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不一样的长征壮举

欢歌笑语

<p class="ql-block">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自1934年7月7日从瑞金出发,至1935年1月底怀玉山失败,经历了闽浙皖赣四省40几个县市境,共历时206天,行程5600多里,进行了30多次重要战斗,其艰难险阻不亚于中央红军长征,是红七军团、红十军团临危受命,顾全大局,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面对蒋介石追剿队20万兵力围追堵截,来回穿梭,经历不一样的长征壮举。</p> <p class="ql-block">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1. 战略意义: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起到了牵制敌人兵力的重要作用,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的胜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战略配合。通过在闽浙皖赣四省的迂回作战,有效地分散了国民党军队的注意力,减轻了中央苏区的压力。</p><p class="ql-block">2. 政治意义:先遣队的行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力。在途经的县市,红军宣传抗日救国的理念,动员民众参与到抗日战争中来,为后来的全民抗战奠定了群众基础。</p><p class="ql-block">3. 军事意义:在长达206天的战斗历程中,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表现出极高的战斗精神和军事素质,进行了30多次重要战斗,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p><p class="ql-block">4. 精神意义: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英勇不屈、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尽管最终在怀玉山失败,但这种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激励了更多的中国人民投身到反抗外侮、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中。</p><p class="ql-block">5. 历史意义:先遣队的长征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人民军队战史上的光辉篇章。</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虽然未能直接改变当时的战略格局,但其历史意义不应被忽视,它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艰难时期坚持斗争、不断探索革命道路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中央决定抽调红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四省进军。</p><p class="ql-block">使命主要有4项:</p><p class="ql-block">1、揭露蒋介石的卖国内战政策;2、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p><p class="ql-block">3、威胁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4、配合中央红军主力打破反围剿。</p> <p class="ql-block">红七军团是中央红军中一个新的军团。出发前,经过补充,军团由4000多人扩大到6000多人,其中战斗人员4000余人。但红七军团武器严重不足,战士背的大多是梭镖。</p> <p class="ql-block">1934年7月7日至8月26日渡过闽江、攻打福州。北上抗日先遣队刚过闽江时声势很大,敌人惊恐失措。但是,攻打福州后,暴露了我军仅是一支人数不多的牵制力量。从此,敌人一直疯狂地围追堵截红七军团。(军事三人团李德瞎指挥)</p><p class="ql-block">1934年8月27日进入浙江。</p> <p class="ql-block">1934年8月29日,抗日先遣队在庆元县城休整。</p><p class="ql-block">1934年8月30日至9月1日</p><p class="ql-block">竹口战斗</p><p class="ql-block">1934年8月30拂晓,抗日先遣队由庆元启程,10时许前部抵竹口,大队驻黄坦、新窑一线。</p><p class="ql-block">下午,杜志成部队的前部到达培兰亭,遭到红军阻击。敌又一部向红军坚守的瓦窑山阵地侧后攻击,经激烈战斗,敌伤亡惨重。</p><p class="ql-block">傍晚,红军后续部队至竹口,从左右两翼组织反击,迅速占领前后岗制高点,形成对敌三面包围之势,敌全线溃逃。</p><p class="ql-block">竹口战斗,歼敌近300人,击毙敌连长4名、击伤1名,毙伤敌排长10余名,击毙县保卫团副团长1名,缴获迫击炮2门,轻重机枪11挺,长短枪200余支,红军进入浙江后首战告捷,声威大振。</p><p class="ql-block">1934年8月31日晨,抗日先遣队由竹口向北,经黄田到曹岭和溪对面的龙泉县属小梅镇。</p><p class="ql-block">1934年8月31日下午,红军在小梅被镇称为行宫的一座庙里召开群众大会,会后演文明戏宣传抗日。</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日,红军在曹岭、小梅休整。据俘虏提供的线索,红军小分队重返竹口,活捉国民党庆元县长张致远,并搜索到一批武器。</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2日至9月4日</p><p class="ql-block">绕过龙泉县去闽北苏区</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2日,抗日先遣队由小梅出发,经查田、溪口折向西北,沿南窖、小窖抵八都。</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3日晨,红军由八都向西,决定不取龙泉县,而是准备进入闽北苏区。部队经大坦、上洋、木岱、塘上到溪头、坑口。这里地处闽浙边境,山高林密,村子甚小,许多战士露天宿营。</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4日,红军从溪头、坑口出发,翻岭到福建浦城的东坑桥、丁长坪、东坑,至党溪、登镇宿营。</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5日至9月11日</p><p class="ql-block">闽北苏区</p><p class="ql-block">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的动摇</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5日,抗日先遣队在闽北苏区独立营的接应下,由党溪向西,穿越江山浦城公路,在鱼梁附近,截击敌运兵汽车一辆,俘敌多人,缴获轻机枪一挺、长短枪20余支,破坏一段公路和电线,进入闽北苏区。</p><p class="ql-block">尾追的敌49师慑于我军声威,不敢进逼,在鱼梁一带驻营。</p><p class="ql-block">红军在闽北苏区安顿了一批伤病员,休整了部队。</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9日,按中央指示,抗日先遣队继续挥师北上,向浙西挺进。</p><p class="ql-block">敌49师、浙江保安纵队两个团先后到浦城、鱼梁、仙阳和江山二十八都一线,企图堵截红军,在上饶、玉山地区也布置重兵以防抗日先遣队和闽浙赣苏区红军会合。浙西空虚,给抗日先遣队北上造成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在艰苦紧张的斗争中,日益暴露出惊慌和动摇,红军抵闽北后,曾要求离开部队。</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2日</p><p class="ql-block">江山县境</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2日,抗日先遣队避开二十八都,冒雨绕道五显殿穿过江浦公路向东,从浦城的王村,出敌不意跨入江山县境,经岭头、安民关、长滩、徐罗,当夜在东坑口、周村、黄倚一带宿营。</p><p class="ql-block">红军进入江山后,一路张贴、散发《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等传单,宣传抗日救亡,当地农民要求参加红军的甚多。</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3日</p><p class="ql-block">清湖镇</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3日清晨,抗日先遣队由宿营地向北急进,翻过大仙岭,经岭底、新山、昭明、东儒、渎溪口、和睦、小清湖,下午占领清湖镇。</p><p class="ql-block">清湖镇是江山仅次于江山县城的大镇,水陆交通方便。镇上筑有两个碉堡,并有敌保卫团20余人驻守,很快就被红军前卫部队消灭了。</p><p class="ql-block">国民党江山县县长周心万急电求援,浙江保安第一纵队副指挥蒋志英带浙保三、四、六团各一个营,由二十八都赶往江山,并以三团一营为前部,坐汽车沿江浦公路直奔清湖。三团一营的汽车离清湖镇不远,遭到红军射击,敌弃车逃至乌沙坂又与红军战斗,毙、伤敌30余名,烧毁汽车二辆,余敌向江山县城溃逃。</p><p class="ql-block">红军在清湖没收土豪的粮食等分给群众,镇压坚持反动立场的国民党官员和恶霸。</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3日晚,红军在清湖镇宿营。</p><p class="ql-block">洪家云营</p><p class="ql-block">洪家云率领的一个营红军,在执行破坏交通和烧碉堡的任务后,1934年9月12日没有跟上本队宿营。1934年9月13日进到周村,此时红军大部队已远去,洪家云营追不上主力,就留在了江山浦城两县的交界处。活动数天后,返回了闽北苏区,后编入闽北军分区第三团,坚持在闽浙边境游击。</p><p class="ql-block">1935年3月,粟裕、刘英带挺进师到闽北,洪家云营归建,编入了挺进师。</p><p class="ql-block">1936年4月,洪家云战斗牺牲,年仅27岁。</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4日</p><p class="ql-block">浙赣铁路</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4日,抗日先遣队以部分兵力驱赶路口东侧敌军,并向江山方向警戒,主力由清湖、路口向西北跨浙赣铁路,经荷塘、里坞至鳌头、上王宿营。</p><p class="ql-block">同时,红军派部队袭击贺村,与补充一旅二团的二营激战,毙、伤敌十几名,破坏该处铁路桥,烧毁汽车、火车各站。</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5日</p><p class="ql-block">大陈战斗</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5日凌晨,抗日先遣队从鳌头、上王出发,经竹子林、上溪、里坂、际上抵大陈。</p><p class="ql-block">红军一个营和部分工兵侦察兵,从大陈附近向东去炸浙赣铁路的航头大桥,守桥敌兵逃散,但因炸药不够,只炸坏了一个桥墩。</p><p class="ql-block">抗日先遣队在大陈派出一个团和侦察兵共500百余人,穿过江山、第山之间的狭谷,进入常山的砚瓦山、木缔岭到达程村,隐蔽侦察。</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5日下午,蒋志英率浙江保安纵队四、六团各一个营和补充一旅二团一部从江山出发,经丰足向大陈推进。红军为掩护炸桥部队执行任务,主动出击。双方在丰足西北激烈战斗。红军攻夺镇武山,缴获机枪一挺。傍晚,炸桥部队撤回,从侧翼向浙江保安纵队阵地进击,对敌成三面包围形势。战斗至半夜,红军撤回大陈宿营。</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6日</p><p class="ql-block">攻打常山县城失败</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6日凌晨,进入程村的抗日先遣队一部,穿着国民党保卫团服装,沿常山港西岸道路,向常山县城进发。</p><p class="ql-block">常山城内共有敌人700余人守卫。环城设木栅,周围筑有七个碉堡,组成了坚固的城防体系。</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6日晨4时许,抗日先遣队化装前进接近常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军士队猛袭。敌惊慌溃退。红军趁势进入城内,沿大街直扑常山县署,另一部从城南水沟的门洞进城,向马鞍山(又名天马山)攻击。</p><p class="ql-block">抗日先遣队突入城内的人数不多,三面高地碉堡内敌人不断射击,红军在城内坚持2、3小时后撤出,返回程村口。</p><p class="ql-block">在程村口的另一部红军,控制封锁了常山港,俘获从常山向衢州方向逃跑的一批土豪及其家属乘坐的20余条船只,缴获上万银元。</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6日上午8时左右,红军把船只联成浮桥,从大陈过来的红军主力就在程村口凉亭脚下的长圩渡口经浮桥过港,到外港、丁家坞、詹家山、姜家堡一带。</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6日下午3时许,红军主力全部渡过常山港。常山战斗,共歼敌60多名。</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7日</p><p class="ql-block">中革军委的遥制</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7日,抗日先遣队侦察队提前向北行动,拂晓时到常山北乡大镇芳村,俘虏了逃在该地的警察巡官等18名,捣毁敌镇公所。</p><p class="ql-block">红军主力拂晓启程,经阁山底、松香门、双溪口、黄坞岭抵芳村,前部推进到芳村以北的芙蓉。</p><p class="ql-block">抗日先遣队突然挺进浙西,国民党浙江省政府9月14日、15日两天,连续召开省府委员和保安处参谋长会议,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一面令各县加强自卫,一面令浙江保安团急驰遂安堵防。敌补充一旅、49师加速尾追。</p><p class="ql-block">此时,中革军委电令先遣队:在未完成破坏杭江铁路及附近公路之前,禁止继续北进。</p><p class="ql-block">但是实际上,此时敌人正在从几个方向加速向红军合围,先遣队只得继续向北行动。</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8日至9月20日</p><p class="ql-block">遂安县境白马</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8日凌晨,抗日先遣队离开芳村,经毛良坞、西岭岗、界牌岭进入遂安县境,击溃县基干队一个分队的阻拦,毙敌分队长等8名,占领白马及附近地区。红军小部队直逼遂安城侦察,城内之敌惶惶不可终日。</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18日,中央命令:以袭击方法占领遂安城,并确保于我军手中。</p><p class="ql-block">茶山会议</p><p class="ql-block">谭家桥战斗失败后,鉴于实际教训,红十军团内一部分同志提出适当分兵问题,由正规军转为游击队,由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9日,红十军团就上述问题在茶山召开会议再一次讨论,由于军团领导对分兵顾虑很大,最后决定全军南下,经开化婺源德兴苏区返回闽浙赣苏区。</p><p class="ql-block">这个错误的决定,是造成后来怀玉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最后的结局</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10日,凌晨,红十军团向南转移,再翻毛山岗,经樟村,札坑、东坑口、枫林坞、青岭脚,越青岭进入开化县境。上午,前头部队到大龙山村,发现敌21旅41团和42团一营,由南向北往大龙山而来,红军立即控制村西南高地,居高临下射击敌人,敌稍后撤,占据地形与红军激战。敌一部绕道从高处攻击红军。下午,红军后撤。</p><p class="ql-block">经大龙山去闽浙赣苏区的道路受阻,红军由青岭顶山脊小道向东,下山脊后经芭百蕉沿山沟荒道,经里、外乘风源向南行进。</p><p class="ql-block">在大龙山东南的凹头庙担任掩护的红军一个连,未能赶上已经改道的大部队,奉令单独转移,后在开化婺源休宁地区坚持游击战争。这个连实际只有一个排的人。</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11日,红十军团昨晚整夜行军,经溪滩村、清风岭进入开化县境。连日阴雨,山路坎坷,行军艰难迟缓,至天亮,前部才至江家、高韩,后部尚在溪滩。当日红军到张村、中村宿营。</p><p class="ql-block">敌49师一个团下午追至溪滩,大部沿马金溪岸东抵高岭。补充一旅由中洲折转向南至界亭。浙江保安纵队四团抵龙山街、五团到星口。21旅由淳安南下。敌情十分严重。</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12日,凌晨,红十军团从宿营地出发,计划昼夜兼程,进入化婺德苏区到闽浙赣根据地。部队经石佛岭、篁岸、路口,到焦坑、杨林。</p><p class="ql-block">方志敏、乐少华、粟裕、刘英等同志随先头部队行动。</p><p class="ql-block">抵杨林时,考虑敌情严重,没有停留,翻山到化婺德苏区,次日继续前进到靠近闽浙赣苏区的港头。</p><p class="ql-block">刘畴西率领的军团主力至杨林后,顾虑部队疲劳,就在当地宿营。</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13日晨,敌浙江保安纵队五团连夜从星口向西南急进,超过红军主力赶到王板、徐家村,占领了堵击我军前进的阵地。49师和补充一旅向杨林上下庄一线追赶,红军处境危急。</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13日,刘畴西率领红十军团主力由杨林进入南华山,经桃花坞、八里坑抵徐家村,与浙江保安纵队五团发生激战。至夜,留19师掩护,其余爬菜刀岗沿山脊小路向西摸进。</p><p class="ql-block">敌追剿队全部加速南下,补充一旅进至杨林、东坑口,49师向西南插入上、下庄一线,21旅从遂安南下马金。南华山受敌三面包围。</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14日,红十军团主力早晨抵南华山西面的王山村一带。19师在徐家村掩护至午后撤出战斗。晚,红军在王山村一带山沟内露营。这里山高天寒,雨雪交加,粮食缺乏,战士疲劳,红军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p><p class="ql-block">1月16日,方志敏、粟裕率领的先头部队,在程家湾,未见主力到来。情况紧急,方志敏一面派人通知刘畴西迅速跟上,一面要粟裕等,包括乐少华、刘英等伤员,带领先头部队连夜冲出敌童家坊暖水封锁线。</p><p class="ql-block">方志敏自己只带了十几名警卫人员,留下来等待主力。</p><p class="ql-block">怀玉山</p><p class="ql-block">最后的悲歌</p><p class="ql-block">此时,方志敏在港头附近,未见主力到来,即向东进,在引桨找到刘畴西。这时红军已经粮弹奇缺,伤亡不断增加,在雨雪中顽强行军。许多指战员几天来粒米未进,以草根树皮充饥。方志敏立即组织部队向西突围。</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16日,敌49师、补充一旅、21旅、浙江保安纵队二、五两团和独立43旅等,完成对怀玉山区的重重包围。</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17日,敌向包围圈内进剿,红军几次突围未成。</p><p class="ql-block">红十军团21师在王龙山地区,19、20师在怀玉山北部的冷水坑、玉峰、马山等地,与敌军反复浴血奋战。在敌人不断围攻下,我军被分割、冲散,但仍各自为战,表现了革命战士无比坚定、无限忠诚,誓死与敌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结果除少数同志和刘亨云带一个连突围回到闽浙赣苏区和皖南地区外,许多战士英勇牺牲。</p><p class="ql-block">方志敏</p><p class="ql-block">方志敏隐藏在陈家湾与暖水间的山上,至1935年1月29日不幸被敌搜捕。</p><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6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虽然失败了,它沿途留在各游击区的革命种子,依然在闽、浙、皖、赣四省的广大地区,胜利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特别是以先遣队突围人员为主组成的挺进师,在粟裕、刘英领导下,进军浙闽边区,创建了浙西南和浙南游击根据地,坚持斗争,直至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声明:部分史料来自网络搜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