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明朝绝对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特殊存在。明朝终结了蒙古人创建的元朝,却灭亡于女真人建立的满清,可以说“兴于胡亦亡于胡”;朱元璋依靠农民起义奠定了明朝的基业,崇祯帝却在农民起义中失去了大明的江山,可以说“成于斯也败于斯”;永乐大帝迁都北京,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崇祯皇帝自尽于煤山,成就了“君王死社稷”;面对瓦剌,数万军民众志成城打赢了命悬一线的“北京保卫战”,满清侵袭,明朝降将却引贼入关演绎了“树倒猢狲散”,往事如烟、繁华尽散,大明王朝留给历史的却是数不尽的凌乱与不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纵观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自洪武皇帝朱元璋和永乐大帝朱棣之后,后继的皇帝们似乎失去了励精图、治横扫天下的雄风,在美食皇帝朱高炽、蛐蛐皇帝朱瞻基、被俘皇帝朱祁镇、专情皇帝朱见深、荒淫皇帝朱厚照、炼丹皇帝朱厚熜、罢朝皇帝朱翊钧、一月天子朱常洛、木匠皇帝朱由校等一代代帝王的努力之下,皇帝怠政、特务横行、宦官乱政、朝野党争、土地兼并、贪腐盛行、军事衰败、倭寇侵扰、国库空虚、灾害频仍……各种乱象层出不穷,最终将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朝中后期,朝堂上的政治腐败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官僚体系内部党争严重、矛盾重重;官僚集团与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充斥着刀光剑影,这些掌握着国家权利的利益集团为了一己私欲,层层盘剥、中饱私囊,导致国库亏空持续加重。万历年间,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在辽东总兵李成粱的姑息之下逐渐崛起,成为威胁东北安定的一支劲旅。万历三十四年,二次出任辽东的李成粱又和努尔哈赤眉来眼去、暗通款曲,强迫数万百姓迁徙,将号称“八百里新疆”的宽甸六堡拱手相让,使得明军失去了一块土地肥沃的军事防御重地,自此,大明王朝在辽东的藩篱尽失,努尔哈赤以六堡为基地迅速扩张,更加坚定了反叛明朝的决心。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改“大金”为“大清”,他率领下的八旗骑兵最终成为取代明朝统治的军事力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自万历年间,明朝开始进入小冰河时代,中原地区气温骤降,降雨量达到了自秦汉以来的最低点,剧烈的气候变化导致北方干旱风沙逐年增多,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田经常颗粒无收,百姓生活极为困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腐败的明朝官员为加官进爵不惜瞒报或者谎报灾情,更有甚者竟然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将朝廷拨付的赈灾款项占为己有。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也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官宦们依靠手中的权势大量兼并土地,甚至就连太监、豪绅也通过各种手段将农田据为己有。权贵们手里握着大量的土地却想方设法偷逃税收,朝廷要应付建州女真族的侵袭,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军费开支,为了弥补财政不足的漏洞,只能加重对农民的赋税。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们流离失所,生活已经难以为继,面对着沉重的赋税压力,走投无路之下只得揭竿而起,引发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农民起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天启七年(1627年), 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抗粮不交杀死知县,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这场起义原本规模不大,但陕北巡抚担心朝廷怪罪选择了视若不见、充耳不闻,于是兵变的农民犹如漫山的野火很快在西北地区蔓延开来。崇祯元年(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桂等人在陕西起兵;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李自成等人也先后造反,西北地区官军也因缺粮缺饷发生哗变投入到起义军的队伍成为主力,一时间,陕西境内起义队伍竟多达100余支。</p> <p class="ql-block"> 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战败身死后李自成继任“闯王”,其率领的军队迅速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李自成实施“行仁义,收人心”、“据河洛,取天下”的战略,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受到了广大灾民的热烈欢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克西安,定国号为大顺。二月,起义军兵分两路进攻北京,沿途农民群起响应,沿途州县闻风而陷。三月十八日,大顺军围困北京,次日北京城陷,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大明王朝就此灭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时,镇守辽东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正在投降大顺与投降满清之间首鼠两端,闻听爱妾陈圆圆落入李自成部下之手愤而投靠满清,引多尔衮的八旗军入关。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军讨伐吴三桂,多尔衮率清军昼夜兼程于二十一日抵达山海关前。四月二十二日,大顺军与吴三桂激战正酣,双方均已疲惫不堪之际,多尔衮指挥清军突然从侧翼杀出,大顺军顿时阵脚大乱死伤惨重。李自成见败局已定,急令向北京方向且战且退。多尔衮命吴三桂为先导一路追杀,直扑京城。面对步步紧逼的清军,李自成早已无心恋战,四月二十九日在武英殿匆匆登基之后便撤出北京逃往西安,大顺政权占领北京仅仅42天。五月,清军入京,十月三十日,顺治在皇极门颁布登基诏书,开启了满清二百多年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灭亡明朝的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有一些观点认为,明朝末年爆发的鼠疫才是压倒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棵稻草。由于小冰河时期带来的极端天气,导致全国粮食大幅度减产,人们为了果腹搜刮一切可以入口充饥的东西,老鼠洞里的粮食和老鼠都成了食物,使得鼠疫开始快速传播。万历八年(1580年),山西大同就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崇祯六年(1633年),山西兴县再次爆发鼠疫,百姓们为了活命纷纷外逃,使得鼠疫很快蔓延到陕西、河北、天津、北京等地。《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死亡枕籍,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崇祯实录》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当大顺军抵达北京时,守城士兵“鸠形鹄面,充数而已”已经虚弱到用鞭子抽打都不肯站起,可以说,李自成占领的北京城当时已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万历和崇祯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陕、晋、冀三省死亡人数高达千万以上,北京城至少有四分之一以上人口被鼠疫夺去生命。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入北京城时号称五十万之众,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在与吴三桂山海关大战中却只有十万部队,可见当时鼠疫之严重。可以说,这场流行了十几年的大鼠疫不仅间接摧毁了明朝,也直接摧毁了李自成的大顺朝。满清入关之后,北方人口的大量减少客观上阻断了鼠疫的快速传播,满汉分居和游牧民族骑马、剃头的生活习性也减少了跳蚤传播鼠疫的可能。战乱平息之后,满清政府为了巩固政权,派遣医生对病人进行救治,也有效地阻止了疫情的蔓延。随着小冰河时期的结束,这场给大明王朝带来毁灭性灾难的鼠疫终于进入了尾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穿过波谲诡异的历史风云,宦官乱政、朝野党争、特务横行、满清崛起、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天灾鼠疫,似乎每一样都足以让大明王朝变得摇摇欲坠,又似乎每一样都不足以压垮傲骨铮铮的大明王朝。那么,压垮明朝的究竟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贪腐,屡禁不绝的贪腐,将那个雄姿英发的大明王朝一步一步拖向无可救药的病入膏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贪腐的憎恨近乎疯狂,甚至用了千古未有的残酷手段,在位期间处决了十五万名贪官,遗憾的是,这些雷霆手段终究未能根除明朝的贪腐,贪官前赴后继地“欺上瞒下”、“结党营私”、“横征暴敛”、“贪得无厌”,就如同一群疯狂的白蚁肆无忌惮地啃食着明朝的根基。若非贪腐,天灾何所惧?皆因贪腐,人祸尽可杀!当国库越来越空,百姓越来越穷,军事越来越弱,民怨越来越沸腾,任何一个风吹草动,都足以让挺立了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瞬间崩塌成一地残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