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越王博物院,是以南越国重要考古遗存为依托的大型考古遗址类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成立于2021年9月8日,分为王墓和王宫两个展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越王博物院总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展示南越文王墓、南越宫苑、南汉王宫等考古遗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越王博物院承载着岭南文化两千余年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是公众读懂广州,感受人文湾区的文化窗口。截至2022年,南越王博物院藏品有6620件/套,珍贵文物1518件/套。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院的南越王墓展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汉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陵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越藏珍——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中出土文物1000多套、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帝行玺”龙钮金印出土于南越文王墓的胸部位置。印面边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应是南越文王的发布命令的官印。“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具有珍贵的历史和文物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丝缕玉衣出土于南越文王墓。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敛服。以玉衣作敛装的习俗在历史上曾经风行了三百余年。 汉人迷信玉,以为玉衣可使尸体不腐。目前中国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几套,南越王的丝缕玉衣是中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玉衣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分为: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犀角形玉杯为汉代文物,文物尺寸高18.4厘米、口径5.8~6.7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越王博物院藏,盒盖与盒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用来掀盖的玉环采用了掏雕工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错金铭文铜虎节出土于南越文王墓。 节是古代的信物之一,用于军事、外交、关津、邮驿等方面。南越王墓出土的虎节上有错金铭文“王命命车驲”五字,为执行王命的凭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错金铭文铜虎节。</b></p><p class="ql-block"><b>错金铭文铜虎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越文王墓中出土大小不一的青铜提筒共9件,其中有这一件提桶四周有四组船纹。提筒通高50、口径46.5厘米,船体明显绘出甲板,船内分舱,满载战利品,其中的一舱内满是铜鼓,船旁还绘有海龟、海鱼和海鸟,并有“羽人”战士提敌首级或执宰俘虏等情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乐府工造”铜句鑃勾鑃是古吴越族的乐器,在南越王墓东耳室的北墙下,出土了一套八件的铜勾鑃,重191公斤。在这些勾鑃的表面,都阴刻着两行平行的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说明它们是在南越文帝赵眜在位第九年(即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的时候由乐府制成的,同时也反映出南越国内也设有乐府这一音乐机构(因为汉朝的“文帝”是谥号,生前不用,这里只可能指南越文帝)。在这八字铭文的正下方,还分刻有“第一”到“第八”的序号,与其大小正好对应。铭文为“物勒工名”制度的体现,即实行责任问责,保证生产质量。这是岭南地区第一次发现青铜勾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元钢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4-12-17参观实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4-12-28编辑完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