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峡水电站动工前,涪陵城北长江中,就有记录古人以石鱼为水标,以鱼眼作为测量水位的标准,与现代水文站设立“水尺零点”的原理相同。“白鹤长鸣,石鱼兆瑞”,因早年这里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引颈高吭,故当地人称白鹤梁。</p><p class="ql-block">白鹤梁是造山运动时自然形成的,随着每年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夏隐冬现。这道天然石梁全长1600米,平均宽度15米。白鹤梁题刻记载了自唐迄今1200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文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图中河里黄色船标到红色船标的70米距离,就是现在白鹤梁水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举世瞩目的三峡文物保护中,白鹤梁系最重要的历史保护项目,为此先后提出了七个保护方案。2003年至2009年,国家,最后决定采用了“无压容器”方案,对水下石刻采取了原址水下保护,工程历时七年,耗资2.1亿,最终建成了世界首座水下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原始作为水标的18尾石鱼之一,长3.5米。</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采取专人分批(每次45人)导览带领,先参观讲解展览馆,然后下水底参观。</p> <p class="ql-block">白鹤梁上石刻始于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以前 ,水下博物馆(70米)内现存石刻文字165段(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题刻文字一万余字,主要分布在220米的中断石梁上。石刻集历代名家文学、书法之大成,素有水下碑林之誉。1988年被评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