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哥打电话,说是去富平庄里,问去不去。庄里,太想去了,那是儿时就想去的地方,那里有一直惦记着的一位大姐,还有庄里特有的柿饼。便一口答应,并约了姐姐一同前往。第二天按约定的时间到达汽车北站,由于事先没做功课,错过了第一趟班车,下一趟还得两个小时后。在网上一查,凤城十路还有车,便打了的前往。结果网上信息说那里的票已售空,出租司机说不如我直接送你们,我们一合计,行!坐着出租直奔庄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车过了渭河,眼前便呈现出渭北裸露的黄土高坡。脑海中浮现出往事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儿时,隔壁搬来一户新邻居,夫妻俩,妻子怀孕着。不久他们的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暑假里他家来了个大姐姐,是小孩的姑姑,来帮着带孩子,从老家富平来的,那时便知道富平有个庄里。 这个姐姐高挑的个儿,两只眼睛大大的,总是带着微笑,大概十三四岁,很能干,家里家外收拾的利利索索。她和我姐姐差不多大,她们很合得来,空闲时我们会在一起玩耍。那时,我们两家共用一个厨房,我最喜欢看大姐姐擀面条,浑身都是力量,擀出的面切好放在案上不沾连。因为我家是南方人,不会擀面条,就觉得她很了不起。还有她切咸菜丝,可以说是细如发丝,看着她刀起刀落非常娴熟样子有点痴迷。 </p><p class="ql-block"> 一年冬天邻居家送给我家几个柿子饼,说是他们老家庄里的,只见那柿饼很大,颜色深橘红色,白白的糖霜,捏上去软软的,还挂着几条干柿子皮,很是诱人。之前我是不吃柿饼的,忍不住撕下一小块放入口中,软软甜甜糯糯的,用舌头舔了舔手上粘的糖霜,有点葡萄糖粉的感觉,太好吃了,不像水果店里买的那种,又黑又硬,味怪怪的。</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过去了,一切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车到庄里邻居家的三弟三娃哥已在街口等待多时,热情的将我们迎进家门。</p> <p class="ql-block">三娃哥带着我们来到镇上一所学校,立诚公学,据说是革命前辈习仲勋在这里读过书。</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红军的一个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不多的几处老屋。</p> <p class="ql-block">中午,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大姐,<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庄里镇饭店聚餐。五十多年后的相聚,都已过花甲,大姐依旧笑声爽朗,大家回顾着往事,儿时的纯真历历在目……</span></p> <p class="ql-block">饭后,三娃哥带着我们来到集市上,不时可以看到街上售卖柿饼的店铺和商贩。三娃哥说还没到时候,过一段时间,柿子饼挂满霜时,整个市场都是买柿饼的,场面很壮观。</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对于柿子饼上的霜究竟怎样来的,一直很疑惑,便询问起三娃哥。三娃哥细细道来:柿子饼整个制作过程很讲究,要把握好采摘时间、去皮、凉挂、下架、封存等待糖分溢出,温度、保湿很重要。最佳状态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霜白、</span>撕开色泽鲜亮、香甜软糯。茅塞顿开,柿子饼霜是捂出来的,不是挂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富平庄里镇的柿饼,是我吃到最好吃的柿饼。</p> <p class="ql-block">来到一家店铺,柿子饼看着不错,带了几斤回家,放在冰箱冷藏,慢慢享用。</p> <p class="ql-block">富平庄里之行,了却了一桩多年的心愿。</p>