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府大街与八面槽<h3>现在的王府井大街北起东四西大街,南至东长安街,是条古老的大街,早在辽、金时代,它还是一个不出名的村落,元代以后,人烟才逐渐稠密。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这片地方被称为“丁字街”,明成祖时在街上建了十个王府,改称十王府街。清代废十王,改称王府街或王府大街。清依明制,也在此街上建王府,其中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豫王多铎府邸最大,如今的协和医院就是其中一部分,故清代多称此街为“王府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重新厘定地名,因街的南端有一甜水井,故与王府合称,因此得名“王府井大街”。1913年末,袁世凯曾把民国政府政治顾问苏格兰人莫理逊居住的王府井大街命名为莫理逊大街。1915年,北洋政府绘制《北京四郊详图》时,把这条街划分为三段:北段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称王府井,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1965年八面槽并入王府大街,南段称王府井大街,1965年两街合并统称王府井大街。在那特殊年代,一度曾被称为人民路。</h3></br> <h3>当年王府井大街是京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我一直在东城居住和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前,经常会去那里游逛购物,大街两侧的建筑和店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br><h3><strong>1</strong></h3></br><h3><strong>王府大街</strong></h3></br><h3>当年王府大街从东四西大街至王府大街灯市口西街,街上店铺不多,只有<strong>路东的几座建筑值得一提。</strong></h3></br> <h3>首先是建于1955年的首都剧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以演出话剧为主的专业剧场,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所在地,整个建筑外观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2016年首都剧场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世纪50年代末,父亲带我到首都剧场看了人艺演出的《带枪的人》,刁光覃在剧中演列宁,只见他从楼梯上疾步走下来,单手叉腰下颏微微往前倾地一站,还未张口说话,剧场里便响起掌声。我还跟父亲在那里看过《智取威虎山》,童超、童弟兄弟分演杨子荣、少剑波,郑榕演座山雕,英若诚演定河道人,黄宗洛演八大金刚之一,惊险的剧情和他们出色的表演看得我目不转睛。20多年后,我从北大荒返回北京,父亲从武汉到京出差,我请父亲到首都剧场看了空政文工团演出的话剧《九一三事件》,似乎又回到童年时代。之后,唯一一次进入首都剧场是2016年,参观了位于剧场四楼的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了解中国的百年戏剧史。</h3></br><h3>与首都剧场隔着小鹁鸽胡同的一组建筑群,曾是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基督教救世军在中国的总部所在地,称为救世军中央堂。这组建筑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它的北部是会堂,屋顶为仿歇山顶式样,南部是办公楼,屋顶上有一座三重檐攒尖顶钟楼。20世纪60年代,北部的会堂为东城区少年厅,有600个座位的小剧场成为少年儿童文艺演出的场所,有一次,我还和同学一起在里面表演过相声。1997年改为金帆音乐厅至今。</h3></br><h3> 图源网络</h3></br><h3>再往南走过大鹁鸽胡同就是1956年建成的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大楼,1970年交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使用。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至北京,曾出版中国第一部近代辞书——《辞源》。我的侄女从武汉大学毕业后考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并参与了《辞源》修订版的编辑工作。引起我兴趣的是大楼临街面开设的涵芬楼书店和灿然书屋,分别以出售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为主,兼营其他社会科学类图书。我去王府井大街,只要有空儿总要去这两家书店转转。</h3></br> 图源网络<h3>接着不远就到了灯市口西街,路口西南角有家东华饭店,饭店斜对面的丰富胡同19号是老舍故居。那是一个普通的小四合院,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购买的,他在那里居住了16年,写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全部作品。我曾去故居参观,故居里有家书店,除了出售老舍作品外,还有许多介绍北京风土人情的图书,书店门口上方写着:“您知道老北京的故事吗,请到这里来”,主题鲜明。</h3></br><h3><strong>2</strong></h3></br><h3><strong>八面槽</strong></h3></br><h3>过了灯市口西街就进入了王府井大街中段,一直到东安门大街,这段约500米的路曾被称为“八面槽”。据传在明代年间,在这条街中间的水井旁边有一八面形饮牲口石槽。到中华民国时期,这段大街因为这些水槽,就被称为了八面槽。</h3></br><h3> 图源网络</h3></br><h3>八面槽天主教教堂是这条街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这所教堂又名圣若瑟堂,由意大利籍的利类思和葡萄牙籍的安文思两位传教士创建,是耶稣会士在北京继宣武门天主堂之后兴建的第二所教堂,为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教堂坐东朝西,是座灰色的罗马风格建筑,坐落在青石基座上,正立面共有三座穹顶式钟楼,楼顶立十字架三座,中间一座钟楼高大,两侧的钟楼和穹顶均相对较小。教堂周边曾为八面槽小学(后更名王府井小学)校舍。</h3></br><h3>教堂北边的萃华楼是八面槽一家以山东鲁菜驰名京城的老字号饭庄,创建于1940年。由于它离我工作的单位很近,穿过甘雨胡同就是,因而单位来了南来北往的客户,就常常请他们到萃华楼品尝北京烤鸭。萃华楼的菜肴色、香、味俱佳,而且价格实惠,尤其芙蓉鸡片、糟溜三白、桃花泛、乌鱼蛋汤是别有特色。有一年,单位曾邀请近百名退休职工春节前在萃华楼欢聚一堂。现在已移至东华门大街营业。</h3></br><h3>教堂南边是八面槽邮局,我有时去那里买杂志。邮局旁是北京新特药品商店。1960年在山西省平陆县有61位民工出现砒霜中毒,北京新药特药商店的员工尽全力调运特效药二巯基丙醇,在空军支援下,当天深夜成功把药品空投到平陆,使病员们很快转危为安,这段佳话,当时我就通过报纸、电影知道了。1979年我才注意到这家商店在八面槽上的具体位置,而且知道我工作的单位与新药特药商店同属一个上级。在八面槽西侧还有一家医疗器械商店,也是同属一个系统的单位。</h3></br> 2000年9月5日,市民在利生体育商厦门前观看“火箭蹦极”丨中新图片 邹宪 摄<h3>路西的利生体育用品商店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一直是北京最大的体育用品商店。据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举办时,带动了“乒乓热”,那里的乒乓球拍和乒乓球卖得火爆。后来盖起了大楼,改称体育用品服务中心。1990年代时兴旅游鞋,我拿着单位发的票到利生买了双旅游鞋,这是至今我唯一一次进入这家商店。</h3></br><h3>利生旁边是北京有名的清华园浴池,在20世纪20年代末,是京城规模最大、设备齐全的浴池。</h3></br><h3>附近还有家全素斋,创办人叫刘海全,曾在清宫御膳房当过差,有一手做素菜的技艺。1904年他在东安市场建了个不大的木结构商亭,上挂“全素刘”的招牌,1953年改名“全素斋”,不久迁往王府井大街营业。前面门市售货,后面是制作间,买到手的素菜往往还带有热气。现在门口的牌匾是末代皇帝的弟弟溥杰所题。他家制作的素菜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名荤实素,形同质异,风味独特。闻着一股香油味的素什锦,是代表性产品,用豆皮制作的素鸡、素鸭别有特色。90年代我去王府井总要顺路到全素斋买点素什锦带回家。现在有的超市还有全素斋的专柜,但所售素菜味道远不如以前,品种也少了不少。</h3></br><h3><strong> END </strong></h3></br>作者✎俞万林签发✎田鹏<h3>终审✎张颐雯 审核✎朱玲</h3></br><h3>刊物编辑✎宋冰华 推文编辑✎马捷</h3></br> </h3></br><strong>冬菜之王:老北京的一道富贵菜</strong><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1" hasload="1"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zNjY3MjA3Ng==&mid=2247605125&idx=1&sn=e3b43bc599e7224cca5d4b41f8046367&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 <strong>探秘北京南城水系</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单12月刊<strong>↓</strong></strong> <h3><strong>邀您共读</strong></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ehl72cOkdyr7ivLNsf84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