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i>序</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加索,这片神秘而遥远的土地,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早在我还年轻的时候,在某部早期的苏联电影中,其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某个人在提到斯大林时,并没有直接呼出他的全名,而是以一种略带戏谑的口吻说:“那个高加索人。”从此,“高加索”这个地名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我的记忆中,成为了我对这片土地最初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然而,尽管这片土地孕育了世界白色人种,曾经是多个文明的交汇之地,在圣经和古希腊神话中更是隐喻着人类及其文明的起源,但它却一直没有引起我更多的关注。或许是因为我的精力和兴趣点有限,那些一开始没有被关注的东西,很容易就被我遗忘在了角落,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总是有些怀旧情结的。我们喜欢关注那些自己熟悉的旧事,而对于新的东西,往往会不自觉地熟视无睹。《圣经·旧约》中不是说过“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吗?就连一度雄居西哲之巅的老黑格尔,也跟着说“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这或许就是人们喜欢沉浸于旧梦之中的理由吧。</p><p class="ql-block"> 其实,真实的情形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那些没有显现在我们的视域中的东西,并不是它们不再显现了,而是我们觉知这个显现的窗户并没有打开。这扇窗户一旦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便会立马涌现在我们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当一个朋友向我发起去外高加索旅行的邀约时,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一阵新风从窗外袭来,吹散了我心中的迷雾,催我踏上了这次行摄之旅。高加索,这个曾经只存在于我记忆中的地名,终于显现在了我的视域之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巴库的隐喻</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夜两点,我随团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出发,乘坐卡塔尔航空的班机,经多哈转机,于当地时间中午十二点二十分抵达阿塞拜疆首都巴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机缓缓降落在盖达尔·阿利耶夫国际机场。刚走出弦梯,一阵带着寒意的风迎面吹来,如丝般的细雨轻轻洒落在脸颊上。目光所及之处,被一层薄薄的雾霭笼罩,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朦胧而深远的意境。这让我联想到了苏东坡《浣溪沙》中的诗句:“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虽然这里没有雨过天晴后的“晴滩”,但在这风斜雨细、瑟瑟寒风中,一到巴库便呼吸到了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长途跋涉后的疲惫感,仿佛被魔法般悄然挥去,消散得无影无踪。巴库,给人的第一印象真好!我再次深吸了一口气,拎起行李,随着人流轻快地走出了机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巴库市区,雨已经停了,但天空仍堆积着厚厚的乌云,我喜欢在这种天空背景下摄影。因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阴霾之下,景象虽然少了阳光明媚下的爽朗,但却多了几分含蓄与内敛之美。在这样的天气里漫步街头,仿佛更能切近它的灵魂,更能窥探到那些深藏在宁静与纯粹之中的隐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巴库的确是一个充满着隐喻的城市,仅仅从它的名称的双重解读中就能感觉得到这一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波斯语中的"Bād-kube",</span>就有“风袭击的城市”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帝之山”两重意思。这两种解读透露出了巴库人对自然力量和神圣力量的不同认知与敬畏,蕴含着巴库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走出机场,我们便迅速进入了紧凑而高节奏的游览模式,第一个参观点便是被誉为巴库城市地标的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刚一下车,我眼前骤然一亮,内心被眼前这座宏伟建筑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所震撼。这座建筑彻底打破了传统常规,外观犹如卷着层层波浪的流水,曲折蜿蜒地从地面升向天空,随后又舒卷着流回地面,其飘逸、浪漫和动感的态势,令人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后现代先锋艺术的风格中,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展现了极为传统的永恒循环主题。那些流畅的线条、弯曲的弧度,以及建筑与地面的无缝衔接,无不展现出设计师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这种复杂的文化内涵,大概正是阿塞拜疆人在对未来的强烈期盼中,又深深眷恋着自己传统的文化心态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盖达尔·阿利耶夫中心是一个集博物馆、图书馆和会议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体,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然而,由于团队行程紧凑,我们没有安排入内参观,只能在周边的广场和绿地上徘徊。不过,这里有很多与中心主体艺术风格一致的雕塑作品,线条流畅,形态各异,极具观赏价值。我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拍摄了一些照片,以便留下这难忘的一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我在一个距离较远的地方停下来,静静地观赏着眼前的这个建筑奇观。在铅灰色的天幕下,文化中心宛如幽暗中穿透而出的一片光亮,神秘而深邃,柔和而庄重,周围的世界也被晕染得生机勃勃、祥和恬淡,原本弥漫着淡淡凉意的空气也开始释放出阵阵暖意来。在这一刻,仿佛时间已经静止,在辽阔的空间中,只有我和这座建筑相视而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这光亮原本就是离不开阴暗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没有了被阴霾遮蔽的天空作为背景,也许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艺术之光会显得黯然失色。这个道理,其实在我上次伊朗旅行时就已经在波斯先知琐罗亚斯德的说教中领悟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梭于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至巴库老城之间,我仿佛经历了一场从后现代至中世纪的时空穿梭之旅,心灵在古今交融中得到了极大的震撼与洗礼。据悉,巴库老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历史滥觞于拜火教祭坛,最早可追溯至公元三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老城依然保持着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为游人们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步入巴库老城,犹如步入一幅流动的历史长卷,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神秘与传奇的年代。古城墙巍峨壮观,石板路蜿蜒曲折,塔楼高耸入云,城堡与王宫巍峨屹立,它们历经沧桑,见证了无数风雨与朝代更迭,却依然屹立于巴库市中心悬崖之巅,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象征与骄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徜徉于老城的小径,手持相机,尽情记录着古城的韵味与风情。每一块砖瓦、每一道斑驳的墙面,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我能够聆听时光细语和历史叙事。就连从街角咖啡店、食品店与花店中溢出的香味,也透露出老城独有的传统气息,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令人感兴趣的是,老城街头那些形态各异的雕塑,它们或古朴典雅,或时尚灵动,彰显着巴库老城独特的文化风貌与艺术魅力。特别是那尊风格迥异的瓦西德塑像,以象征和寓意深远的艺术形式,<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过变形、夸张等手法,以树根为底座、大树为主体,并在雕像头上的发丛中隐藏着密密麻麻的众生像,生动的诠释了诗人立大地、心系民众的人文情怀,其设计之独特,技法之细腻,着实让人叹为观止。</span></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不经意间发现团友们已不见了踪影,情急之下拨打电话联系,才得知众人已经在希尔万莎宫参观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希尔万沙宫,一座典型的阿塞拜疆式宫殿,始建于15世纪,坐落于老城区内高耸的山丘之上。宫殿建筑群由多个部分构成,其中包括位于最高层的希尔万沙王宫与基万汗那宫,中层的赛义德陵,以及第三层的皇家陵寝与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宫采用两层结构设计,通过三座螺旋状狭窄的楼梯相互连接,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包括小厅、王宫大殿、书房及后宫等多个功能区。宫殿墙体采用不同尺寸的石块精心堆砌而成,尽管石材大小不一,但拼接技艺精湛,从任何视角审视都无法察觉到缝隙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宫廷内部装饰兼具精美与历史韵味。宫殿主入口配备高耸的门楼装饰,阶梯引领至顶部为圆顶的八角形大厅。大厅内部,两道箭形门洞分别通向宫殿的东侧与南侧,圆顶之下,各面均设有高耸的箭形壁龛,这些设计元素充分展现了阿塞拜疆独特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从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至巴库老城,两者之间的强烈时代对比与文化反差似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历史与时代隐喻。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作为阿塞拜疆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标志性建筑,其设计充满艺术感与未来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也是创新发展的体现,象征着阿塞拜疆人民对现代化的热切向往与不懈追求。而巴库老城,则以其悠久的历史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波斯、</span>阿拉伯、奥斯曼及俄罗斯等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代表着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融合。这一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了阿塞拜疆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交织、历史与未来共鸣的和谐画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巴库这座充满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的城市中,古老神秘的少女塔与现代敞亮的火焰塔遥相辉映,形成了极强的文化张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女塔位于巴库古城东南角的里海之滨,这座历经风雨的古塔曾是12世纪所建的汗王宫殿建筑群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防御工事。在天空依然灰蒙蒙下,少女塔静静地矗立在古城的一角,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岁月。在阴霾的掩映下,她显得庄重而静谧,同时又在淡淡的忧郁中透着几分神秘与幽远,让人心起涟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导游介绍说,少女塔高27米,为8层圆柱状结构,每层可容纳50余人。在古代,这座塔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更是居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遇到敌情时,士兵们可以从塔内的窗口往外倾泻滚烫的熔铅或投下燃烧的石油火把,用以抵抗外敌进攻。塔内还深藏有一口古井,其水四季清凉甘美,为古城居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在设计上,塔圆形部分朝北,让寒冬的北风绕塔而去;突出翼朝南,每到夏季,便将凉爽的南风导入城内,使得巴库老城始终冬暖夏凉。看来,这少女塔在历史与建筑的交响中,的确充分展现出了巴库人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让人不禁为之赞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寻着古塔石砖特有的沉稳气息,缓缓绕塔而行。指尖轻轻触碰着被时间雕琢的塔壁,感受着每一块石头背后的故事与温度。岁月不经意间在墙面上刻蚀出了道道斑驳的印记,这些印记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记录着少女塔所经历的风雨沧桑。我不知道在这些印记中究竟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叙事,还有多少痴情男女殉情投海的凄美传说。但我相信,这些印记早已内化为阿塞拜疆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品格,使他们能够在四季的更迭、日月的轮转中踏着沧桑走向未来,继续传承和发扬着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火焰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巍然</span>傲立于巴库市中心的至高处,如王者般俯瞰着整个城郭与海湾。其巍峨之态,宛若一抹蓝焰破空而出,腾跃向厚重的云层,以无与伦比的力量与气势,在周遭阴霾笼罩的世界里绽放出耀眼的光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塔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设计以火焰为灵感,外立面以蓝色镜面玻璃为装饰,</span>将古老传统与现代前卫巧妙交织,于光影交错间演绎渐变之美,层次分明,动感十足,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和丰富的艺术韵味,与静谧的少女塔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了巴库天际线的绝美画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火焰塔前卫外观下,却深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其设计理念源自拜火教对火的尊崇。拜火教,亦称琐罗亚斯德教,起源于古波斯南阿塞拜疆,与阿塞拜疆历史渊源深厚。公元前6世纪,巴库地区已有拜火教神庙,不仅是宗教仪式之地,更是信仰圣地。公元3世纪,波斯萨珊王朝占领阿塞拜疆,拜火教被奉为国教,进一步深化了与阿塞拜疆的联系。阿拉伯人入侵后,拜火庙虽多遭废弃或改建,但拜火教的历史影响依然深远,信仰教义在民间流传不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阿塞拜疆,火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象征光明力量,能净化人心,维系生命。火焰,作为拜火教核心元素,广泛融入阿塞拜疆文化与艺术。无论是传统绘画、雕塑,还是现代建筑、设计,火焰形象随处可见。火焰塔,作为现代地标,不仅展现建筑技术之精湛与设计师之匠心,更内在传承着古老的火焰崇拜文化,鲜明传达了城市独特精神,成为承载阿塞拜疆人历史记忆与未来期望文的纪念丰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靠在高地公园观景平台的大理石栏杆上,静静的仰视着高耸入云的火焰塔,思绪在历史的时空中悠然飘荡,心中涌动着对眼前这座古今交融的传奇城市深深感动。巴库,这个很难从地图上找到的古老城市,却拥有世界上最尖端的超现代建筑,除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和火焰塔外,国家地毯博物馆、水晶馆、以及SOCAR塔等,都是现代建筑的翘楚之作。但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与新在巴库的共存,并是一种简单的空间叠加,而是文化血脉的延续和契合。这种</span>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现代性光芒的巧妙交织,赋予了巴库独特的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地公园的烈士陵园,是一片深深植根于阿塞拜疆近现代史的厚重土壤,这里长眠着在巴库战役、三月事件、黑色一月大屠杀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中捐躯和遇难的阿塞拜疆人。陵园里,沙希德纪念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烈士清真寺、</span>烈士长廊以及土尔其烈士纪念碑默默的矗立着,营造出一种沉静肃然的氛围。步入其间,心绪不由自主地变得有些沉重,仿佛能听见长眠者在地下悲凉而幽怨的低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巴库战役,于1918年8月26日至9月19日之间烽火连天,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高加索战役的关键一环,最终以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与阿塞拜疆联军的胜利落幕,他们成功击退英国与亚美尼亚联军,占领巴库。其战况之激烈,伤亡之惨重,无不令人扼腕痛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役期间,三月事件与九月事件相继爆发,前者导致阿塞拜疆人惨遭屠戮,后者则令亚美尼亚人陷入血海,这两场悲剧无疑加深了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之间的仇恨,成为两族冲突不息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色一月大屠杀,指的是1990年1月19-20日,为平息巴库城内针对亚美尼亚人的骚乱与阿塞拜疆独立运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联政府宣布当地进入紧急状态,并派军介入。</span>这一行动造成数百平民伤亡,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动荡,其影响至今仍在回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纳卡冲突,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两族间绵延已久的领土纠葛。其根源可追溯至1923年,当时苏联政府为平衡地区战略格局,将纳卡划归阿塞拜疆,此举激起了亚美尼亚的强烈反对。苏联解体之后,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逐渐升级为国与国之间的激烈对抗。自1988年至2020年间,纳卡地区相继爆发了三次武装冲突,每一次都伴随着惨重的人员伤亡与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无数平民背井离乡,社会深陷动荡与不安的漩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纳卡冲突,<span style="font-size:18px;">植根于深邃的民族宗教与地缘政治脉络。</span>但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领土之争中,却隐喻</span>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情感与利益的激烈交锋以及对人性的深度考验,</span>映照出贪婪与仇恨的暗影、无奈与绝望的深渊,吟唱出人性深处最为沉重的哀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高地公园凭栏远眺,灰暗天幕虽沉沉低垂,却难掩巴库城与里海湾之绰约风姿,她们宛如静谧的处子,于幽暗中更显动人韵致。此时此刻,纳卡冲突等往昔战火留下的伤痕,仿佛一页泛黄的集体记忆,被深深尘封于历史的扉页之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大高加索山脉东南角的杰伊兰克奇梅兹河流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峦叠嶂间,有一个让时间凝固,让灵魂震颤的秘境—</span>戈布斯坦。这里的6000余幅史前岩画和大面积的泥火山,撩开了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神秘面纱,凸显出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库的隐喻不仅仅蕴含于历史文化的绵延跌宕里,而且也蓄藏在自然与人文的水乳交融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巴库驱车出发约60公里,便抵达了令人神往的戈布斯坦岩石艺术文化景区。天空依旧阴沉,轻薄的雾霭散布在纵横交错的沟壑之间,嶙峋的山岩在柔和光晕中显得幽邃而辽远。这是一个被历史尘封已久的地方,就连拂面的山风也带着远古淳厚苍茫的气息,让人顿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种莫名的清凉与宁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着山坡拾阶而上,一幅幅刻在崖壁上和石缝间的岩画逐渐映入眼帘。这些岩画岩绵延数万年,虽然早已退掉了原有的色彩,但在简洁粗犷的线条中,形象栩栩如生的记录了生存于此地的动物种群,以及狩猎、舞蹈、祭祀等人类活动场景,传递出了古阿塞拜疆人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历史信息,饱含着一种带着野性的原始生命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细细品味着一幅幅独具原始魅力的岩画,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探寻着来自远古的共鸣。</span>面对这些鲜活的文化印记,<span style="font-size:18px;">仿佛置身于远古的洪荒时代,</span>体内湧动着一股鲜活<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生命力。此时此刻,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了庄子的那句话: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岩画景区山崖边的岩石上,极目远眺里海盆地,不远处,悄然铺展出一幅奇异的地质画卷——泥火山群。在这片方圆约70公里的广袤土地上,400余座泥火山星罗棋布,其数量约占全球已探明泥火山总数的三分之一,规模之宏大,举世无以出其右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泥火山,并不似真正的火山那般气势磅礴、遮天蔽日地喷吐炽热岩浆。相反,它们在地表深处天然气受压膨胀的驱动下,以一种温婉而优雅的姿态,仿佛吐泡泡糖般,轻轻地将泥浆送上地面,随后又在地表悠然地堆积成形态各异的小丘与盆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泥火山的一呼一吸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演绎着</span>地球内部的勃勃生机,昭示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馈赠。早在远古时期,人们便将从地下冒出的不息火苗,视之为神灵的垂怜和恩赐。<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于对火的敬畏和崇拜,后来的人们将这片热土称为“阿塞拜疆”,意为“火的国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巴库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燃气资源。公元十世纪,该地周遭的手工采油便了拉开序幕,并先于世界工业化的正式开采,于1873年凿出全球首口油井。至二十世纪初,巴库油田产量跃居世界之巅,被誉为“石油之城”。昔日不起眼的小城,随着时光的流转,逐渐蜕变,高楼拔地而起,绿树掩映其间,焕发出现代化都市的璀璨光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巴库,岩画与泥火山交织出了独有的自然之美与厚重的文化象征。岩画栩栩如生,勾勒出先民生活风貌与文化传统的精髓;泥火山则喷薄欲出,直观彰显自然伟力与生命蓬勃。两者相映成趣,在这片土地上共同构筑起独特的自然文化双遗产,为人们开启了一扇窥探巴库文化隐喻的奇妙之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历史的回响</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巴库两日游罢,我们启程探访历史悠久的沙马基与舍基古城。此时,天空终于放晴,久违的阳光倾洒路途,将连日的阴霾涤荡一空,心绪亦随之爽朗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抵达沙马基,我们并未踏足古城街区,而是直奔闻名遐迩的珠玛清真寺。步近寺门,遥见其上以阿拉伯文镌刻的“真主至大,唯信得永”八字经文,令人油然而生敬意。珠玛清真寺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高加索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其渊源可追溯至公元743至744年间,是地区历史变迁的忠实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步入寺内,一座庄严简约、气势恢宏的建筑即刻跃入眼帘。珠玛清真寺的外观以浅黄为主色调,饰以细腻精美之花纹,于简洁中透露出深厚底蕴。穹顶与拱门满载伊斯兰特色,交织辉映出浓郁的宗教氛围与艺术美感。两根高耸入云的宣礼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挺拔峻峭,令人心生敬畏之情。主体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侧的围廊雕纹细腻,赋予建筑以丰富的空间韵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的整体布局,尽显庄重和谐之美韵。其主体由三大长方形大厅巧妙构筑,中间正厅尤为显赫,主次有序,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灯与圆形拱顶交相辉映,顶部虽融入 现代元素,但仍不失古韵,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寺内庭院里,下沉式花园隐现出斑斓的色彩,圆盘状喷泉轻溅着细小的水花,为这方神圣净土平添一抹清凉与幽宁。旁侧的大理石碑,铭记着清真寺的历史变迁与地震损毁的痕迹,默默诉说着岁月流转的沧桑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珠玛清真寺,历经沧桑屹立不倒,不仅镌刻着国家的风霜雨雪,更见证着阿塞拜疆宗教的历史演进。在高加索山脉那深情的怀抱里,古老的拜火教曾在此滥觞,熠熠生辉。在历史的洪流中,宗教的变迁如波澜起伏,阿拉伯人的征服与伊斯兰教的传播,将阿塞拜疆引向了伊斯兰化的道路。信仰重塑之时,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火花四溅。而今,伊斯兰教虽已成为主流,但拜火教的遗迹与信仰依旧在这片土地上静静守望,两者交织,共同勾勒出阿塞拜疆那独特而迷人的文化画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舍基,静谧地坐落于大高加索山脉的怀抱,古尔贾纳河如碧绿的绸带穿城而过。萨非、卡扎尔与俄罗斯传统风格的中世纪建筑群,在田园风光的温柔抚慰下,更显其优雅与宁静之韵。此城,曾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其悠久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公元前7世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舍基汗王宫殿,坐落于古城东北隅,于1762年由胡赛因汗所建。穿过侧面围墙狭窄的小门,并未见到气势磅礴之壮观,唯有一幢精巧的两层楼房映入眼帘。王宫虽不广袤,却精雕细琢,尽显雅致。院内碧水荡漾,古树婆娑,尤其是那两株屹立千年的梧桐,矗立于宫殿之前,见证着岁月的流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宫以木质构筑,独运匠心,采用精妙绝伦的榫卯技法,未曾使用一钉一胶,彰显出超凡脱俗的建筑艺术。外墙瓷砖铺陈,蓝灰、深棕与赭石交织成几何奇景,色彩斑斓,层次分明。室内窗子则大面积铺陈色彩斑斓的马赛克玻璃,光影交错,绚烂夺目。墙壁与屋顶之上,狩猎、战斗等场景的壁画栩栩如生,艺术价值斐然,令人赞叹不已。汗王官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真是实至名归。</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宫巍然矗立,见证了基舍可汗王国昔日的辉煌岁月,其历史根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公元前7世纪。公元14世纪之前,舍基曾是蒙古国伊尔汗国麾下的一片沃土,后又归入萨非王朝的版图,期间历经多次王朝更迭。直至公元1743年,舍基汗国横空出世。而四年之后,波斯阿夫沙尔王朝的纳迪尔汗去逝,其国内随即陷入动荡,阿塞拜疆地域亦随之四分五裂,竟相继涌现出十五个汗国。于群雄竞逐的烽火中,舍基悄然崛起,成为高加索地区最为显赫的封建强国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舍基古城怀抱中,隐匿着一座名为Karavansaray的旅舍,它修建于18世纪,曾是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驿站明珠。昔日,这里商贾纷至沓来,旅人络绎不绝,他们在此驻足休憩,互通有无,随后伴着驼铃的悠扬旋律,缓缓穿越广袤的波斯沙漠,踏上去中东或欧洲的旅途。三百年时光荏苒,尽管现代交通的轰鸣已替代了往昔驼铃的清脆,这座旅舍依旧坚守着中世纪商队客栈的原有风貌,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旅舍以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貌,融合着伊斯兰特征和当地传统风格,留存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墙</span>砖拱与回字结构的古典韵味。轻启半掩的木门,步入其间,豁然开朗,只见宽敞的圆形过厅映入眼帘。过厅地面,石块历经岁月洗礼,于凹凸间折射出沉稳内敛的光泽。中央置一八角喷泉,小巧玲珑,于宏大的圆形穹顶之下,更显别致清雅。周遭墙面,质朴木门与斑驳石块相映成趣,古朴中蕴含典雅之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厅堂,步入一段幽邃狭窄的走廊,旅舍的内部庭院赫然眼前。这是一处双层闭合的四合院落,中庭宽广明亮,镶嵌着精致的花园与水上凉亭,为旅人及游客提供了一方悠然避暑的天地。四周围绕着两层客房,廊道以圆形拱顶相连,其巧妙的设计,既保证了通风又有效隔热。底层更设有半地下室,半露窗户透进光线,既宜客居又便储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Karavansaray大旅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历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丝绸之路的辉煌与沧桑,</span>不仅是极佳的休憩之地,更像是一座生动的历史博物馆。旅舍内的客房典雅古朴,茶馆静谧闲适,花园餐厅风光旖旎,皆向四方游客敞开心扉。漫步其间,品一口香茗,抽一管水烟,便可悠然沉浸于旅舍独有的地域风情与悠久的历史韵味之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舍基,作为阿塞拜疆之旅的终点,我们在短短数日间匆匆走过这片神秘之地,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咀嚼其韵味,便又匆匆启程,奔赴新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海关,站在横跨阿拉扎尼河的大桥上,但见流淌的河水自大高加索山脉深处潺潺而来,蜿蜒穿越脚下桥拱,继而浩荡奔腾,渐行渐远。跨过这座桥,便要进入了格鲁吉亚境内了。我不由得转过身来,回首凝望之际,历史的回响在脑海中久久萦绕,不绝如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塞拜疆人,自远古岩石嶙峋的洞穴中蹒跚而出,穿越数万年的历史迷雾,终于在公元前9世纪步入辉煌的文明殿堂。公元11至13世纪间,阿塞拜疆民族渐趋形成。公元1991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塞拜疆共和国</span>正式宣告独立。这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征程,其间,阿塞拜疆或沦为波斯附庸,或遭阿拉伯人征服,或屡遭外族侵扰与瓜分,或被并入沙俄及苏联版图。然而,在历史长河中,阿塞拜疆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民族精神,在艰难的前行中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辉煌与进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