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点亮人生 照亮他人</p><p class="ql-block">——读王孝恩主席的《学习与耕耘》一书有感</p><p class="ql-block">手捧着这沉甸甸的、五十多万字的书籍,真切地感受到它的份量。这不仅仅是书的厚重,更是王主席的信任和厚爱。我何德何能,有幸得他老人家赠书,真是上天眷顾。</p><p class="ql-block">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高大,他做人做事的风格和表现出来的风骨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我是在2020年“安泽县诗词楹联协会”年会上认识王主席的,那时,他坐在主席台上,是特邀嘉宾出席。他給人留下的印象深刻:台上讲话发言不拿稿子,浓重的河南口音,但条分缕析,言辞清晰。我惊讶于他的儒雅和才气。活动环节,他又表现的幽默风趣、活泼可爱。我惊讶于他的谦和与爽朗。让人一下子就记住这个银发童颜的老者,当知道他原是县政协主席,退休后又承担起县关工委工作时,一种高山仰止,肃然起敬之意油然而生。他虽身处宦海,却心似莲花,根本不带一丝官气和暮气。<span style="font-size:18px;">应该是阅历和长期的自律,使其自带一种光芒和厚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后来的几次采风活动中,我发现他为人谦逊,做事认真,待人真诚。时常笑声朗朗,言语中又不失风趣幽默,这应该算是</span>我认识他了,但他不一定认识我。</p><p class="ql-block">他认识我应该是202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都</span>在“兰河情"社交群里,我时常在群里发表一些散文和随想,他在群里一般不说话。有一次,他在群里要我的手机号,通了电话后,我们加了微信好友。他说我文笔不错,邀我写郑子明县长在安泽植树造林的文章,之后还把我的文章推荐给原安泽县副县长李建民,并在“文艺精萃”平台发表,让我认识更多优秀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这份知遇之恩,我感激不尽。</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他赠与我他亲手签名的“70岁寿辰与党龄50年的纪念之作——《学习与耕耘》一书,我如获至宝,欣喜又欣慰。</p><p class="ql-block">全书分上下两册,从《少年篇》《青年篇》到《政研篇》《党校篇》《宣传篇》《政协篇》《关工篇》《家庭篇》《书信篇》《感恩篇》共十个篇章。我细细品读着,他的作品中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编排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以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记录着他成长的足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从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庄稼,充满了生命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少年篇》中,我看到了一个勤奋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的少年:学雷锋做好事全班第一、背毛主席语录全校第一、各门功课考试成绩名列全年级前茅。曾在全校学毛主席语录讲用会上发言、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学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获得奖励、在第二中学班会上发言……</p><p class="ql-block">50多年党龄的王孝恩主席,曾在不同的岗位工作过,他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断学习,勤奋努力,认真工作,是他做事的原则,也是他事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他当过林业员,在三交团委和县团委做过宣传,基层工作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受到各届的好评和领导的认可。2007年提拔至县政协主席,在任其间,他更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参政议政能力。在权力和民生之间,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行使好自己手中的权力,关键在于他对党对人民无限的忠诚和有效的工作方法,以及对事业的热爱与认真。他出色的工作能力,为他赢得了“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优秀领导干部"等多项殊荣。</p><p class="ql-block">《家庭篇》中,我看到了一位慈祥的老人,他在给上学女儿的信中,饱含父亲的教导、期望、慈爱和担心。在弟弟出车祸后处理后事时的冷静、睿智,给侄儿侄女指点迷津,并承担起教育后辈的责任,这份感情和担当,不愧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他是家族的精神支柱,是智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感恩篇》中,他对曾经的老师和恩人,心怀感恩,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我更吃惊于他的细心。多年的工作手稿、书信和名信片,他都存留至今,成为美好的记忆和重要的写作素材。</p><p class="ql-block">掩卷沉思,一部既有厚度又有深度和广度的《学习与耕耘》一书,是王孝恩主席为人处世,踔厉前行的足迹,更是后人的学习榜样和精神力量的源泉。</p><p class="ql-block">王孝恩主席,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可以说是功成名就,儿女都事业有成,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了。但他仍然在关心下一代的事情上奋斗不止,笔耕不辍。离职不离岗,退休不退色,继续在关工委工作。常常深入学校机关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演讲比赛和做公益活动,即兴演讲,现身说法,关心下一代,传播正能量。我想:优秀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已经很成功了仍在努力,我们有什么理由躺平呢?</p><p class="ql-block">他是一束光,在点亮自己人生的同时,也照亮别人前行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