常被蜂蜇到,一个个鼻青脸肿的,有时候没办法只好戴上防蜂罩,可是夏天又太热,防蜂罩捂的人满脸痱子,吃尽了苦头,没办法这就是工作,每个人都在坚持!坚持!坚持!没有一个退缩的。</p> <p class="ql-block"> 十几岁的女孩子在当今来说还在家里当宝贝宠着,但那时候我们已经在一线工作了。有几位个子矮的,和洋镐差不多高,当集体喊着号子砸镐时,幼小的身躯举起硕大的镐头再落下,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围观者如云,要是现在恐怕就成了网红了,那时却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工作,现在也见不到这一风景了。什么叫飒爽英姿,在几十个姑娘穿着一样的工作服像舞者一样,在嘟嘟嘟的哨音指挥下,整齐划一地举起和砸下洋镐时,那才叫飒爽英姿。</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燃料公司到机床二厂铁路大换轨,三个领工区人员齐上阵,女工们也在其中,有拨轨的,有摆放配件的,有抡锤打道钉的,连续两天把所有的人都累的要死,抡锤的几乎个个都把手臂抡肿了。这就是那时候养路工的常态,女养路工也不例外,估计现在没有几个女孩子能受得了如此大的工作强度。农村上来的女孩子还好,其中还有好多路局领导子女也和大家一样吃苦。</p> <p class="ql-block"> 更换枕木是养路工最累的活,那时候男子的定额一天换七根才可以,女子的定额是六根,一般两人搭帮换,正常都是强弱搭配,基本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过基本都是回到工区坐下就不想动了,不在工区住的还要骑自行车或坐公交回家,慢慢地每个人的身体都强壮了,心理上也变得坚韧了,为后来的工作变化打下身体和心理健康基础。</p> <p class="ql-block"> 健康的心理使得我们始终保持着开朗和乐观,今天的见面都好像回到了原点,朗朗的笑声不绝于耳,每一个人的面孔就像孩子一样灿烂无比,人虽然见老,心却不老,快乐都表现在脸上,愿大家友情常在,快乐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 女子班的勤奋工作,也获得了工务段,铁路局和铁道部的各项嘉奖。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变化,不适合女子作业的工种也逐步取消,女子班成员陆续离开了养路工岗位,走向了更适合她们的工作中去了,大部分人都分散在铁路各行各业。退休后大家都很怀念那个时刻,经过努力大家又聚在了一起,享受退休后的快乐生活。</p> <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些人的思维意识可能把我们看作是社会底层人,其实你想错了,我们是那个时期造就出的一批社会强者。恢复高考后有人考进了大学,有人进入领导岗位,可以说经过历炼后的女人,都变成了女强人,成了社会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我们夫妻和睦,家庭和谐,子女优秀,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奋斗得来的,希望见者能为我们祝福。</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大半生虽然不会给社会留下什么可歌可泣的东西,但白马山养路工区女子养路班,却在济南铁路局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录,让我们记忆永存。</p>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美篇给亲爱的老工友们留下美好记忆,也希望下次相聚时能够全员到场。借助这个平台让我们一起平安健康走到老,且感谢老领导的莅临,谢谢大家的欣赏。</p><p class="ql-block">(美篇摄影、撰文、制作:余传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