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海藏咽喉 古道悠远——清代青海地区牡丹欣赏的三个面相及文化意义

雪鈺寒梅

<p class="ql-block">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其娇艳华贵的姿态在中华大地备受推崇。尤其在清代,清代宫廷对牡丹喜爱有加,唐蕃古道沿线地区的牡丹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到皇家审美视野之中。作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通道,牡丹欣赏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文化交流融合载体。汉族文化中对牡丹的推崇,通过唐蕃古道也在不断地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少数民族同胞在接触牡丹的过程中,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与牡丹文化相融合。例如,在藏族文化中,牡丹的形象可能会与佛教文化元素相结合,出现在寺庙壁画、唐卡等艺术形式之中,其色彩运用和造型风格既保留了牡丹的基本特征,又融入了民族艺术的独特韵味。</p><p class="ql-block"> 诸如此类,牡丹吸收了不同风格的花卉文化元素,尤其是在多民族地域文化——青海地区的牡丹欣赏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以及不同阶层和群体以各异的方式共赏牡丹之美。这些欣赏方式的背后所承载蕴含的文化底蕴也可谓相当深厚,因为它们不仅反映出当时青海地区独特的社会风貌与文化心理,而且还体验出一种社交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透过多元化发展,不难理解牡丹文化要素也在彰显着宫廷与贵族阶层的奢华与精致生活。</p> <p class="ql-block">  从隐入尘烟到再度辉煌,唐蕃古道这条历史最为悠久的进藏通道,从无比辉煌到一度隐入尘烟,在新的时代又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入藏新通道。本期会讲活动,感谢左克厚教授邀请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韩芳老师,为我们阐述清代青海地区牡丹欣赏的三个面相及文化意义。对于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地域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韩老师来讲,牡丹在清代青海地区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多的是以文化、艺术为载体,来展现社会的缩影与精神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 “任他桃李斗春华,国色从来冠众葩。若使此花 誇富贵,不应生在野人家。”“百宝阑边木芍药,洛阳曾向花间酌。相逢不觉 亲如昨,坐久几忘白日暮。云如泼墨风雨作,不忧衣 湿愁花落。安得千重锦帐幕,紫金盏酒相为乐。”无论是来维礼还是杨应琚,通过他们的诗词,韩老师以史为鉴,以诗为意,让更多读者对清代青海地区牡丹的了解从欣赏到鉴赏,深刻地感受着牡丹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魅力与持久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以现代社会传承和弘扬牡丹文化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与文化资源。韩老师通过“宜乎众矣”:牡丹的栽培及民众对牡丹的普遍喜爱、本土文士:传统牡丹意藏的继承与出新、客籍官员:历史记忆与现实经验的双重负载,以及青海地区牡丹欣赏的文化意义四个层面为我们阐述并展现清代唐蕃古道牡丹在当时社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力,以及深入理解清代地域文化交流与审美风尚提供的新视角——追溯唐蕃古道沿线牡丹种植历史,最早在西北高寒地区:甘肃、青海等地均有分布且各具特色。从种植历史看,汉时西北已有牡丹,宋时延安产牡丹,清代甘肃多地是全国牡丹栽培次中心,乾隆年间西藏亦有记载,明末青海庭院、寺观已种植。青海地区牡丹“生植颇易”,其品种抗旱、抗寒、耐盐碱等,与中原牡丹外形有别,多为单瓣或半重瓣且基部有紫斑,明清青海所种多为此种西北牡丹。 </p><p class="ql-block"> 穿越前世今生,如果在清代的宫廷中,画师也常以牡丹为题材进行多次创作,如以“姚黄”“魏紫”等名品为蓝本绘制画作,这些画作在构图、色彩运用以及寓意表达上也都体现出宫廷文化的精致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  “姚黄”原产地为洛阳邙山脚下白司马坡姚崇家,花初开时为鹅黄色,盛开之际则呈现出金黄色,花朵高高立于叶面之上,开花整齐,花形丰满,光彩照人,还散发着阵阵清香,有着“花王”的美誉;“魏紫”则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呈紫红色,荷花形或皇冠形,花期长且花量大,花朵丰满,被尊为“花后”。清代宫廷中若有珍稀牡丹品种如“御衣黄”被进献,也会成为宫廷花卉文化中的新宠。“御衣黄”又名“御袍黄”,其花色如御衣的黄色,高贵典雅,花初开时为浅黄色,盛开后变为黄白色,在一片姹紫嫣红中显得格外独特,引发宫廷内部对牡丹欣赏与品鉴的新潮流,从花卉的栽培技术交流到审美标准的探讨,所以不难看出,宫廷文化在牡丹欣赏中的主导性与权威性。</p><p class="ql-block"> 在唐蕃古道的民间,牡丹是世俗生活中一抹亮丽的色彩。韩老师通过唐蕃古道沿线牡丹种植历史、牡丹文化在艺术形式方面,包括文化活动方面,有牡丹花开时文人赏花、饮酒赋诗之余,留下诸多咏牡丹相关诗句——“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借诗歌在描绘牡丹姿容与闲情逸趣上与他处有共性,也体现出其鲜明特征。</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从深层文化意义来看,本土士人清赏牡丹的坦然与赞美牡丹的融通兼美也是具有独特文化景观,因为“牡丹”不仅作为文化符号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在西陲边地的辐射力与凝聚力,以及多民族等多元区域士人对传统文化的趋同性、向心性。而且也反映出本土士人不自卑,追求美好,在存在文化批评意识与人格独立性缺失两者兼并的同时,还侧面体现了集权政府对“牡丹”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对钟情于戏剧文学的我来讲,在翻阅相关牡丹文化历史资料的同时,也让我从历史文化传承角度重新认识了在社会文化方面,牡丹欣赏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互动。因为宫廷文化对民间文化有一定的示范与引领作用,而民间文化也为宫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源泉。</p><p class="ql-block"> 所以,从元代开始,著名元曲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牡丹亭》,虽然讲述了官家千金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但它以牡丹为背景,赋予了牡丹浪漫的象征意义,不仅展现了爱情的力量,也体现了对人性解放和自由的追求;到明朝薛凤翔所著《牡丹史》中对二百七十六种牡丹进行分类,细致描述出一百五十多个品种的形状和颜色,总结了牡丹的栽培和管理技术,记述相关牡丹的轶闻掌故等。这些著作毫无疑问都是对牡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的珍贵历史文献……</p><p class="ql-block"> 从清代甘肃临洮著名诗人吴镇的《陈子昂谈河州牡丹之胜怅然有作》到著名作家张抗抗的文学作品《牡丹的拒绝》,这些作品不仅通过对牡丹在特定情境下未开放的描写,探讨牡丹所象征的精神品质,而且还深度赋予了牡丹新的文化与内涵。</p><p class="ql-block">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作品都是在清代唐蕃古道牡丹欣赏的皇家审美、民间世俗生活以及文化交流融合三个面相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综合理解,可以说牡丹文化意义涵盖审美、社会、民族融合以及历史传承等多个重要领域,彰显出牡丹在清代唐蕃古道沿线地区文化体系中的独特价值与不可替代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总之,通过本期会讲活动,在韩老师的精彩讲解中,让我个人不仅看到了清代青海地区牡丹欣赏的三个面相,以及它们共同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而且还让更多读者朋友们深刻认识了无论是宫廷贵族对典雅、奢华之美的追求,民间大众对吉祥、质朴之美的喜爱,还是文人墨客对高雅、意境之美的探索,都体现了人们在不同生活境遇下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牡丹以其独特的魅力满足了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成为人们在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寄托。它既激励着人们追求高尚的品质、美好的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出了清代青海地区以及各民族特色人们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  “古道迢迢连汉蕃,牡丹灼灼映霞丹……愿化芳菲融汉藏,情牵古道永流欢。”唐蕃古道的漫长悠远离不开牡丹的明艳绚丽,它们的相互交织仿佛置于一幅宏大的画面之中。唐蕃古道,作为连接中原与吐蕃的重要通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交流融合的使命。而牡丹,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富贵、繁荣与昌盛,在此处,它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花卉,更像是历史的见证者,绽放在这条充满故事的古道之畔……</p> <p class="ql-block">【本文由个人读书笔记所构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