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有云:“太者,大中之大也。”“太”字本意为大,《说文》中提到:“庙,尊先祖貌也。”“庙”字最初即指供奉祖先的建筑。北京太庙,作为国家之大庙,依据“左祖右社”的古制与紫禁城同时建立,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皇室宗庙。中国的祭祖文化源远流长,自周代以来,宗庙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都城不可或缺的礼制建筑。北京太庙正是这一文化传统历经千年发展后的巅峰之作,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遗产点中,作为世界现存最大、最完好的祭祖建筑群,承载着中国五千年传统祭祀礼乐的最高场域,备受公众瞩目。左祖右社的布局,开启了这座文化坐标浩瀚的历史篇章。</p> <p class="ql-block">《左传·成公十三年》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祖先自古以来便是极为重要的典礼之一。明清时期,国家祭祀分为大祀、中祀和群祀(清代称小祀)三个等级。大祀典礼最为隆重,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太庙祭祀便属于大祀。复杂的祭祀典礼,不仅表达了皇帝敬天法祖的虔诚心情,更彰显了皇权的威严与正统。</p> <p class="ql-block">太庙,礼乐恢弘,古树新芽,宛如东方的神奇画卷。中轴线,宛如中华的脊梁,承载着民族的魂魄,是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太庙位于中轴线之左,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理念,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太庙位于故宫东南侧,与社稷坛以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这一布局方式强调了礼仪传统在都城规划中的重要性,塑造了富于秩序性的城市景观。太庙位置之核心、规模之宏大、建筑之庄严,无不体现出明清帝王对祖先祭祀的高度重视。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后,太庙一直是明清两朝最为崇高和神圣的国家祭祀场所。</p> <p class="ql-block">一条轴线,左祖右社,建筑典范。太庙历史文化专题展以历史为线索,从建筑礼制和祭祀文化两个角度,深入介绍北京太庙的历史与文化,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建筑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享殿(前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前殿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享殿内的六十八根大柱皆为整根金丝楠木,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铺设金砖。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岁末祭典称祫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家国大事之祭典称“告祭”。殿内设木制金漆神座,座前设笾豆案等祭器,置稻粱、果蔬、牺牲、香烛、福酒等祭品。祭典时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移至此处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整个大殿气势雄伟,庄严朴素。当年举行大典时,香烟缭绕、仪仗簇拥、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舞翩跹,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距故宫阙左门不远的东面为太庙西北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在第一重院内的东南角有牺牲所,此所的西侧建有六角井亭。天安门与端门之间,有东、西两庑各26间,东庑之中者为太庙门,坐东朝西。在第二重院墙内正门为三开间的琉璃砖门,左右各一门。</p><p class="ql-block"> 过前琉璃门有玉带河,河上有七座单孔汉白玉石桥,称戟门桥,桥北有两座六角井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