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珊石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湖南湘潭。</p><p class="ql-block"> 上面这幅画,是父亲画的他少年时期家的模样。房子看起来不错,很气派,但都是土胚房,住的都是贫苦人家,大概有十几二十户。</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p> <p class="ql-block">  父亲幼年时家里很穷,父亲读书都是靠家族中富裕一点的长辈资助,后来就是教一年书,赚一点钱又去读一年,但父亲非常努力,进初中时在几千名考生中,以第七名成绩考进湘潭中学。</p> <p class="ql-block">  1947年,父亲开始从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斗争。</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父亲调往宁乡县公安局,担任审判员工作。1951年5月,父亲调到湖南省公安厅。</p><p class="ql-block"> 父亲把生活在农村很艰苦的奶奶和11岁的叔叔接到长沙。</p> <p class="ql-block">  叔叔在长沙读了小学,初中。然后响应号召下放农村,回到故乡。</p><p class="ql-block"> 为了支持叔叔,1964年秋天,父亲让奶奶带着我们姐妹俩跟随叔叔一起回到故乡。在故乡读了一期书(我读二年级一期,妹妹读一年级一期)。</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四个人住着大约里外两间房,里面一间卧室约十三四个平方(长条形),叔叔一张床,我们姐妹和奶奶一张床连成长条摆放着。</p><p class="ql-block"> 进门对面就是我们的床,床头放着上下两个木箱,我有时把木箱当黑板,教妹妹认字和加减法。床对面门边是一个木制衣柜。</p><p class="ql-block"> 往里走是叔叔的床,在窗子旁边,床头有一个书桌。叔叔当时约20出头,劳动后在家喜欢坐在桌子前吹吹笛子,唱唱歌。那时候唱的是“公社是个常青藤”“毛主席是咱社里人”之类的歌。</p> <p class="ql-block">  外间是厨房,厨房大概七八个平方。除了灶台,最里面一端还养了一只小猪崽。</p><p class="ql-block"> 还养了几只鸡,有一次,母鸡孵出来十几只小鸡,有浅黄色,黑色,还有灰色,毛绒绒的,很可爱。</p> <p class="ql-block">  门前是一块大坪地,是我们一群小朋友一起玩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走过地坪就是一条南北向的公路,南通石潭镇,北往云湖桥。</p><p class="ql-block"> 穿过马路,马路边是一条与马路平行的水渠,水渠高出马路两三米左右,约两米宽一米深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水渠一端是一个深一米直径两三米的水池,水渠的水清澈见底,源源不断流向池子,再又流向别处。</p><p class="ql-block"> 这个水池就成了我们三姊妹(还有堂妹玉兰)的游泳池了,秋天我们每天傍晚就在水池里尽情戏水玩耍。</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上,我们出门回家后,发现小猪跑出来,掉在门外的水坑里在扑腾,水不深,但很脏,我们祖孙三人把小猪抬到马路对面的水渠,把它洗得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 皎洁的月光下,祖孙三人抬着小猪,说说笑笑,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p> <p class="ql-block">  妹妹读一年级时大约才刚满6岁,放学回家都是堂兄自觉哥(和我一个班)背着妹妹走前面,我提着书包跟在后面。</p><p class="ql-block"> 我的语文书不知怎的找不到了,我借了堂兄的语文书,把语文书全部抄了一遍,用于以后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  奶奶是一个很慈祥,很善良的长辈,从不发脾气。我们姐妹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家里若有好吃的总是留给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她让我们吃饱,自己偷偷摸摸煮红薯叶充饥。奶奶是我们最亲的人。</p><p class="ql-block"> 叔叔三四岁就没了父亲,跟着奶奶寄人篱下,性格憨厚,懦弱,胆怯,是奶奶最疼的儿子。也一直对我们很好。</p> <p class="ql-block">  半年后,叔叔被送到师范去学习,我们就跟随奶奶又回到长沙。</p><p class="ql-block"> 此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那个动荡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我们又长大了几岁。</p><p class="ql-block"> 四年后,我们又再次回到故乡。那是-----</p> <p class="ql-block">  1969年过完元旦,随着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洪流,父亲带着我们全家回到了故乡湘潭农村。我们在那里又度过了五年难忘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我在那里读了小学六年级,初中,高中。</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所住的房屋是农村常见的U型结构。上面的照片,就是我们当时住的房子。房屋前后都是大片的农田,因地势高,前面视野非常开阔。</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在房子左侧,连续四五间房,伯伯家,我家,叔叔家一字排列,面向西方。</p><p class="ql-block"> 房子前面有一个大型晒谷坪。晒谷坪地势低于我们的住房大概两三米。</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就是在这个大的晒谷坪照的。</p> <p class="ql-block">  当地政府给我们在伯父家隔壁安排了一间房子,大约20多平方,有一个阁楼,楼上楼下都能住人。在大约1.5米宽的走道搭了一个长约3米的厨房。</p> <p class="ql-block">  教书的叔叔携婶婶也调回到家乡教书。叔叔家也暂时分到一间房子在我们的隔壁。</p><p class="ql-block"> 伯伯家,我家,叔叔家三家在整个房子的西头,一字排开,都朝西。</p> <p class="ql-block">  我家门前(朝西边)有一块约300平方米的平地,平地前面一条南北方向宽阔的马路,向南直通三里外的石潭镇。向北延伸至八里外的云湖桥镇。</p><p class="ql-block"> 门前马路向对面(西方)又分出一条马路通向500米处的乡政府和湘潭县二中。 </p> <p class="ql-block">  地坪右前方有一个小水塘,水塘旁边有一个国营小商店,衣服布料鞋袜,文具用品,油盐百货样样齐全。方圆十里左右的乡邻都到这里买东西。</p> <p class="ql-block">  伯伯家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是生产队长,二儿子在部队,三四儿子(自觉,自兵)和我们姐妹是同学,堂妹玉兰比我小一岁。</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所在生产队80%是我们王姓家族的人,我们家辈份最大,年纪大的都是叔公公,叔娭毑,年轻的都是叔叔,姑姑。年轻人都叫我父亲“渭哥”。</p> <p class="ql-block">  父亲带着队上的叔叔们和堂弟堂妹们农业学大寨,到先进的生产队大队公社去参观学习。白天你追我赶热火朝天搞劳动,欢声笑语好热闹: 晚上多半时间都会在队部开会。</p> <p class="ql-block">   开会前活跃一点的都在队部门前的地坪跳“忠字舞”,有“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等,小到我们小学生,老的70多岁男女老少都参加,就像现在的广场舞,大家很自然的都投入到里面一起跳。</p> <p class="ql-block">  农忙季节学校会放假要求学生参加队上的劳动,只参加几次,手臂就持续的发烧发烫,后来竟然脱了一层皮。</p><p class="ql-block"> 父亲给我们两姐妹草帽上各写了八个字,我的草帽上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妹妹的草帽上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公社南北各有一条河,北是云湖河,南是石潭河,(南北相距约12里路)每年春天都会发大水。</p><p class="ql-block"> 下放第一年春季就发大水,一直淹到我们房子前面。前面大片的农田和房屋都泡在水中。放眼望去,一片汪洋。</p><p class="ql-block"> 夜晚还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房子倒塌声和灾民的喊叫声。大队书记家也被困在洪水里。</p> <p class="ql-block">  父亲虽然刚下放到这里,但是大家都很尊敬他,父亲把全队十几个青壮年叫到一起,组成一支救援队,用十几根长的木头扎成木排,深入洪水区域进行搜救。</p> <p class="ql-block">  灾后,公社发起修筑防洪堤坝,修筑堤坝工程的规划图,是父亲设计的。</p><p class="ql-block"> 经一个冬天的全民奋战,防洪大坝建成,整个公社被堤坝围在里面,从此不再有洪水肆虐了。</p> <p class="ql-block">  我小学六年级在邻村的石竹塘小学上学。距离家里大约1000米的距离。路上要经过两个大宅院,里面养了狗,经过的时候,常常听到狗叫。</p> <p class="ql-block">  学校由一个大的围墙围着一片教学区。学校大门前面有一个大池塘,水质清澈,有大片荷叶荷花,亭亭玉立。</p><p class="ql-block"> 教学区有点像大的祠堂,大概也是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两侧有天井和教室,办公室,老师宿舍之类,中间有乒乓球桌,最里面是礼堂,大概每个年级一个班吧。</p> <p class="ql-block">  报名的时候,老师很惊讶的看着我说:“王承渭是你的父亲?我是他的同学啊……”老师很热情。下午这位老师就到了我家里,父亲不在家,只有奶奶和我们姐妹。他说他姓夏,他说父亲那时候成绩好,多才多艺,用那种“白钢泥”做的动物什么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夏老师是我的数学老师,他一直关注着我的成绩。平时他都是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有一次我不知怎的心不在焉,数学考了30分,老师的脸上就沉下来。我感觉对不起老师,以后不敢不认真了。</p> <p class="ql-block">  堂兄自觉哥(比我大三岁)和我一个班,我们早上经常一起走,经过他家的菜园,他常常摘一条黄瓜,或几根豆角,分一半给我,在旁边的池塘洗干净,两人一路吃着去学校。不多久堂兄因家贫而辍学了(后来才知道原因)。</p> <p class="ql-block">  老师要我喊起立,我胆怯,话到了口边,就是喊不出。多次都没有成功。</p><p class="ql-block"> 很快同学们都认识了,下课后总被拉着去打乒乓球,此前我从未打过乒乓球,球拍都不会拿,同学们很热情教我,从那时起,我就迷上了打乒乓球。</p> <p class="ql-block">  同学爱辉家在我去学校经过的路边,每天我会和她一起去学校。她的乒乓球打得好,放学后我和她总要打好一阵乒乓球才回家。短时间内,我的球艺进步很快。</p> <p class="ql-block">  学校经常开展文娱活动,几个乒乓球桌拼起来就成了舞台。我和爱辉,金莲(金莲也是城市户口,圆圆的脸,眼睛眉毛细长,小巧的嘴唇,面容姣好,穿着也相对讲究,她寄居在叔叔家里,叔叔是大队支部书记),还有付秋,我们四人是舞蹈表演的伙伴,也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跋涉六七里路,到镇上照了合照,可惜没能保存起来,小学毕业后大家也天各一方,失去了联系。</p> <p class="ql-block">  进入初中,我们到了距家500米远的县二中读书。四十年代,这里曾是“湖南省华中高级艺术专科学校”办学的地方。父亲少年时曾在这里就读,学习美术。学校后来搬到长沙了。</p> <p class="ql-block">  入校报名时,是班主任陈老师接待的,咋看陈老师还有点像军人,军绿色的帽子,军绿色的裤子,只不过上衣是黑色中山装,还挺英气逼人的。 </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约20-25岁,是一个有责任心,细心而沉稳,稍有点内敛的年轻人。他也兼教我们的数学。“勾股定理”就是陈老师教给我们的。</p> <p class="ql-block">  同学之间开始素不相识,却非常友好。开学不久,我被同学们选进了校文艺宣传队。</p> <p class="ql-block">  小练是204班(我们是203班)的女生,她妈妈是我在小学六年级时的一个老师,她姓谢,和蔼可亲,有一次下课后,谢老师把我叫出去绕着校门口的池塘走了一圈,和我聊天,她告诉我说她有一个女儿,和我差不多大。</p> <p class="ql-block">  进初中几天后,我在花园遇见了她----小练。一个梳着两条长辫子的圆圆脸大眼睛的漂亮女生,看起来很聪慧活泼的样子,她热情的叫住了我,挽着我的肩膀,她告诉我说她叫小练,她妈妈就是谢老师。真是太好了。我内心感到温暖和愉快。</p> <p class="ql-block">  小练也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她是有很好的艺术天份的,无论是唱还是跳都比我强。初中两年内,我们在一起排练,一起出外参加演出,有时白天黑夜,同吃同睡,无话不说。</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都非常友好,真诚朴实。度洪,艳萍,利辉都是成绩比较好的,也都是干部,我们是好朋友,我们写的日记什么的有时会拿来互相交流。</p> <p class="ql-block">  芝兰是对我最好的。她的数学成绩好。有一次下课后,她拉着我出去,郑重其事的拿出一个新的笔记本要送给我。我诚惶诚恐,还是收下了。对她的友谊我很感动。</p> <p class="ql-block">  她邀请我去过她家几次,晚上睡觉前我们躲在帐子里,两个脑袋凑到一起,看“刘三姐”的剧本,看到刘三姐和三个秀才对歌那句“牛走后面我走先”时,两人笑得前俯后仰。</p> <p class="ql-block">  我转学以后,她还时常去我家,有时帮我奶奶种菜,送去她家树上结的柚子,让我父亲去长沙时带给我们。</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我曾下农村,后进工厂,数年后,她结婚了,她来信说她的婚姻并不幸福。后来……</p> <p class="ql-block">  利兵也是我的好朋友,瘦瘦的个子,语言不多但很实在很真挚。还有雪梅,赛华,建平等等。</p><p class="ql-block"> 放学后,常常被同学们邀请到她们家里去玩,然后睡在她们家里,第二天早上一起去学校。</p> <p class="ql-block">  刚入学时,老师要我上课前叫“起立”,三番五次,我还是喊不出。</p><p class="ql-block"> 老师发现如果轮着发言,轮到我,我不得已还是会发言。以后凡是要发言的时候,老师都要求每个同学轮流发言,轮到我面前,我不得不发,一次两次三次,我终于可以大胆的发言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代表班上站到学校的舞台发言,也不胆怯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二学期,被同学们选为学习委员。学习委员的工作首先是要办黑板报,约每周一次。班上的黑板报,每次都是邀请几个同学一起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语文老师吴老师说话幽默诙谐,在课堂总是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他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念给同学们听,他说,这篇作文我本来要打96分,但是我怕她“骄傲”,就只打了86分。</p><p class="ql-block"> 我也知道老师那是为了鼓励我才这样说的。实际上,我写一篇作文出来,也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那时候除了课本,没有参考书可供学习。</p> <p class="ql-block">  音乐老师杨老师,开始教我们唱早期革命歌曲“毕业歌”“大刀进行曲”等,学校文艺宣传队的工作主要是她抓,搞得有声有色。</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唱歌课,杨老师感冒生病了,杨老师问我,你可以教大家唱“国际歌”吗?我说,好,可以。就这样,这一节课,就是我教大家唱“国际歌”。</p> <p class="ql-block">  学校每期放假前都会有一次文艺汇演,除学校文艺宣传队的精彩节目外,每班都有2个以上的节目。</p><p class="ql-block"> 班上准备一个大合唱。一个舞蹈,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我。记得我和参加节目的几个同学,在我家房子前面的晒谷坪排练节目,夏天的夜晚凉风习习,皎洁的月光下,一群“仙女”在翩翩起舞……,真的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校长肖经禄老师,教导主任肖宽训老师,学校注重教学质量,学习风气浓厚,校风校纪严谨,工作井然有序,红红火火,与两位校领导的有效管理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  为了修筑大堤,学校寒假组织了野营拉链,全部住在学校,女生睡在一个大教室,床连着床,叽叽喳喳好热闹,姐妹一样。早上天不亮听到军号声,就嗖的爬起来,起床洗漱吃饭劳动。</p> <p class="ql-block">  我担任班上的通讯员,每天记录班上的好人好事和完成任务的情况,然后拿着喇叭在工地上播出来。</p><p class="ql-block"> 在劳动空隙,我常常拉着好友度洪一起找避风的地方写广播稿,然后绘声绘色在工地上广播开来。好像是每天一次。</p> <p class="ql-block">  除了参加劳动,老师还组织我们步行去了湘乡东山学校,我们一路走还歌声不断。大约四十里路吧,我们的脚板都起泡了。回来时,老师让我带着几个弱小的女生乘坐火车回来,我们几个同学,学着雷锋的榜样,在车站拿起扫把就把站台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坐火车到达目的地时,已经天黑,老师带着几个同学走了八里路来接我们回学校。回忆那段时光,真的温暖如昨。</p> <p class="ql-block">  为了我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初中第四个学期,父亲决定把我们送到长沙读书。</p><p class="ql-block"> 我和妹妹即将转学,同学们纷纷送礼--笔记本,钢笔,小手绢等,雪梅送的笔记本,特地请她当老师的叔叔写了一首送别的诗,字写得好,龙飞凤舞。我都一一珍藏起来。利兵难过得背着我留下眼泪。</p> <p class="ql-block">  离开故乡,离开父亲祖母温暖的家,初中的同学老师,在新的学校学习。</p><p class="ql-block"> 我那时15岁,妹妹13岁。</p><p class="ql-block"> 课余回到临时的家,夜深人静,我常常会想起我在故乡的亲人,我曾经的同学和老师。常常不能自已,泪湿衣襟。</p> <p class="ql-block">  上面照片是初中同学毕业照,我已经转学,没在里面,是同学送给我的。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段段暖人心扉的故事。半个世纪过去,我一直珍藏,珍藏着这份珍贵美好岁月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也是在这个学期结束之后,我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我走上了一条艰难曲折,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 我大概是患上了“自闭症”,接近于“精神分裂症”,人变得呆滞,语言謇涩,行为迟缓,思维有些混乱。和之前的我整个判若两人。</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身边不再有“朋友”,形单影只,孤身独处,就是我生活的常态。</p><p class="ql-block"> 就像陷入很深的泥潭,我在里面挣扎了很多很多年……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  然而,命运并没有彻底抛弃我。没有让我从此沉沦下去。他为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子。</p><p class="ql-block"> 我曾下农村,又进工厂成为纺织工人。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p><p class="ql-block"> 1977年迎来高考制度的改革。像一阵春风,吹暖了我冰冻的心。</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月业余时间的奋发努力,我考上了母亲所在的《湖南医学院》,也就是《湘雅医科大学》。</p><p class="ql-block"> 当时母亲还是右派,还没平反,我还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去看望母亲,在个人简历上甚至不敢写母亲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救,我已经从那个泥坑爬出来了。差不多也算迎来了新生。</p><p class="ql-block"> 这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底,父亲调回长沙。我们也随父亲回到长沙,又经历下农村,进工厂,上大学,参加工作,就很少有时间回去到故乡。</p> <p class="ql-block">  1980年祖母去世,2018年,父亲也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后,我在父亲的日记里才知道那时候父亲的工资每月都会用不到头,都会向公社借钱。发了工资首先就还钱。</p> <p class="ql-block">  但是我们的长辈养育着我们,陪伴着我们,照顾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并不感到艰苦,其乐融融,非常的温馨快乐,幸福。</p> <p class="ql-block">  在故乡这片热土,有着我童年少年的美好回忆。那时的家,多么的温馨,有长辈的家,多么的幸福,快乐。那时的同学,多么的友好,感情是多么的真挚……</p> <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过去,祖母,父母都已长眠于此地。这块地方,让我是那么的留恋,那么的魂牵梦绕。</p><p class="ql-block"> 我常在梦里回到了故乡。但物是人非,找不到亲人,也看不到一张熟悉的脸。不免有些伤感和惆怅。醒来时常常是泪流满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