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家村口的小河堤上有一棵古老的杨树,守护着河堤百余年了,树干虽然不高,从堤面到树顶仅20余米,树冠却有点大,象一把大雨伞,遮住了百余平米的河堤和河滩,记得小时候树干上长满了岩姜,毛茸茸的,好象给大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将杨树装点得十分好看,树已空心了,猫头鹰时而从树洞飞出去,时而又从外面飞回树洞中,这里成了猫头鹰的天然居所。</p> <p class="ql-block"> 每到秋天就有人将树枝全部砍去,可以供一户农家半年的柴禾。砍去 树枝的杨树象边境上的哨兵,依然守护着河堤,硬是让河水在这里来了个九十度的拐弯,百年来河堤没有决过口,河水长期的冲刷树下形成了一个水潭,夏天是儿童的乐园,是捕鱼戏水的好地方,也有干农活的男人在这里歇息,几个漂亮的少妇在这里纳凉,做针线活,偶尔也和歇息的男人们打情骂俏。</p> <p class="ql-block"> 故乡的情结激发了我回村里再看看这棵杨树的欲望。站在村口小桥上望去,老杨树象一个富态的少妇,风韵犹存,妍丽妖娆,还有几分媚态。走近古树细看,树心的空洞已长满了,树身上的岩姜也没有了,树皮坑坑洼洼、皱皱巴巴的,就象老妇人脸上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都记录着一个岁月的故事。杨树已挂牌保护,树枝也没有人再砍它,树冠更漂亮了。树干象一对恋人紧紧拥抱着,象征百年合好,因而有了一个漂亮的名字:爱情树。“爱情树”引来了许多恋人,甚至老夫老妻也来这里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相约到杨树下水潭里去放筛,放筛是故乡一种独特的捕鱼方法,就是将一块比筛子略大的纱布,在中间剪开一个三寸长的小口,再将纱布放在筛子上从背后将四角拉紧,并固定在筛子的骨篾上,就形成了一个笼子,在鱼儿经过的水路中挖一个筛子大小的坑,将筛子固定在坑里面,并用细沙和小石子将周围掩实,筛面不能高于河底沙滩面,放好后在筛子里和纱布洞口边放些用土豆泥和韭菜自制的饵料,就只等鱼儿进筛了。响午是鱼儿觅食的最佳时间,我们趴在河堤上盯着自己的筛子,静观鱼儿的动向,鱼儿三三两两地在筛子上面游来游去,见了饵料也不屑一顾,我们在堤上一动不动,若稍有人影幌动,鱼儿就跑了,过了个把时辰,鱼儿好像觉得安全了,便开始吃筛面上的饵料,由此引来成群结对的小鱼,争先恐后地顺着筛子上面的小口进入筛子里面饱食一顿,看见鱼儿进去的差不多了,我们便一跃而起,一个猛子扎进水潭中,一手按住筛子上面的小口,一手提起筛子,鱼儿在筛子里面活蹦乱跳,作最后的挣扎,那都是徒劳的。我懒得将鱼儿倒出来,直接提着筛子回家去,一路上鱼儿在筛子里面跳个不停。晚上,老妈将小鱼内脏清除、清洗干净后裹些面粉,添些着料放入锅中用菜油炸酥,酥黄酥黄的,香气扑鼻,我站在灶台旁看着,口水流出来了又咽回去,妈妈看见我嘴馋的样子,递过一个炸好的小鱼,要我尝尝咸淡,我三下两下就吃完了,那味道至今还有回味,比在大酒店里吃鲍鱼还要爽。</p> <p class="ql-block"> 杨树的左侧,苦桥湾的山脚下,有一条小沟,我们叫它淡沟,稻田多余的水,从淡沟里流入小河。淡沟里小鱼,小虾,泥鳅很多,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淡沟上游“逼垱”,用树枝、石头和泥巴做成一个拦水坝,将流水引向稻田,很象当今的大江截流,个把小时水就流尽了,我们便裸着身子,跳进淡沟里,一手提着竹篮,一手抓鱼吓,鱼虾弄完了,便在泥巴中挖泥鳅,泥干水尽时,鱼虾和泥鳅已尽收竹篮中,再拆除“拦水坝”,淡沟又恢复了原状,我们几个小伙伴从头到脚裹满了泥巴,简直就是一个“泥巴人”,只有双眼闪闪发光。我想,现在流行的人体彩绘,应该源自我们小时候的“泥巴人”。我们把竹篮放在河堤上,跳进杨树下的水潭,游两下,扎两个猛子,从头到脚便干干净净了。由于长期暴晒,身上油黑发亮,不粘水珠。夏天我们通常不穿上衣的,光着上身,满载而归。晚上又是一顿美美的“牙祭”,又可实现一次美食梦想。</p> <p class="ql-block"> 杨树护着的这段河堤叫“象鼻子绞水”,从高处望去,孙家冲与苦桥湾之间的山脉像一头大象,河堤就是大象的鼻子,在茅草潭里喝水,因而老人们称之为“象鼻子绞水”。其实这里小地名叫核桃嘴,核桃嘴的来历,我就无法考究了。</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从江南到江北,我看过许多风景和名胜,仍然觉得童年的记忆才是最美好的,想想童年,虽然缺衣少食,却也无忧无虑,童年的记忆,不再让我想东想西,只有那年那月童年的趣闻、趣事,时时在我脑海中萦回。</p> <p class="ql-block">(赵东风供图)</p> <p class="ql-block"> 童年已离我们远去,童年和童年的记忆已成为永远的珍藏。故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唯有这棵杨树仿佛依旧在童年,河风吹佛树冠微微摆动,象小童珊珊学步,有童真,又充满生机。</p><p class="ql-block"> 村口的杨树,不仅见证了我的童年,也见证了故乡的百年兴衰。它守护着堤坝,也守护着故乡的美好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