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杜公祠

国柯

<p class="ql-block">我踏入杜公祠的大门,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诗香四溢的年代。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他的故事在这里被一一诉说。他生于巩县,祖籍襄阳,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诗风,也仿佛看到了他一生的起伏。</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阶缓缓前行,我来到了社公祠前。这里是为了纪念杜甫在少陵塬上为民请命的情怀和对长安的恋恋不舍而建。明朝的长安人集资修建了此祠,它承载着人们对杜甫的敬仰与怀念。我想,杜甫当年一定也是怀着这样的情怀,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我继续前行,来到了杜甫纪念馆的入口处。这里有一段台阶通向大门,门上方挂着一块匾额,两侧各有两个红色柱子支撑。我仿佛看到了杜甫自幼好学的身影,他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然而,唐玄宗开元后期,他举进士不第,只能漫游各地。后来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较深的认识。我站在这入口处,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p> <p class="ql-block">穿过竹编门帘,上面印着“杜甫·长安”的字样,我仿佛走进了杜甫的世界。这里展示着一些与杜甫有关的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照片,记录着人们对杜甫的传承与发扬。我看到了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朗诵着杜甫的诗篇,那稚嫩的声音,仿佛带着杜甫的诗意,飘荡在这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了一个展示区,这里有一尊古代文人的青铜雕像,他手持毛笔,似乎正在思考或书写。我想,这一定是杜甫了。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他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期间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我站在这雕像前,仿佛看到了杜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笔记录下时代的悲歌。</p> <p class="ql-block">我漫步在庭院中,看到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树,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壮观。树干上挂着一块牌子写着“古柏”。我想,这棵古柏见证了杜甫的一生,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它静静地矗立在这里,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了一个展示区,这里介绍着杜甫的生平。第一个时期(712-745),三十五岁之前的读书漫游时期。杜甫自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很早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青年时期则读万卷书,行走万里路,纵情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放声高歌自己的人生理想。代表作是东游齐鲁时所作《望岳》。第二个时期(746-755),困居长安时期的诗人生活经历与政治抱负的变化。这一阶段,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并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写出了许多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黑暗的作品,《兵车行》就是其中的一首名篇。第三个时期(756-759),逃归朝廷后期至官职生涯中的诗风变化。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这期间杜甫以一种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记录下这个时代的历史悲剧。他的诗歌体裁多变,语言通俗清新,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一个时期(768-770),流寓江南的生活状态及晚年作品风格转变。此期杜甫已年近半百,在漂泊不定的日子里写下了一些充满哀愁与泪水的诗句。尽管遭遇生活的艰难,但他在诗词中仍能保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其坚韧的人格魅力。我站在这展示区前,仿佛看到了杜甫的一生,充满了诗意与波折。</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了最后一站,这里展示着杜甫的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我站在这里,心中充满了对杜甫的敬仰,他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也是波折的一生。我仿佛看到了他那坚韧不拔的身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恒的诗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