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8日,应老友王同祝老师邀请报名参加2024由镇江市博物馆、镇江市文旅网举办的第12届“镇江名人故居徒步大会”。</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2日(周日)9:00,第12届“镇江名人故居徒步大会”准备梦溪园集中出发,徒步距离为7.5公里,终点为赛珍珠故居,线路为沈括故居(梦溪园)-张鹏故居-唐儒箴故居-大康新村-古运河紫色步道-张云鹏故居-郭礼征故居-陆小波故居-嵇直故居-赛珍珠故居。</p> <p class="ql-block">22号上午九点,《梦溪园》村夫准时打卡,签名、合影、参观,村夫来了。</p> <p class="ql-block">梦溪园,位于镇江市梦溪园巷21号,是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晚年居住并撰写科学巨著《梦溪笔谈》的地方,江苏省镇江市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梦溪园占地十多亩,园内的建筑物有花堆阁、岸老堂、肖肖堂、壳轩、深斋、远亭、苍峡亭等。壳轩是沈括著书的房间,厅堂里安放着沈括塑像,陈列着沈括当年的著作及使用的工具、实物等。</p> <p class="ql-block">沈括(1030年-1094年),杭州人,自幼好学,钻研学术,嘉祜进士,神宗时积极推进支持王安石变法,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官至翰林学士。</p> <p class="ql-block">沈括博学善文,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用功极勤。在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地质、生物、化学、医药等方面都造诣很深,颇有贡献,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一流科学家。</p> <p class="ql-block">沈括三十岁时,常梦见一风景秀美之地,山明水秀,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悦目,心中乐之,因欲谋居。后来他托人在镇江买了一块园地。几年后沈括路过镇江,见其地,不禁又惊又喜,觉得宛若“梦中所游之地”,于是遂举家移居于此,建草舍,筑小轩,将门前小溪命名为“梦溪”,庭院命名为“梦溪园”。他在这里潜心撰著,完成了包罗他毕生科学研究结晶的不朽著作《梦溪笔谈》。梦溪园原占地十多亩。缘溪依山而筑,环境幽静,景色宜人。园内有花堆阁、岸老堂、肖肖堂、壳轩、深斋、远亭、花峡亭等建筑、沈括卜居于此八年(57岁-65岁),死后归葬于杭州,其家属仍居镇江,而梦溪园逐渐荒芜,南宋宁宗年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修葺之。</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张鹏故居。</p> <p class="ql-block">张鹏故居又名张庐,位于中国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正东路今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东侧(原寿丘山西麓、草巷之南),现为镇江市公安局京口分局健康路派出所。</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由原同盟会会员张鹏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前后,为中西合璧的花园式别墅,由三栋并列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组成,呈“凹”字型,屋前原辟有栽植牡丹等名贵花木的花园,故挑出亭阁式阳台以便凭栏赏花观景,今花园部分已毁。</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刘景韶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景韶,字琴子,原籍江苏建湖,古琴演奏家。师从“梅庵琴派”第二代著名琴家徐立孙。建国后,曾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古琴20年,1986年发起成立镇江梦溪琴舍,对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景韶旧居为民国建筑,呈“回”字形,砖木一层,青砖小瓦,大门朝南,五间两厢结构,屋顶有三个老虎窗。</p> <p class="ql-block">刘景韶旧居是民国时期的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江苏省公路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建于1936年,正值江苏省公路局设立之初。它见证了江苏省公路交通管理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抗战前,这里曾作为长途电话交换所,是当时通讯联络的重要枢纽。建筑本身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其历史价值,江苏省公路局旧址还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点。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了解江苏省公路交通的发展历史。同时,旧址内的展览和介绍也能让游客对江苏省的公路建设和交通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对于喜欢历史和文化的人来说,这里无疑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唐儒箴故居。</p> <p class="ql-block">唐儒箴故居又称箴庐,位于中国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健康路4号,健康路与经折巷的交叉口东南侧,为纪念创办镇江女子职业学院的唐儒箴所建。该建筑为二层西式楼房一座,砖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唐儒箴为唐老一正斋药店创始人唐守义八世孙女,曾捐地30亩创办女子职业学院,1934年逝世,沪、宁、扬教育界400余人来镇江举行追悼会,并在原桑园今健康路4号建箴庐以资纪念。</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大康新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康新村也在健康路上,离箴庐一步之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康新村是镇江名人赵棣华、李韧哉、严惠宇三人于1935年在此建造西方别墅式二层楼房三幢。</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建有西式平房,现仅存楼房二幢。砖木结构,四坡水平瓦房顶并开老虎窗多处,门廊之上为阳台。坐北朝南。</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康新村后,我们一路西行来到了珍珠桥。</p> <p class="ql-block">紫道是迷人的,运河两岸风景秀丽,景色宜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站在中山桥上眺望运河两边的步道,就像是两条长长的紫色丝带,与古运河一道绵延流淌。它的颜色是由市民共同网络投票决定的“浪漫紫”,这一抹紫色太美了,让整座城市都变得更洋气更有活力。</p> <p class="ql-block">天蓝蓝,太阳很柔软,心里好喜欢。</p> <p class="ql-block">路过河滨公园的大象滑梯,还记得90年代带女儿来玩呢!</p> <p class="ql-block">一路良晨美景。古运河畔,绿树成荫,让我们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蜿蜒曲折的镇江古运河,向我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运河两侧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让人感受到镇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虽然是冬季,但镇江的古运河依旧是碧水潺潺,绿柳依依。</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郭礼征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礼征旧居位于中国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东荷花塘102号(三阳巷67-1号),为建于清末民初(1920年前)的回廊式二层砖木结构楼房,近代民族资本家、镇江大照电灯公司创办人之一郭礼征在镇江的住所(原靠近大照电灯公司),今存前后两进。</p> <p class="ql-block">郭礼征,安徽亳州人,近代民族资本家。1903年至镇筹建大照电灯公司,1905年10月正式发电,光绪三十一年(1906)取得清政府商部公司注册局颁发的执照,成为江苏省第一家民营电业公司(民国12年改为大照电气公司)。旧居建于1920年前,作为生活用房,现存建筑前后两进,均为回廊式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小瓦,建筑整体青砖叠砌,又高大五峰封火墙,建筑内西侧木质楼梯上下。</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很多镇江名人故居都不对外开放。我们只能是来到故居门口看一眼,张一下,瞧一瞧,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叫“闭门羹”!</p> <p class="ql-block">从郭礼征故居到陆小波故居有一段路要走,我们穿过了老城区。</p> <p class="ql-block">因为老城区没有经过拆迁与改造,还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街上的繁华已逝,留下的只有回忆和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走在老城的街头,感觉到时光荏苒与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蹉跎又静好,只是岁月催人老。</p> <p class="ql-block">第八站,陆小波故居。</p> <p class="ql-block">陆小波故居位于镇江市区中华路打索街68号。故居为清代传统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共五进,沿中轴线排列,最北附生活厢房。该故居属于镇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陆小波(1882.3.3-1973.5.1),名锡庚,字小波。他原籍镇江,出生于泰州,幼时入私塾,15岁到镇江源同钱庄学徒。解放前,曾先后任镇江慎康钱庄经理、中央银行镇江支行经理、镇江水电公司总经理、镇扬长途汽车公司董事长、茅麓公司董事长、南京大同面粉厂董事长、京江中学董事长、镇江商会会长、江苏省商会联合会理事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1913年,在军阀混战地方危急之际,他勇于出面斡旋,使镇江免遭兵燹浩劫。1927年4月,他亲率商团接管镇江英租界,实质上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镇江近70年的殖民统治。“九一八事变”后,他带头参加救亡运动,办《救亡文辑》宣传抗日;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投入抗日后援工作,组织运送数十万难民渡江北上。镇江沦陷后,他避居泰州、上海,坚持民族气节,明确表示支持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主张,为苏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贡献了力量。1949年镇江解放前夕,他机智地躲过了国民党政府要他撤退的诱胁,坚决留在镇江迎接解放军过江。</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陆小波先生先后任苏南公署政协副主席、镇江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委、市民建主委、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副主委、省民建副主委、全国工商联常委等职,曾出席全国工商联会议,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身为党外人士,他团结各界人士积极参政议政,为推动政协工作的开展,为民建和工商联的建设与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9年任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他动员唐寿民、唐嵩山、罗雁峰、袁佐良等地方知名人士,将大批书画、青铜器、古籍图书捐献给镇江博物馆,为镇江的文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故居为清代传统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共四进,沿中轴线排列,最北附生活厢房。一、二进为平房,第一进东为大门。第二进门上为八仙上寿磨砖雕花图案,较为精致。第三进设有卷棚,为对合大厅,天井内有过廊式半亭。第四进为雕栏二层小楼,为陆小波起居室,上下皆为三间两厢,呈“凹”字形。东部有小巷一条,内有水井一眼。</p> <p class="ql-block">图为八仙上寿磨砖雕花图案</p> <p class="ql-block">陆小波故居西侧有一碑。</p> <p class="ql-block">《丹徒县永禁苛累油麻铺行碑》是清康熙二十年(1681)三月所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块碑是丹徒知县徐炜仁根据油蔴铺行商人呼吁,要求宪革除积“铺户当官”之弊,得到镇江府、江镇道、总督江南等处地方批示而立。</p> <p class="ql-block">陆小波故居站是我们可以进去参观的第二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打卡就成为必须的了。村夫来了!</p> <p class="ql-block">第九站,嵇直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便是嵇直故居了。</p> <p class="ql-block">稽直是镇江第一位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布业公所巷8号为他的住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四间两厢式结构,二层小楼,一进。外墙为斗字墙,硬山顶,上覆小瓦,单峰防火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年久失修成了危房,不可以进去参观。我不明白我们的历届市政府为什么不对此建筑加以修缮?</p> <p class="ql-block">1901年镇江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在这里诞生。</p> <p class="ql-block">他刚刚成年的时候,就积极投入到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1921年,他在镇江创办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镇江周报》。1922年,他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转为共产党员。他是镇江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入党时间最早的中共党员。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嵇直在苏州读大学期间,把《新青年》《向导》以及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等刊物文献寄回镇江传阅,并参与创办镇江第一份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纸《新镇江周报》。1924年6月,陪同恽代英到镇江开展社会调查和革命宣传,成为镇江建立党组织的发端。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至1955年,嵇直受组织派遣赴苏联工作,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1983年1月病逝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是赛珍珠旧居。</p> <p class="ql-block">赛珍珠故居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风车山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占地约400平方米,是一座青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该故居属于镇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p> <p class="ql-block">1892年10月,出生4个月后,赛珍珠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她在镇江风车山曾就读的崇实女中,现仍存有她的故居。作为以中文为母语的美国女作家,她曾在这里写下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1932年凭借其小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在1938年以此获得美国历史上第三个诺贝尔文学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赛珍珠告别了中国,回国定居。回国后她笔耕不辍,还积极参与美国人权和女权活动。1942年,夫妇创办“东西方联合会”(East and West Association),致力于亚洲与西方的文化理解与交流。1973年3月6日,赛珍珠郁郁中去世于佛蒙特州的丹比(Danby Vermont)。</p> <p class="ql-block">坐在赛珍珠的书桌前,村夫信手拿起了赛珍珠用过的毛笔,感受到她对中国的深情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3年,美国作家赛珍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喃喃地用带有南方口味中国话说到:“送我回我的老家,我的老家在镇江、镇江……”</p> <p class="ql-block">王同祝老师和我一起在赛珍珠旧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次活动,每位参加者获得精美纪念卡一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次活动的最后一站赛珍珠旧居中,使用纪念戳加盖在纪念卡上。</p> <p class="ql-block">听风听雨,吾爱吾庐-2024第十二届镇江名人故居徒步大会圆满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原准备去的位于镇江仓巷的张云鹏故居因正在修缮中,故没有前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