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之旅:壹美美术馆的震撼体验

雁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4年12月28日,我和老伴来到了中关村1号的壹美美术馆,参观了“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这次展览是对近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次系统性梳理,集中展示了2014年至2024年间的重要艺术家和作品。整个展览不仅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多元化的探索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进入展厅,我们就被一块巨大的展板吸引住了。红色的大字写着“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下方详细介绍了展览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展板的设计现代而富有冲击力,仿佛预示着接下来的艺术盛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展厅内的装置艺术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一件名为“废弃物”的圆盘雕塑尤其引人注目,它由各种废弃物品组成,在灯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这些看似无用的物件通过艺术家的巧手变成了视觉上的吸引力,提醒我们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旁边还有一件大型圆形雕塑,内部交错缠绕着杂物和电线,营造出复杂的视觉效果。自然光透过窗户洒入,使整个空间通透明亮,充满艺术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海淀北清路永丰产业园中关村1号壹美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郑路的作品有深刻的社会关怀,以及切身地替底层和人民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愿望的特质。马飞是郑路工作室的员工之一,负责雕塑的后期加工制作。但在2018年,马飞不得不迁出北京,回到山东老家。郑路保留了马飞在北京的全部家当,并将这些家什切割组合,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立体的平面”,以此来纪念这个历史的断面,体现了对个体生活状态的深刻关注。作品中,家用器具的切割重组,不仅制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反映了城市化背景下个体生活空间的变迁。郑路将思考和创作的重心转向事物的内在和微观层面,回到观察事物本身。《马飞之家》是这个转变过程中一件重要的作品,在表达了艺术家对社会现实和个体的关心的同时,也保持着艺术家对自身创作语言的反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另一个展厅里,墙上挂满了摄影作品系列。四幅不同的画面分别捕捉了户外雪地、室内聚会、海滩婚礼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瞬间。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不同场景下的情感交流与美好回忆。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小窗,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点滴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赵半狄的作品《小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接着,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复古气息的房间。这里摆放着各种古董家具和装饰品,墙壁上挂着镜子,反射出周围环境,创造出一种错觉般的深度效果。木质大桌子上摆放着绿色玻璃花瓶、蓝色灯罩形吊灯等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摆设。橙色水壶、黄色锅等物件为整体增添了几分历史感和怀旧气息。在这个房间里,仿佛可以听到岁月的声音,感受到过去时光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邬建安的《素色的面孔》中的牛皮让人感觉到艺术家的每一件作品都有深刻和强烈的内涵!把牛皮用水浸泡后再用刀切割,随后在干燥的过程中,牛皮收缩变硬,刀口则扩张变形,自然形成不同的图案和造型......一张张印着“刀的影子”的牛皮重叠悬挂在一起,构成了幽深而有秩序感的素色“迷宫”。</p><p class="ql-block">邬建安没有刻意去镂刻,一切痕迹都是难以预料和控制的。</p><p class="ql-block">传统这时候是在深切中逐步获得,在痛苦中传承。</p> <p class="ql-block">宋冬的《同床异梦3号》以废旧门窗和家具构建装置,巧妙融合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作品通过多时空的交织,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引发对家庭、记忆和存在的深刻思考。这件作品不仅是对过往生活的怀旧,也是对现代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反思。《同床异梦 3号》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展现了艺术家对时代共性的敏锐洞察和对个体经历的深刻表达。宋冬的创作从来都与生活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他注意发掘身边日常之物—甚至是日常废物——的美学价值,其作品虽然抽象,却往往蕴含着浓重的中国家庭生活气息。宋冬用搜集来的生活边角料进行加工,构建起旧物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态。斑驳的窗框、破碎的瓷砖、废弃的衣帽架乃至矿泉水瓶,都绽放出了它们为人所忽略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对于宋冬来说,“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这种对待物的珍惜,也是对待人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展示抽象艺术作品的空间。一幅色彩斑斓且富有动态感的画作吸引了我的目光。火焰般的上部向外喷射出各种颜色,与深灰色调带银色斑点的下部形成鲜明对比。另一面墙上挂着三联画作品,每一件都捕捉了燃烧中花束的瞬间。淡粉色兰花、紫色花朵从瓶子中喷涌而出,陶瓷容器中的鲜花与蜡烛相映成趣,展现出生命的旺盛能量。</span></p> <p class="ql-block">蒲英玮的《世界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现实深处的能量潮汐》展现了钟飙对现实与宇宙能量的哲学追问。他通过艺术语言,将现实世界的人生观与能量世界的宇宙观相结合。作品以其独特的时空观和对历史与未来的双向追寻,探寻现实深处的隐性关联,展现了艺术家对生命和能量世界的深刻理解。此次从钟飙的一系列的新作中选取一件作品喷绘在墙上作为铺垫,原作突起在正中来展示,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如何穿透世界、直面混乱,将风起浪涌凝结为独立的秩序,把偶然的生命状态的运动定格为不同寻常的经典形态。在被人工智能频繁剥夺和取代的危机和无奈中,芸芸众生“显形”为人类尊严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蒋志的《情书》</p> <p class="ql-block">陈建国《手迹.壶4》</p> <p class="ql-block">蔡国强《黑色仪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离开之前,我还注意到一个特别的装置——两个圆形球体。右边是银色圆形球体悬挂在空中,表面闪着光;左边则是橙色圆圈框紧贴地面,靠在一堵木墙上。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自由飞翔于空中间摇曳,另一个则稳定可靠地扎根地面之下。这种设计既独特又富有创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苏新平的《擦笔纸堆》</p> <p class="ql-block">王劲松的《百拆图》</p> <p class="ql-block">张培力的《一对煤气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次参观让我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受到了艺术家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及思考。希望更多人能够走进美术馆,感受艺术带来的震撼与启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