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纪行 一 古县衙

沙中金

<p class="ql-block">拍摄 沙中金</p><p class="ql-block">时间 2024年9月20日</p><p class="ql-block">手机 华为pura70rpo+</p><p class="ql-block">篇号 75932243</p><p class="ql-block">配乐 二泉吟</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中心,平遥县衙静静矗立。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现存最早的建筑可追溯至元至正六年(1346年),历经六百余年的风雨沧桑。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达二百余米,东西宽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衙署内的建筑皆配有楹联,如大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二堂楹联亦充满深意:“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踏入县衙,仿佛穿越回古代,那些古老的楹联时刻提醒着为官者应心怀百姓,廉洁奉公。</p> <p class="ql-block">  “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平遥县衙作为国内现存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在清代晋商昌达兴盛的百余年间,此地竟未出现过一任贪官。当地繁盛的商业文明孕育了特有的官场文化。步入这座古衙,从大堂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到二堂匾额“天理国法人情”,再到粮厅联“万事莫苛求只要大家共守此法;一心惟清白期与斯民相见以天”,这些楹联匾额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当时执政者对官吏的道德操守要求和为官者的自勉,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贯穿着清官情结。</p> <p class="ql-block">  县衙药王殿供奉着药王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著有《千金方》,在中医药学领域有着重要贡献。药王殿的存在,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健康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名医的敬仰。殿内供奉的孙思邈雕像庄重肃穆,仿佛在向每一位来访者讲述着古代医药的智慧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土地祠”三个大字十分醒目;门两侧各有一盏红灯笼悬挂,并贴有一些对联。土地祠设于衙署之中,这反映了中国汉民族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而产生的相应宗教文化。“土地爷”为地方守护神,在汉民族的信仰中,土地爷为地方守护神,保佑五谷丰登。一县之官长领一方水土,自应奉祀土地爷,并设司按期祭拜,以求得神灵保佑。土地祠的存在,象征着官府对土地和农业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  刑房并非对犯人行刑之所,其主要职责有:一是负责审案文书的记录,整理归档,为知县查找国家刑典中的适用条款,根据县太爷指令,书写对有关人犯的拘传、查抄、起赃、传唤证人、封产、判决书等有关文札,以及大案初审的上报案宗;二是管理监狱(重狱、轻狱、女狱),监造并保管刑具、戒具;三是誊写朝廷新颁的法令、禁令及上司下达的通缉令等,张贴于城门、市井、交通要卡,晓谕百姓;四是组织医学值司人员为人犯诊断,核实伤情病情,率领仵作(法医)验尸取证。刑房的存在,确保了司法程序的严谨与公正。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古代司法制度的严谨与细致,感受到古人对法律的敬畏与尊重。</p> <p class="ql-block">  犯人的站笼,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工具。它高高耸立在县衙一角,让人不寒而栗。站笼的存在,不仅是对犯人的惩罚,更是对其他人的警示。它无声地诉说着古代法律的严苛与无情,也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与人权保障。</p> <p class="ql-block">  犯人的立枷,同样是古代刑罚中的一种。它沉重而冰冷,让人感受到古代司法的残酷。立枷的存在,不仅是为了惩罚犯人,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与法律尊严。在这里,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代司法官员手持刑具,威严地宣读判决书,而犯人则低着头,默默承受着惩罚。这一切,都让人对古代司法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平遥县衙,这座历经六百余年风雨的古建筑,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与人事更迭。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官场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体会到古人对法律、道德与正义的追求。每一座建筑、每一副楹联、每一件刑具,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在游览中,仿佛穿越回古代,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