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转眼人已过70,那些下乡时的战友,许多已有四十多年未曾见面,现在还好吗?当年的连队现在成了什么样子?怀着这份思念,我与夫人于10月11日乘坐飞机,飞向我们青春留驻的地方一一西双版纳。</p> <p class="ql-block"> 十年前,我刚退休,与夫人带着小辈第一次(大回城后)重返云南,在游览了大理丽江后,先去了我下乡时待过的生产队和水库,然后又去了夫人下乡时待过的武装连,结果发现武装连里的人一个都不认识,一打听,认识的人都搬走了,也没有她们的联系方式,留下了不小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这次重返云南,首先是夫人会会当年的战友(已取的她们的联系方式),了却她心中的一个愿望,二是我参加水利四团知青下乡勐海55周年的纪念活动,三是活动后游览滇西。</p><p class="ql-block"> 在飞机上遇到一群操着东北口音的大爷大妈,一问才知道他们是哈尔滨绥化等地的,每年这个季节都要飞到到西双版纳去过冬,之前从媒体的报道中听到过,社会上有这样一批退休的大爷大妈像候鸟一样,每年都要从北方到三亚、西双版纳等南方地区过冬,今天算是见到真人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四个小时的飞行,飞机穿过厚厚的云层,降落在西双版纳的嘎洒机场,天空似乎漫不经心地飘着几滴小雨,湿润的空气中透着暖意。我们走出机场,准备打车去高铁站,突然听到有人在吆喝,景洪四路公交车马上就要发车了,我们赶紧上前询问去不去高铁站?工作人员回答说去的,2元坐一站就到。这可太好了,既省钱又省心。坐在公交车上我突然感慨起来,四个小时前还在遥远的上海,一转眼已到了西双版纳。回想上山下乡时,两年一次的探亲假,是既期盼又害怕,期盼的是可回家探亲,害怕的是我晕车,这回家的一路可不好过,一个单程八天时间,五天汽车,三天火车,从西双版纳的山沟沟到昆明,当时主要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坑洼,整天在大山里转上转下,左摇右晃,头晕的眼睛都不敢睁开,胃里是翻江倒海,紧接着是昆明到上海的三天火车,第一个晚上还好熬,这往后就难熬了,如果买到靠窗的硬座车票,还能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否则的话……,这其中的滋味至今难忘。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交通运输方面,从上海到西双版纳不仅有高速,还通了高铁,乘车的体验是又快又稳,飞机现在都有了直达的航班,这种变化,是以前连做梦都想不到的。车子开了不到10分就到了高铁站,我们立马买了去普洱市的高铁票,用时40分钟就到了普洱市,文女士和她的丈夫老刘开车到车站接的我们。并带我们先到他们家坐坐。</p><p class="ql-block"> 夫人和文女士当年在同一个连队,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分别40多年后第一次会面,自有说不完的话。老刘是个退伍军人,个子不高,但言行举止,透出一股敢闯敢干,雷厉风行的特质,改革开放初期,他毅然从机关辞职下海,开过厂,承包过工程,事业巅峰期,经济效益极佳,收钱收到手抽筋,事业低谷期,巨额投资失败血本无归,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丰富多彩,随着年龄渐增变老,生活也慢慢归于平静,我说你是一个不安分爱折腾的人,套用一句官话是改革开放大潮的弄潮儿,他表示认可。</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聊了很久,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们在她家附近找了一家旅馆,办理了入住手续,发现旅馆居然没有电梯,低层的房间均已租出,只有五楼的,老刘先是急着要帮我们买单,但拗不过我们,又眼疾手快,热心地帮我们把行李扛到了五楼,后来了解到,普洱市的酒店,除了高档和大型的连锁酒店,一般的小旅馆酒店都没有电梯。旅馆虽然靠着马路,但晚上还算安静。</p><p class="ql-block"> 清晨打开窗户,发现我们的房间正对着东方,初升的太阳从云缝间放射出澄黄色的光芒,新的一天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旅馆楼下就是早餐店,早点品种还不少,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米干(米线)这是记忆深处发出的信号。上山下乡时,缺油少肉,每次赶集,我们都要到饭店里买上一份米干,吃着那洒着葱花飘着猪油香带肉末的米干,着实是一种刻入记忆的享受。</p><p class="ql-block">这个店的米干八元一碗,三种肉糜任选,价格不贵,分量足,味道好,另外吃完米干还可以来碗免费的热豆浆。接下来在云南的这些日子里,我们每天早饭基本上吃的都是米干(米线),雷打不动。</p> <p class="ql-block"> 早点吃完,我们去附近的农贸市场逛。市场很大,蔬菜瓜果,鸡鸭鱼肉,样样都有。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卖蜂蛹的摊位,蜂巢被摊主处理成脸盆般大小,蜂蛹看着很大,估计是马蜂,一个个弹眼六睛。问了一下价格,蜂蛹连带着蜂巢一起卖180元一市斤,这稀物在上海的农贸市场上是见不到的,感觉价格也不算太贵,看着这肉鼓鼓的虫子一拱一拱的,估计有些人不敢吃。最吸引夫人并很快下手买的,是在卖羊肉的摊位,黑山羊,肉厚瘦肉多,摊主说是山上跑的羊,没有膻味,夫人买了3斤多 (45元/斤)。接着来到了卖鱼的摊位,夫人看中一条鲶鱼,摊主说是野生的,50元1条,看样子有3斤多,也不管它是真的野生还是假的野生,买了,接着又买了豌豆苗,乐呵呵地拎着菜来到了文女士家,文女士夫妇一看,愣了一下,说你们到我家来做客,怎么还带上菜了呢,我们说没那么多讲究,想吃就买。到了这个岁数,还真没有多少特别想吃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 在普洱的这两天,都是老刘开车带着我们逛,什么茶马古道、茶马古城、茶马古镇、万亩茶园等,注意到没?所逛的这些地方都与茶有关,就连我们这两天所住的城市,以前叫思茅,2000年初期,社会上掀起炒普洱茶的热潮,思茅市顺势更名为普洱市。</p><p class="ql-block"> 那思茅市为什么会更名为普洱市呢?这是普洱茶与这个地区的悠久历史有关。在唐朝,那时普洱茶被称为“银生茶”,因其原产地思茅属于南诏国的银生府管辖。到了明朝,这一地区改为“普耳”,后又改为“普洱”。这里既是茶的主产区,又是茶贸易的集散地,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着时间的推移,普洱茶逐渐传播到中原,甚至远销至西藏等地。</span>到了清朝,又将澜沧江以东的思茅、普腾、勐乌、乌得、整董、橄榄坝等六版纳设为普洱府。1953年,云南省普洱区专员公署改为云南省思茅专员公署。 2003年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正式更名为普洱市,这不仅是一个地名的改变,更是对普洱茶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如今,普洱茶已不仅仅指普洱这个地区的茶叶,而是泛指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晒成的晒青毛茶及紧压茶。</p><p class="ql-block"> 普洱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茶爱好者。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正是对这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见证。(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行业的发展有其周期性,普洱茶行业也不例外,经历了2000年初期的高速发展,当初飞上天的价格,现在逐渐降了下来,从所逛的不管是茶马古城,还是什么古道古镇,那市场上的店铺是关多开少,游人寥寥无几,不知节假日会不会人多一点?</p> <p class="ql-block"> 茶山村庄 </p> <p class="ql-block"> 万亩茶园的景色有点小震撼</p> <p class="ql-block"> 房地产市场也一样,看了两个开发小区,一个建在山坳里,环境相当不错,有别墅有多层,一条溪河从小区中间流过,可惜从一个个窗户望去,大部分是没有人住的迹象,估计没卖出去,这一点得到了看门保安大叔的证实。</p> <p class="ql-block"> 另一个建在山上,是别墅群,一栋栋别墅四周长满了杂草,不说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从最近国家公布的房地产市场统计报表来看,除少数超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外,大部分地区住房的成交量和房价都呈下降趋势,国家密集发布了许多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最终效果如何?只能让时间来证明了。</p> <p class="ql-block"> 夫人当年的战友唐女士也住在普洱市,本想约她一起同游,可是不巧,她有事脱不开身,晚上就上她家去坐了坐,大家一起喝茶聊天,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两天很快过去了,我们要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勐遮镇。</p><p class="ql-block"> 勐遮为傣语地名。勐即平坝或区域,遮即浸泡。勐遮,意为被水浸泡过的平坝。它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坝子。</p><p class="ql-block"> 夫人去之前与战友黄女士取得了联系,她听说我们要去表示非常的欢迎,并热情地为我们导航。从普洱坐高铁到西双版纳的景洪,然后叫上网约车(50元)可直达勐遮镇,省去了坐公交班车站站停,中间换乘的麻烦。虽然价格贵了一小点,但节省了许多时间。</p><p class="ql-block"> 我们买了最早一班(上午10时05分)去景洪的高铁票,文女士夫妇为我们送站,中午12点15分就到达勐遮镇。</p><p class="ql-block"> 勐遮大街已繁华得认不出来了,商铺林立,还盖起了高层住宅,道路显得狭窄还有些拥挤。</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找了一家餐馆吃午饭,后又落实了旅店入住,就打电话与黄女士联系,请她到路口来接我们。</p><p class="ql-block"> 黄女士的家又大又宽敞,她热情地招呼我们吃饭,晚上就住她家,我们说饭已吃过,旅店也已定好.,她略显生气并坚持要去把旅店退了,我们费了好大劲才劝住,我们是想除非必要,尽量少打扰别人,少给别人添麻烦。</p><p class="ql-block"> 黄女士用电话联系了几个以前连队的老战友,开着小车和摩托,一起前往武装连。去连队的路,过去是坑坑洼洼的,现在都修成了平展展的水泥路,车子开了十分钟左右就到了。连队的总体布局变化不大 ,就是茅草房土坯房都变成了砖瓦房,路都变成了水泥路,一条上坡路的尽头,就是夫人当年住房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在旧址前几个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连队的那棵大青树还在,显得更加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它见证了农场几代人在这里辛勤劳动,建设家园的奋斗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连队的那股泉水还在,长流不息。听说水质特别好,远近闻名,经常有人提着水桶来取水, 我们都喝了一口,果然清澈甘甜,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 从武装连出来,我们来到了特林队。特林队也是夫人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周女士带我们在队里四处看看,追寻那记忆中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夫人意外地发现,当年她住过的那个土坯房居然还在,这是队里唯一现存的旧房,这让她兴奋不已,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土坯房后面就是当年的老排长陈老的住处,老人已是90多岁的高龄,享受老干部待遇,身体状况不错,可惜不认人了,现在由几个女儿轮流照顾。夫人在他们家聊家常,我就出来拍拍照。</p><p class="ql-block"> 队里有家人家造的别墅,特别漂亮,特别显眼。</p> <p class="ql-block"> 能够在家里喂喂猪,养个鸡,种种莱也是一种有趣的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 站在特林队的稻田旁,拍勐遮坝的云,美不美?</p> <p class="ql-block"> 池塘映夕阳</p> <p class="ql-block"> 为我们接风的晚餐,安排在特林队的老职工家,他们家很大,前后都有院子,还有鱼塘,鱼塘边还种了香蕉,菠萝蜜,木瓜,玛丽干等果树,树上成熟的菠萝蜜吃口非常好,和我们在店里买的就是不一样。玛丽干我们现摘现吃,味道清香,果肉甜糯,小籽有点多,不讲究的吞下无妨。</p><p class="ql-block"> 为了这一顿晚餐,许多人都忙开了。</p> <p class="ql-block"> 晚餐菜肴丰富,气氛热烈,令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 餐后当年武装连的战友合影,并相约明天中午在黄女士家为我们饯行,然后我们返回旅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 清晨,鸡鸣声唤我走出梦乡,推窗而望,浓雾弥漫,凤尾竹朦朦胧胧,一群野鸭在枝头飞过,我仿佛被时光穿越,回到50多年前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 刚下乡时,我们到水利四团参加水库建设,<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双版纳的气候有一特点,每年雨季过后,清晨经常浓雾弥漫,有时甚至直到中午才逐渐散去,我们建设的水</span>库位于勐遮坝的西南角,连队紧挨着傣族曼行寨子,浓雾中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傣族村寨,傣家楼与凤尾竹,木瓜树与香蕉树,朦朦胧胧的,画面感极强。这浓雾如果换个角度看,又会呈现另一种不同的景色。记得有一次上西定山背草排,我们在浓雾中出发,沿着山路往上爬,当气喘吁吁地爬上山顶,不经意地回头一望,立刻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白茫茫云海笼罩着整个勐遮坝子,四周青山环绕,那天空就像被水洗过的蓝,美的如同进了仙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span>晨<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你还在睡梦中,傣族寨子里,雄鸡啼晓将你唤醒,委婉动人的鸟鸣声,和时不时的狗吠声、牛哞声与富有节奏感的咚咚舂米声(傣族有每天清晨舂米的习惯)交汇在一起,仿佛奏响了一部美妙的交响曲——傣寨晨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每</span>当晴天,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凌空升起,感觉那月亮特别明亮,照得四野白晃晃的,傣族寨子里的广播喇叭,时常传出悠悠的傣歌声,经久回荡在朗朗的夜空……。</p><p class="ql-block"> “该去吃早饭了”,夫人的一声呼唤将我拉回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 出了旅馆准备到农贸市场的早餐店去吃碗米线。路过黎明农场的场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乡时,过一段时间会利用休息日走上十几里路,去勐遮街赶集,买些蛋啊鱼啊或肉什么的回来,用煤油炉烧上二三只小菜,三五个朋友一起,改善一下伙食,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北京知青包饺子,擀饺子皮那叫快,韭菜鸡蛋馅的饺子,那叫好吃。</p><p class="ql-block"> 那时赶集不是天天有,逢十还是逢星期日已记不清了,届时十里八乡的傣族老乡,拿上自家产的农副产品,到镇上集市摆摊,集市不是在房子里,是在道路两旁露天的。遇上刮风下雨的很不容易。现在好了,盖起了农贸市场大棚,刮风下雨不用愁,天天可以摆摊。</p><p class="ql-block"> 这是勐遮镇超大的农贸市场。</p> <p class="ql-block"> 露天市场的临时摊位,也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市场里找到一家米线店,正吃着呢,大康(参加纪念活动上海组的领队)突然打来电话来,要我们下午1点之前赶到集合地(勐海茶圣大酒店),本来计划是下午三点集合的,难道纪念活动提前了?这下时间就有点紧了。我们赶紧吃完米线逛市场,看看能买些什么,夫人看中一袋蜂蛹,不带蜂巢的130元一斤,比普洱的要便宜许多,估计够装一盘的就买下了,另外还买了几只牛蛙,赶紧就往黄女士家赶,要把这一变化及时告诉她。恰巧在路上,迎面碰上黄女士等三人上菜场买菜,我们将新情况告知,她们继续上菜场买菜,我们则利用剩余时间请周女士带路,上附近的乌龟山顶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 周女士熟门熟路,带我们从一条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小路上山。.</p> <p class="ql-block"> 傣族有斗鸡的习俗,沿途发现一只公鸡,特别的精神威武,会不会就是傣家养的斗鸡?。</p> <p class="ql-block"> 上山之路,看得出已很久没人走过了。</p> <p class="ql-block"> 山顶寺庙空无一人静悄悄的,安静的有点吓人。</p> <p class="ql-block"> 寺庙四周的墙壁上,一幅幅壁画很美,反映的是傣族民间的一些传说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紧,匆匆看了看就下山了,连这个寺庙叫什么名字都没有找到了。我后来网上查了一下,叫曼垒佛寺,不知正确不正确?</p> <p class="ql-block"> 从乌龟山上看勐遮坝</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里,以前的傣楼木结构竹排墙,一层架空,养牛养猪,二层住人,没有玻璃窗,屋顶是用土瓦或草排盖的,现在一般傣族老乡新造的傣楼没有架空层,用的材料是钢筋水泥和砖瓦, 讲究点的用琉璃瓦盖顶,与汉族造的小楼区别不大。这张照片上的旧建筑物,虽不是傣楼,但有些傣楼的形状在里面,与边上的傣家新楼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然旅游景区里的傣楼除外。</p> <p class="ql-block"> 十一点一刻回到黄女士家,只见厨房里正忙得热火朝天,有些菜正在烧,有些人还没到,为了赶上12点的公交班车,我和夫人不得不提前吃饭,不能和大家一起聚餐了。</p><p class="ql-block"> 下午一点之前,赶到勐海茶圣大酒店,只见酒店静悄悄的,没有提前活动的迹象,一直到下午三点才集合开始活动,我没明白,为什么要求我们在下午一点之前报到,心里总觉得有些愧对为我们饯行的几个老哥们、老姐们了。</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些天,夫人见到了她的老战友老朋友,非常开心,实现了她多年的愿望。足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