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杭州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上,灵隐寺、净慈寺、永福寺、法喜寺等寺庙耳熟能详,而弥陀寺,这座清末至民国初年杭州城内四大寺院之翘楚,却鲜为人知。曾经,它的辉煌一度超越灵隐寺,成为杭城香火最盛之地。如今,它静静地隐匿于岁月深处,等待着人们重新发现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弥陀寺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坐落于松木场——昔日城西的交通枢纽。每年春天,香船云集,香客们自松木场河岸登岸,首站便是弥陀寺,一时间香火鼎盛,盛况空前。这座古老的寺庙见证了无数信徒的虔诚与祈愿,承载着岁月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几百年来,弥陀寺历经风雨沧桑。解放后,其建筑群不再作为宗教场所使用,功能的转变使得原有建筑和环境遭受破坏,仅存的六幢建筑成为历史的见证者。然而,即便如此,弥陀寺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探寻它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如今,弥陀寺已悄然隐匿于弥陀寺巷中,成为一处集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市民修身养性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公园。它以130余年的厚重历史,继续讲述着杭州的故事,为这座城市增添一抹别样的文化色彩。</p> <p class="ql-block">弥陀寺公园分为四大区块,各具特色:遗存保护区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遗迹;科普宣传区传播科学知识;文化展示区呈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市民休闲区则为市民提供了宁静的休憩场所。</p> <p class="ql-block">在山门上方,赫然在目的是“弥陀寺公园”。</p> <p class="ql-block">踏入山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香火鼎盛的时代。它所对的“山”即弥陀山,为宝石山余脉,后因山中佛像及摩崖石刻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山门大厅悬挂着两对楹联,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与历史情感。一副写道:“一句弥陀石径依旧延文脉;满腔欢喜宝刹重新佑武林。”楹联不仅展现了弥陀寺作为文化瑰宝的重要地位,更表达了人们对这座古寺的敬意与祝福。</p> <p class="ql-block">另一副楹联则写道:“传说弥陀且自法门窥净地;人怀信念遂教尘世悟心源。”楹联同样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哲理和人文情怀,与弥陀寺的宗教氛围和文化底蕴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山门左侧墙上是木刻的“弥陀寺公园碑记”,碑文记录了弥陀寺的兴衰历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山门右侧是“弥陀寺全景木雕图”。通过木雕图,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弥陀寺的建筑布局和规模,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香火鼎盛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山门右侧的附属房现已成为“西湖清廉馆”,馆内展示了西湖区纪检监察系统的成果,内容丰富,史料翔实。</p> <p class="ql-block">在大佛殿前,有一“弥陀寺建筑群”石碑,由杭州市人民政府立,见证了这座古寺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山门正前方的大佛殿是弥陀寺的主体建筑之一,气势恢宏,展现了中式传统寺庙的独特风格。尽管历经沧桑,大佛殿依然保留着原有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厚氛围和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的匾额由清末书法家沈善登题写,字迹铁画银钩,遒劲圆润。大佛殿两侧的楹联:“幻影楼台都付劫灰尊鲁殿;贞珉碧宇独留楷法溯高齐”,反映了弥陀寺的沧桑变迁和佛教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内的拜石是弥陀寺的重要文物,长1.8米,宽1.2米,置于殿中央。这块拜石是清乾隆四年(或光绪年间)弥陀寺建造时的正殿铺地石,后用于香客拜佛。2016年弥陀寺重建时,工人发现这块完好无损的拜石,并进行了原地保护,成为弥陀寺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内陈列着一系列反映松木场居民历史生活的证件和生活用品,包括早期的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等官方文件,以及老式的餐具、茶具、炊具、挂画、摆件、传统服饰和农具等。这些展品不仅记录了松木场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老物件如花格门窗、雕花牛腿、石锤等,让人近距离感受历史的韵味,体会弥陀寺的深厚底蕴。这些老物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后厅是“弥陀寺建造场景图”,生动再现了寺庙昔日的建造过程,让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这座古寺的建筑历史和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弥陀寺石刻”指的就是石径阁</p> <p class="ql-block">石经阁是弥陀寺内的重要建筑,因刻有摩崖石刻《佛说阿弥陀经》而得名。这些石刻字迹清晰,是弥陀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寺庙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尽管整体风貌已受损,但石经阁内那面山墙上的巨幅摩崖石刻依然保存完好,成为杭州最大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石刻《佛说阿弥陀经》从清光绪四年(1878年)开始,历时四年,于光绪七年(1881年)竣工。妙然法师云游至此,见松木场小霍山石岩高峻,石性坚致,遂买下此地,请人在石壁上凿刻《佛说阿弥陀经》。沈善登“斋沐敬书”,历时五十三天完成,字迹遒劲圆润,深及八分。</p> <p class="ql-block">整面石刻高约5米,长24米,正文加附记共2194字,每个字约15厘米见方。撑开五指将手掌覆在其上,横向比例刚好合适。这块摩崖石刻不仅是弥陀寺的镇寺之宝,也是研究佛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石刻《佛说阿弥陀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为净土宗所尊崇,被列为净土三经之一。经文内容包括开篇、描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庄严和结尾。</p> <p class="ql-block">弥陀寺的念佛堂现已成文化创意机构和名人名家工作室,不定期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公益活动,为市民提供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念佛堂的牌匾由西泠印社社员王国璋书写</p> <p class="ql-block">在念佛堂,有幸遇到了作家张抗抗的阅读分享会“人生与阅读”。这场分享会不仅让读者领略了文学的魅力,也让人感受到弥陀寺作为文化场所的独特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是藏经楼,融合了中式传统风格与清水砖墙的中西合璧风格,展现了独特的建筑魅力。现在已在楼内设有公益书房、办公场所等。</p> <p class="ql-block">念佛堂与藏经楼外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流水桥弄15、18、20、28建筑”石碑,该建筑物原为法雨庵。</p> <p class="ql-block">法雨庵现已改建为“明远书院”,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阅读、休闲、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公共空间。</p> <p class="ql-block">在法雨庵的西侧,原是弥陀寺的附属房,现已改为西湖区非遗馆,是一座集展示、传承、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通过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和互动体验活动,让公众能够深入了解西湖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弥陀寺路99、100建筑”石碑,是原寺院附属房。</p> <p class="ql-block">现在此房已经改为“名匠坊”</p> <p class="ql-block">弥陀山一角</p> <p class="ql-block">弥陀寺巷</p> <p class="ql-block">走进弥陀寺,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这座古老的寺院,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但依旧保留着独特的魅力。通过参观大佛殿、石径阁、藏经楼等建筑及遗迹,可以了解到弥陀寺的兴衰历程,以及它在杭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假如你对杭州历史文化感兴趣,不妨去探访一下这座坐落于闹市区、却曾香火鼎盛的寺院,相信它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悟与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