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春天的故事

<b>已是2024年年尾,渐渐兴起的西北风把大自然吹成彩色,浔溪中学校园也是如此(<i><font color="#ed2308">其实落叶也是一种风景,可偏偏......</font></i>)</b> <b> 暗红的水杉叶,淡黄的垂柳叶,深红的槭叶……把校园点缀得五彩缤纷,每天行走在五A景区的校园,对周围的美景几乎已经熟视无睹,似乎得了审美疲劳症。</b> <b> 有一天下班回家时,看到车顶垂下的树枝,一片金黄,黄得让人垂涎欲滴,令我不得不停下脚步驻足欣赏。一身黄叶,满身沧桑,随手拍了几张照片,仔细辨认才发现这是一棵桑树。桑树的桑,也是沧桑的桑,桑!桑!桑!一种熟悉又陌生,遥远又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b> <b>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每次看到落日我就会想起这句诗,随着年龄的增大更是把此句作为劝勉自己的警句。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一生中从未停止过追求的脚步,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均是竭尽全力打拼,谈不上轰轰烈烈但一定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桑、榆这两种树木也似乎一直陪伴着我成长,榆树的坚韧挺拔和桑树的默默奉献是幼时的最初印象,一直以来在记忆深处沉淀着。</b> <h3> <b> 对桑树最早的记忆是痛并快乐着,小时候最痛苦的是深夜起来给蚕宝宝喂桑叶,地上满满的都是蚕宝宝,得非常小心防止踩到它们,但瞌睡和担心时时让人一惊一乍的。另一痛苦的事是在雨天摘桑叶,模糊的印象是清晨时分,父亲穿着蓑衣把桑枝扛到廊下,然后我和母亲开始摘湿湿的桑叶,兼或有毒毛虫的惊恐和刺痛。快乐的是等到蚕茧卖出之后,父母也会买些好吃的东西犒劳我们。<i><font color="#ed2308">(图片来源于网络,但正是我们当年所经历的)</font></i></b></h3> <h3> <b> 栽桑养蚕历来是我们这一地区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所以桑树的栽培和管理成为主要的农活之一,作为农民的儿子一直与桑、蚕为伴,直至上大学走出家门。</b></h3> <h3> <b> 刚分配工作时,工作与镇政府农技部门有众多交集,一度成为桑树新品种的推广者。在引进桑树新品种,培育种苗,给农户技术指导的过程中我也是直接参与者,在农技站下属农场,渡过了几年与桑共舞的日子。工作之余也会回老家帮助爸妈管理桑树和养殖蚕宝宝,可以说桑树陪伴我渡过人生的前半程。</b></h3> <h3> <b> 后来回到中学成为一名文化课老师,与桑树的联系渐渐地疏远。随着父亲的离去和母亲的老去,老家栽桑养蚕的历史终结。</b></h3> <b> 后来也有几年会去老家采桑椹浸酒还是去过几次桑树地,但更多的是游乐活动,桑树的好坏已经不再是我关注的重点。</b> <b>在我的记忆和印象里,桑树都是低矮的灌木,没有想到不经人工修剪的桑树会长这么高大,以前桑叶均是以青叶的方式摘下来喂蚕宝宝,没有留意过冬天时有叶片留存在树上,而当我看到一身黄叶的桑树竟然没有认出这个熟悉的朋友,这是不是我的孤陋寡闻,而这才是桑树本来的面貌和样子。</b> 一<b>身黄衣裳犹如如今沧桑的我,我们更加相像了,也更加亲近了,桑树的记忆已经变得很遥远,但重逢之后感觉异常亲切。</b> <h3> <b>过去桑树不断地被修剪,不断地被施肥,人类只是要从它身上索取。从绿绿的桑叶到白白的蚕茧,是一条人类的财富通道,从传说中嫘祖发明养蚕和丝织技术开始就意味着桑树被摧残的开始,直至今天依然如此,以至于世人都不知道桑树真正的样子。曾经为了追求所谓的家庭的完美,借贷投资创业,历经苦难才逐步拥有自己的家,而付出的代价是身体的多个器官出现或这或那的忧患。同样为了追求所谓的事业,为了评定职称,也是历经磨难,如今已被磨去棱角,斗志渐渐被磨灭,成为大家的模样。</b></h3> <b>看到自然生长的桑树,满身的黄叶虽然沧桑,但舒展的枝条却是那么的自由奔放。为革命工作近一辈子了,是不是也该从现实生活中找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呢?是否可以任性一回?是否可以自由一回?奔放、洒脱……</b><div> 20241228<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